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子忠畫作《樂在棋中》
成功書畫家網(記者 馮宜玉)6月13日報道 成功書畫網(微)拍第八十四期預展已正式開啟,據悉本次拍賣將繼續拍出成功美術館館藏當代書畫名家作品30幅,結拍在本周五下午舉行。成功美術館館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畫藝術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華夏民俗書畫院院長趙子忠先生的人物畫作《樂在棋中》也將入拍。也將入拍。
趙子忠先生為我描繪的市井百態、民俗生活,以“亦詩亦史”的畫面故事,線寫靈動的筆墨構成,成就了其“平民精神世界”的藝術畫卷。他的民俗畫卷詳實的記錄了山東文化名莊——周莊的民間文化,以及在傳承這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中的傳奇、動人的故事。一幅幅畫卷,形象的描繪了《剃頭圖》、《洋片圖》、《轱轆圖》、《碾子圖》等美好回憶中樸實、樂觀的形象和具有民間文化藝術具特色風情事物,贏得了眾多的書畫愛好者、藏家、評論家所稱贊。
他認為,民俗圖內涵豐富,既描繪舊時民間的物質、文化水平的落后和貧乏,廣大百姓的窮困和無奈;而另一方面也展現了人民群眾的智慧,堅毅以及他們堅強的生活情趣和樂觀心態。因而在幾十年的民俗題材繪畫的創作中,趙子忠先生一直力圖將民間的文化,眾生百態、販卒走夫的真實生活狀態表現在畫面中,在繪畫中著力反應過往時代背景下,普通勞動人民的精神世界。
趙先生在民俗民風水墨畫的呈現,一方面是以典型的畫面內容,深刻地展現舊時的一段歷史風貌,將民間文化傳承下來;另一方面是將其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將少時美好一些場景表現出來,將原汁原味的市井風物的味道畫出來。因而其畫中物象的呈現,都具有深刻的內涵和意味。比如碾子、磨盤這些器物,在周朝就已經存在使用。“民以食為天”,千百年來,碾、磨散落于北部大半個中國,成為中國普通人民生活中食物加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人們普通的生活,而碎糧成粉從而做成各種特色食品之必要器具,更在近代,為人民群眾擁軍抗敵立下了不朽功勛。再比如,“貨郎”是人擔車推,走村串戶,專賣針頭線腦、零碎商品的人;“箍轆子”是走街串巷,專修壞損的鍋、碗和瓷器的人。這些都是畫家童年時光所常見的物事,成為其記憶力最為深刻的印象和最美好的回憶。
民俗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很重要的一個部分,需要很好的傳播和發揚光大。而民俗畫又是民間文化很好的載體,所以畫家趙子忠先生,將碾子、磨盤,還有“貨郎”、“箍轆子”等典型的民俗物象入畫有著很深遠的意義。這是畫家創作民俗畫的內涵所在,而正是這樣的內涵決定了它重要的文化歷史使命。
此次拍出的《樂在棋中》,以流暢靈動的線寫、生動詼諧的形象,賦予了市井人物娛樂生活的百態。畫中的鳥籠、“二八大梁自行車”將觀者的記憶帶入了逝去的回憶,畫中人物老少咸集,或喁喁耳語、或凝神思索、或悠閑自得,可謂寫出市井百態,盡繪人物心象。
趙子忠,筆名寅森,一九四六年生于山東周村,六十年代從事國畫、油畫、水彩畫創作畢業于天津美院國畫系,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畫藝術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華夏民俗書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