楊耀原名耀珍,字子虛,先后在山東師范學院、山東藝專學習中西繪畫,尤工山水,他是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山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95年全國優秀教師,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為齊魯山水畫家中之佼佼者。
楊耀同志博覽群書,潛心美學與中國古典書畫理論的研究。他數十年如一日,執著地探索傳統繪畫之奧秘,體察華夏河山之魂魄。他遍游名山大川,通南北之風情,狀四時之變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楊耀如是之心源,師華夏之自然,獨創了自己的山水風格。
我所看到的楊耀山水風格,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深厚的繪畫傳統功力與當代審美意識的和諧統一
當代中國畫的審美意識傾向于抽象概括與熱情奔放,但這種傾向在不少人筆下往往由于傳統底子薄、文化素質差而走向了極端,結果失掉了平衡而流于空洞、單薄與輕佻。這樣就不是好畫了。楊耀的山水畫著重表現大自然之美,他筆下的泰山沒有畫上索道,沒有畫上現代的賓館和汽車,而且皴、擦、點、染之間,還隱約看到黃河山樵的影子。那幅《秋書壑萬仞泉》大幅,氣勢博大,筆墨堅真厚重,頗有石濤縱恣率性的靈動和范寬的氣度;設色大氣痛快和諧而色光明朗跳動,及水墨兼色的別趣表現,使觀者聯想到西方的塞尚和莫奈,但是由于畫面、筆觸和色調所表現的激情與奔放,繪畫技法上的突破都大異于前人,使概括力始終與充實、豐滿保持著平衡,有鮮明的個性而不流于偏狹,從而達到了古人繪畫傳統與當代審美意識高度和諧統一的境界。
二、畫面繁密,但繁而不塞,繁密中更見寬綽,更見深遠
楊耀山水突破了中國畫一直習慣采用的鳥瞰式自下而上排列近景、中景、遠景的套路,他善于把視平線放低,從繁密的近景中透出中景和遠景。他所作的那幅秋林,以燦爛奪目的紅葉鋪天蓋地地鋪滿了全幅,沒有山石、土坡,也沒有流泉和云端,只在紅葉中挑出了枝干交錯的濃墨線條和一棵濃墨的樹頂墨葉,把全幅的紅葉貫穿起來,組成了通幅紅與黑強烈對比而又十分和諧的基調。近樹頂天立地,從這些枝干的空隙里,透出干沙筆和如云似煙的深遠處的紅徹天地的艷葉丹叢,層次分明而又交錯渾成。在紅葉的處理上,采用了層層積點,遍遍漬染,諸種紅色兼施并加正渲沖反水漬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使一組組紅葉如同億萬畝黃櫨,層層密密,展現著醉人秋韻的無窮魅力。紅葉的設色明暗變化合理,林木深處渲染得虛實得宜,顯出了密林深處得透光與透氣。面對此畫,仿佛可以嗅到森林中草木的氣味和陰森的濕氣。這在中國畫中可以說是一個了不起的突破,一個破天荒的創舉了。
三、簡捷、洗練,但簡而不空,簡中方見筆墨的精彩,筆簡而意深
去冬,友人攜來楊耀所作松云小品,草草數筆,寫出孤松一棵,苔石若隱若現,遠山一抹。不著顏色而墨色益鮮,不著人物則意境更幽,景物隱而不顯,則更見筆墨之靈動,更覺意境之無窮,無墨處盡是流動卷舒的白云,靈氣滿紙。有人攜來此畫說是楊耀同志囑咐,找我作題方妙,我乘興題了李白《白首臥松云》的詩句。友人說要請楊耀同志補一人物臥于苔石之上。我說:“楊耀同志不可能補的,”我又說:“楊耀同志原作未著人物的用意,就是出于靜的追求。誰看畫,誰就是畫里的那個惟一的人物。自己豈能看得見自己呢?如果看見松下石上臥著一個人,那就是出現了第二個人,畫面的氣氛就起了變化。”此事我還沒有對楊耀同志談過,想必我們的看法會是一致的。
四、樸實無華的藝術教育家風度
楊耀的山水畫雖以學古、變古見長,但也并非一味追求標新立異。他的山水畫十分忠實于山石、林木以及水和云的自然規律。我們看他畫中的山泉水口,處處石勢確定著水勢,水勢又影響著石勢,其中的亂石、小石又豐富著水勢,這種對大自然的深刻理解與強有力的駕馭能力,正是最好的美術教學典范。他的專著《松樹畫法》曾獲1987年“山東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被一些美術院校用作教材。這種善學傳統,善于恰當地從豐富的傳統技法中選用皴、擦、點、染等不同筆墨形式,創造性地表現大自然的方法,是美術院校最需要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治學態度才是真正的樸實的藝術教育家風度。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隴ICP備17005074號隴網文(2016)6819-012號
2018 www.notedse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