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復興畫作《高原禮贊圖》
“暢神說”是山水畫理論的基石,暢于“形”的外師造化之萬象,神在“勢”的中得心源之精髓;“氣韻生動”是山水畫欣賞的出發點,氣需要用具有野生情趣的“形”來表現,韻必須以畫家格物致知的“勢”去烘托。也就是說處理好“形與勢”間的要與妙關系,山水畫才可以“高論探要妙,佳句裁清新”(司馬光句)。漓江畫派以百歲老人陽太陽(1909 -2009)為開拓者和旗手,1954年閃亮登場的《漓江木排》為開山奠基之作;黃獨峰(1913- 1998)為領軍人物,1976年重裝上陣的《漓江百里圖》長卷為立派里程經典;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張復興、劉紹昆、黃格勝等廣西畫家為繼往開來者,在中國美術界重要展覽中頻獲大獎揚名立萬,在各自領域內風生水起備受矚目。六十余年來漓江畫派以旗幡民族性為己任,把漓江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形成了以廣西風光、風情為主要表現對象;以秀美、豐厚、生動、含蓄為主要風格,獨樹一幟的山水畫樣式,其發軔、拓展、壯大軌跡對當代中國畫的走向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張復興畫作《長城謠》
張復興自1989年《清漓人家》獲全國首屆工筆畫展金釵獎,《一溪寒水出秋山》《家在水云鄉》連續獲得八屆、九屆全國美展大獎聲譽鵲起,成為聞名遐邇的國展“獲獎專業戶”。 1996年,張復興出任桂林畫院院長,奠定了他在漓江畫派繼往開來的中堅地位。在哪里生活對藝術家很重要,環境對藝術家經年累月涵育熏陶不可低估。桂林是“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韓愈句)七步一景、一坡一畫,山上樹木、地上青草,叫人心曠神怡,漓江更是晶瑩碧透、千曲百回,霧迷清曠、靈性非凡,自古就有“山水畫廊”之美譽。張復興于1965年來到桂林,文革中為避免陷入派系斗爭,把圖書館當做自己遠離喧囂、淡然處世的避風塘,浸淫在王蒙、石濤的水暈墨章心造之境中樂而忘憂。在一幅幅飽含濃郁細膩感悟,遍染灑脫出塵意象,浸淫嚴謹扎實功底,以藝術家的心靈向人類的心靈說話而引人細繹的傳世杰作面前,在妍潤蒼辣的宏大意象中、神秘的寂靜里,他尋到了不被物擾的精神自由。廢紙三千,臨摹古人大作佳構;十日一筆,寫生自然山水草木。沉浸在“與天為徒、與古為徒”的博觀約取中。

張復興畫作《云渺仙鄉》
在成功美術館收藏,張復興作于去年初春的一本12幅冊頁中,《碧蓮峰里住人家》《漓江春曉》《居此清涼地 不聞車馬喧》等,都是讓人過目難忘的小品佳作。前兩幀用水墨、色彩浸染表現著漓江歷史文化的寧靜淡泊、源遠流長,用自然和人文景觀,訴說著以山為德、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淡淡迷霧、層層推進的畫面,迷離恍惚、百妙具臻??芍^:“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遠。”清曠精微里,隱隱約約飄忽著歷史時空的浩然清氣,流露著冷靜達觀的空明和悠遠深邃的氣質。后一幀儼然是在寫生的基礎上進行了再創造,構圖氣足韻滿渾然一體,墨法追本溯源博采眾長,勾皴氣勢豪邁元氣淋漓;樹木房屋勢險筆穩、綠白映帶、天衣無縫,上石宿墨由右上而左下皴搽、峰頂苔點、化石成金,下石干墨橫筆寫就、蒼勁有力、嶙峋嵯峨;呈拔地參天之勢,峰嶺盤旋嶒嶙,路徑隱蔽曲折,巖壑或露或藏,大石虎踞熊蹲。造境神奇之間有親山近水之意,改變了北宋山水畫所表現出的冷峻孤曠和高深神秘,融入了可游可居的世俗情懷,屬“元人尚意”的范疇。畫家以優游的心靈,舞動的生命傳播著東方繪畫豐沛充盈的神奇底蘊與獨特內涵,以“道繃于中,藝襮于外”的勃發情感,一種文化自覺意識和守護傳統本土價值的堅持不言而喻,以一種美學品質的真實存在,謳歌生我養我的皇天后土,譜寫出斯土斯人的一曲壯麗華章。張復興長鋒皴染和夾葉雙勾法,把植被繁茂,煙云蒼茫的崇山峻嶺、幽山溪泉等高遠華茲的瑰麗景象,表現得氤氳飄逸,淋漓盡致;它們所表現的不是世界的物質性和真實性,而是世界在畫家精神中的映象和心緒的折射;是在感性的九曲十折與理性的靜觀之間,畫家建立起自己的山水畫文本。

