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小京書法作品
本報訊(記者 汪利利) 2月16日,中國當代書法年度人物百家風云榜——成功美術館第一屆當帶著名書法家收藏展為您推出上海書法家戴小京。讓我們跟隨著藝術的聲音走進,這位海上書法家的書法世界。
記者:上海作為一個商業文化高速發展的中心城市,請老師談談藝術和商業之間的關系?
戴小京:在海派時代,上海的商業氣氛對上海書畫藝術的影響的影響是很大的。文化現象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人物和藝術家也是很少的,文化界的代表也有提到重商輕文的現象。在當下雖然經濟商業發展很快,但是文化發展也在進行中。所以我個人覺得商業和文化藝術是相互的關系,只要將二者的關系處理得當,商業的發展可以帶動文化藝術的發展。文化藝術和商業是等同的。雖然上海是個經濟發展很快的城市,但是美術書法上的投入還是是欠缺的,整體規劃也不太盡如人意。應該說上海整個書法界目前的狀況還是很好的。這中間也有書法視角和認識的不同,在書法的取法方面及書法創作與研習方面都不盡相同。但是,總體來講大家對書法事業、書法藝術的追求與熱愛具有一貫的執著性。上海書家不事張揚,自我求索,講求自我修養的比較多。在今天的書法大潮中,顯得稍微有點局外。

戴小京書法作品成功美術館展覽中
記者:老師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接觸書法,又經過了那些轉折才形成您現在的書法風格?
戴小京:我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接觸書法,但當時的書法學習是盲目的。后來的學習是因我們家附近那個干部樓上有一個干部書法家,好多孩子都在那里學習,我那時候就是跟著他學的,但還是比較淺的學習。再到后來就文革了,那時候除四舊,書法也就被擱置了。我也是參加下鄉,當然那時候不是有政治運動嗎,要寫墻報。我之前因為練著寫,所以也就從那時候開始又寫書法。到國家恢復高考,我上了大學,書法學習也就開始了征程。70年代末我一直不斷的學習書法,那個時候是臨摹,也就是臨帖。畢業以后我到書畫出版社當編輯,對書法認識逐漸加深,對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學習也就有了新的理解和學習。在傳承古人的傳統藝術時也不斷的摸索和探尋,逐漸形成了自己現在的書法風格。其實也還是在不斷地學習,因為這個藝術永遠是無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