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群峰人物畫作
導語:今年九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藏書票研究會會員,中國當代藝術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楊群峰來蘭參加“茅臺漢醬•甘肅敬信”當代書畫名家華夏文明尋根敦煌行活動,并前往敦煌莫高窟、嘉峪關等地采風,河西走廊,千里戈壁、蒼茫大氣的風光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日本網(wǎng)記者就他藝術創(chuàng)作和此次來蘭采風的一些情況又采訪了他,在訪談中接著帶你走進楊群峰的藝術人生。
記者:楊老師,我知道您幼承家學,年少時便受到父親的影響癡迷于繪畫,走上了繪畫的人生道路。是什么樣的影響使您在這條路上走的如此堅定?
楊群峰:對于繪畫我受父親的影響最大,達芬奇幼年畫雞蛋,父親讓我畫茶壺,一天一個不重樣,這樣堅持了好幾年畫了幾百個茶壺。父親是花鳥畫家,后專攻石榴,一生非常勤奮,每年都出門寫生,沒有間斷過,一直是我人生的坐標。
我學畫冥冥之中都有關聯(lián),十幾歲時父親讓我臨摹西方大師素描,這本書至今還留著。當時考學提倡蘇聯(lián)的方法,陰影、塊面,比較容易出畫面效果。考前班跟著時任山東藝術學院老師的王克舉學習素描,也是提倡大師古典素描,找到感覺了,在學習班的時候,好多說我畫的很像王克舉。進入天津美院后,老師讓我繼續(xù)按照自己的方法畫,出了不少精彩的素描作業(yè),被學校作為優(yōu)秀作業(yè)收藏。進入劉大為工作室后,提倡畫精細素描,脫離光影,畫物體本質,其實就是古典大師素描,一路走下來,對我今天的寫意人物畫打下扎實基礎。
我大學畢業(yè)之后下海十幾年,但內心始終認為自己是個畫家而非商人。2006年恰逢經(jīng)濟危機,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機會,讓我堅定的重拾畫筆。人生就是這樣有意思,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
所謂四十不惑,是說做人做事的道理不變,確定人生的目標,不再懷疑。四十幾年,生活賦予我很多感悟,想把這些感悟通過畫筆表達出來,是對之前的總結也是延續(xù)。
記者:近年來,您將創(chuàng)作的方向放在以藏族人物為主題的繪畫創(chuàng)作上,畫了大量的作品。您能具體談談您在這個題材創(chuàng)作上的一些情況嗎?
楊群峰:到了藏區(qū),你會驚訝!如此高的海拔,牛羊肉都煮不熟,高原反應接踵而至,但是哪里的人們又如此堅強,對信仰又如此執(zhí)著。也許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吧!相對內地,藏區(qū)是一片凈土,藏區(qū)的人們臉上都掛著整體劃一的高原紅,放在不同質地的臉上。或眼神純凈的小孩,或像山一樣的男子,或眼中渾濁卻又虔誠的老人,或祭祀活動中的巫師,那些空達的眼神好像能掌控天地。其實現(xiàn)在的藏區(qū)已經(jīng)非常現(xiàn)代化了,如果你不去藏民朋友家里不知道會有轉著經(jīng)幡打手機的老者,他們的帳篷里也會有衛(wèi)星電視、汽車、電器、網(wǎng)絡。
相比傣族、維族藏胞又更具特色,這也是眾多人物畫家喜歡藏族題材的原因吧。有人一看到我的創(chuàng)作,第一句話:又是西藏題材,但我會堅定地走下去,畫西藏的畫家很多,題材重復不等于感受重復,技巧重復,關鍵是畫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面貌,我喜歡藏區(qū),我喜歡藏民族,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那里的空氣,那里的酥油味道都深深的感動著我、感染著我,我努力把這種感動再通過我的作品傳達給觀眾,這就是我想做的。最近我又集中畫了一批關于藏族題材的創(chuàng)作,他們舉手投足都是主角,我在國家級展覽上的作品題材有很多是藏族人物。
記者:寫意人物畫發(fā)展到了今天,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格局。所謂“筆墨當隨時代”,你覺得作為以寫意人物創(chuàng)作為主的畫家如何在當代語境下更好的詮釋這個藝術形式?
楊群峰:文明發(fā)展至此,在中國東西方文化也交匯、碰撞了幾百年,人物畫發(fā)展到今天也是百花齊放了。鑒于這樣的環(huán)境,可以說我們這代人物畫家是幸運的,大家在這個題材的開拓與創(chuàng)新也是各有各的方向,各有各的風貌。
有人也在嘗試各種方法“制作”國畫,畫面肌理繁復,煞是好看,但是摒棄傳統(tǒng)是不科學的,沒有扎實的造型功底更不可取。我認為,筆墨、線條的傳統(tǒng)功力,是最具東方神韻的獨特繪畫語言,來不得一點兒馬虎、偷懶。我想這種積累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謂“力透紙背”、“力能扛鼎”,說的便是線條的內在功力,在筆走龍蛇間顯示出遒勁的風骨及深刻的意趣。寫意畫用筆強調書寫性,長短、粗細、濃淡、干濕,變化萬千,緊抓物質最本質最穩(wěn)定不變的特征。
從水墨的角度來看,墨色與線條如影隨形,有了水,墨就活了,形成不同的視覺效果,濃淡、干濕。用墨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積墨法、潑墨法、破墨法、焦墨法等。在這里,首先你要走進去,在不斷的研習中,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適合自己的筆墨。在學習中老師總在強調要注意筆墨,什么是筆墨?用線即用筆,筆為墨先,無線則墨無骨。堅守傳統(tǒng),融會貫通,適合的拿過來,豐富中國畫的藝術語言。我想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創(chuàng)作出無愧于這個時代的作品,這是當下每一個畫家的藝術責任。
記者:您能談談前不久來到甘肅采風的收獲和感受嗎?
楊群峰:這次蘭州成功美術館組織的活動很有意義,給畫家搭建了一個很好的文化平臺。我也感受到現(xiàn)在的企業(yè)家越來越重視文化藝術產(chǎn)業(yè),這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體現(xiàn),畫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離不開文化企業(yè)的參與,企業(yè)在文化發(fā)展和傳承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這是一種雙贏。也祝愿成功美術館能越做越好,越做越大。
這些年轉了很多地方,青海、甘南、西藏、江西、云南等等,每次去的感受都不同,相對于內地城市來說,沒有那樣的面孔,那樣的藍天,那樣的雪山,那樣的公路,那樣的荒野,那樣的色彩。對于世事麻木的現(xiàn)代人來說,這些總能觸動你的內心,久久不散。
敦煌之旅,朝圣之旅,懷著崇敬的心情去的,不去總覺得會是終生遺憾,到了莫高窟,整個石窟4.5萬平方米,很壯觀,有些激動,導游帶著整個過程1個多小時,10個石窟,鋁合金的小門,就是一個個漆黑的洞,壁畫全部用玻璃罩起來,只有導游手里有手電,時間長了還會二氧化碳超標等等,藝術品變成只可遠觀不可親近,當時心里說不出的滋味。
結語:楊群峰生于東岳泰山腳下墨香之家,自幼耳濡目染,摯愛丹青。古人云:“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從父親手中接過毛筆一支,清水一缽,硯臺一方,宣紙一尺,中國繪畫的精髓衍生出他筆墨書香的燦爛人生。(文/神州詩書畫報 成功書畫家網(wǎng)記者 馮宜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