張復興畫作《居此清涼境不聞車馬喧》
筆者一直認為,年齡變化對書畫藝術家而言是重要的,它以不斷的實踐表明,在藝術觀念和認識上,更加靠近藝術本質與規律,正是在“返回藝術自身”的道路上,重新認識了藝術是什么?這使得書畫家得以在一定的高度上,去把握藝術與自然、與人、與世界的關系。藝術的高度一定是站在實踐的厚度上,實踐的厚度總需要經年累月的時間來積淀。這就是所謂:“貫古通今,同步歲月?!?/font>

張復興畫作《漓江春曉》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張復興先生年過七秩,從藝近一甲子,正處在創作的顛峰時期,目觀手寫日夕體味中盡得藝事之三昧。畫作在有意味的空間中內涵深慎,神完氣足,清新質樸,瀟散曠遠,與他師承各家,遙接先賢,兼收并蓄,恪守法度的主張一以貫之。成功美術館藏張復興作于去冬的《長城謠》四尺豎幅和今春的《高原禮贊》六尺豎幅,是他北方山水和西部山水的精品佳作,是他記錄情感,謳歌自然的心血結晶;作品可謂樸茂勁健詩心酒膽?!堕L城謠》把長城化作一個白加赭石為主色調的溫和曲折大回環,間以云霧繚繞、樹木掩映,占據畫面上部大約三分之一強。近讀之——山風陣陣,白云渺渺,蜿蜒綿長,不絕如縷。敢于這樣構圖的也只有張復興了,他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慈祥安然,恬淡靜穆;翩若驚鴻,矯若游龍;清遠蕭散,廣大教化的長城。襯景描繪卻是高山巍巍,千百成峰,清榮峻茂,互相軒邈,古松參天,爭高直指,這是情感與理智相平衡的典型,用長城的神韻、豐富,訴說著內心的厚重與張力。一文一武,一張一弛,理法兼備,有道可循,溫婉狂放中表現出至高的精神境界與藝術技巧?!陡咴Y贊》為縱式大立軸,“高遠”構圖,作近景特寫式描繪。山腳雪峰,綠草藍天,自下至上,充塞全局。墨、彩、色運用上極盡變化之能事,充分發揮筆尖、筆肚、筆根各部分的表現性能,點、厾隨意,用墨則枯、濕、濃、淡層出不窮,燥、潤兼得。整個畫面條塊之間錯落有致,繁密而不紊亂,融洽而又分明,并能感覺到交織產生的空間,和其中流動的氣息,應該說,在創作中,畫家極重氣勢的營造和境界的表現,以渾厚扎實的筆墨語言表現自然的雄渾與神秘,偉岸與生命活力,并且在形式感與技法上都有獨到的處理之法;特別著眼畫面的整體效果,一切都是從整體出發,確立基本語境后,再以局部、細節作補充,使畫面在整體中漸次呈現豐富的變化。精神的愉悅和天人合一的視覺形象,在表現景物的同時也是畫家在精神層面的托物言志,和諧不光是一種繪畫美學,更是一種處世哲學,體現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是筆者反復諦視揣摩后,最有價值的發現和體悟。山川草樹,用藝術家的筆墨娓娓道來,天然妥貼,澡思綺合。沁人心脾的詩意流淌于讀者的五臟六腑,藝術超今越古的感染力繞梁三日而不絕。讀罷,頓生“經緯天地,錯綜群藝”之慨。
心像、心香、心象、心相、心向、心鄉……這是筆者對藝術由客觀到主觀再到客觀過程的自我描述。同一景觀,每個人入眼的自然圖式(心像)是不同的,產生的情景感動模式及藝術靈感(心香)也因人而異;因發現事物的生命情趣、精神意韻(心象)千差萬別,從而有了用畫筆揭示和描述這種美好的沖動(心相)也就順理成章;在含道映物、問琴于弦的創作過程中,真正的藝術家都有用高超技法達到表現極致(心向)的信念與理想,每一件作品的完成,都是作者對客觀物象自我體悟(心鄉)的葉落歸根。畫是情感的表象符號和借喻基點,是藝術家獨特個體對自然、生命、宇宙的感悟通過筆墨向讀者的傳播,表述著人類靈魂深處的共有情愫。由筆墨的錘煉到搭建獨特的藝術語言體系,并過度到個人風格的形成,是文化浸潤、自身修為形而上循道的必然。
功成名就的張復興依然致力于化古為新,超越自我,對中國畫本體學研究有著自己“張弛有道,復興要妙”的獨到見解,對待藝術的情懷和得失總以一種平常心,一種平靜自得的心態,一種不大關心時尚風向的淡然去面對。年復一年,他對作畫的勤奮專注從未放松過,也許在這一點上,他的藝術正在不斷地接近經典。(文/甘肅成功書畫藝術研究院評論員金石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