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汪利利) 龍年伊始,春天的氣息漸漸逼近,辛勞了一年的書畫家們依然用自己手中的畫筆描述著自己對黃土地的熱愛,對生活在這里的人民的熱愛,更是對自己藝術不懈的努力追求。神州詩書畫報社主編應邀參加“黃土畫派第十九次陜北過大年采風”活動,一路為您報道離藝術家最近、最真實的生活。我們將緊隨藝術家的腳步,探尋黃土畫派藝術道路的過去未來,展現黃土畫派新一年的黃土形象。

劉文西近照
“黃土畫派”是繼長安畫派之后又一個令世人矚目的繪畫藝術流派,它是以人物畫為主,由原西安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劉文西創辦。是扎根于黃土地、崛起于黃土地、輝煌于黃土地的美術畫派,是中國畫壇上的一株光彩奪目的奇葩。以西安美院為主體的學院式畫派,他們的作品形成了陽剛豪放、雄渾大氣和勃勃向上的現實主義風格。
劉文西(原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陜西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全國當代畫派聯誼會主席,西安美術學院名譽院長,黃土畫派藝術研究院院長)。打開劉文西的藝術世界,會在神秘中發現這位大師走過的路,一生沒有離開黃土。黃土養育萬物,黃土養育藝術,黃土養育了劉文西,他從靈性里接受了這塊藝術的母土。

劉文西和他的畫室
劉文西的素描造型功力,在中國當代畫壇上,少有人與之匹敵。在人們熱衷于收藏他的畫時,沒人想到他50多年隨身收藏的,是在上海讀到的《講話》單行本。他謙遜地說過:“我沒有成功的創作,但有成功的道路和實踐?!彼漠嬘肋h指向生活、指向人民、指向黃土地的藝術道路,是《講話》指引他前行。他一生認真解決的三大問題,即藝術家的源泉、藝術家的感情、藝術家的目的,這些都在毛澤東、鄧小平的理論中找到了答案。在藝術為人民的道路上,他走得十分堅定,不但沒有浪費時間,而且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藝術大道。他是一位敢于畫大畫的畫家,他的藝術氣魄,使他繪于不同歷史時期的作品,打動過一大群人。
他最有影響的代表作《東方》,在60歲時完成。他的數百幅創作作品中,畫勞動人民最多,畫黃河最多,畫寶塔山最多,畫毛主席也最多。面對60多幅畫毛主席的巨作,他說領袖是勞動人民的代表,一輩子能畫多少個勞動人民,心里就存有多少份感情。在中國當代畫壇上,他既能繼承中國繪畫優良傳統,又能吸收世界優秀藝術,能里程碑式地表現民族精神。第一代大師有徐悲鴻、蔣兆和,第二代大師當屬黃胄、劉文西等人。

瞬間
立黃土畫派,創時代精品,是讓黃土地入畫入魂的劉文西一直張揚的旗幟。1988年,他在新加坡辦畫展,當地媒體首次稱他為陜北畫派的創始人。他想,陜北是黃土地的代表,但大西北是一塊更大的黃土地,更應該表現,因此,叫黃土畫派的概括性更強。而他幾十年的創作和思索,應該說為黃土畫派奠定了作品和理論基礎。2004年,黃土畫派在劉文西的倡導下正式成立,黃河流域傳統文化的強大根基、延安革命文藝的影響力、創作中追求人民性和時代意識、學院派深厚的造型基本功力、以人物畫家為主體的創作群體,是繼長安畫派之后,最具影響力的一個畫派。人物畫的創作比較難,黃土畫派的重任,就是不斷為中國的人物畫探索道路。劉文西把黃土畫派的藝術宗旨概括為12個字,即熟悉人、嚴造型、講筆墨、求創新。同時提出植根黃土畫人民、表現時代出精品。2005年春節,劉文西帶領幾十位畫家,趕在安塞過大年,一邊在黃土地上看打腰鼓,一邊在黃土地上尋素材,藝術家的靈性,徹底被黃土地喚醒。黃土畫派的創作基地,不僅扎在陜西的安塞、太白山、榆林,還延伸到省外的山西、山東、天津。特邀院士多為全國著名國畫家,像劉大為、陳白一、馬西光、趙奇、趙建成、蔡超等,在陜西的成員有劉文西、楊曉陽、戴西斌、郭線廬、王勝利、郭北平、韓寶生、陳寶生、王有政、趙振川、崔振寬、羅平安、張振學、陳光健、劉保申、趙步唐、馬云、武永年、劉永杰、賀榮敏等。對于黃土畫派,著名畫家楊曉陽這樣說:凡在繪畫史上流傳下來的畫派,多以地名命名,惟有黃土畫派以地域命名,可見這個畫派的包容性、沉雄博大,應該是我們追求的至高境界。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