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大江山水畫工作室師生與成功美術館館長吳辰旭教授等合影
成功書畫家網記者 馮宜玉 中國人民大學畫院呂大江山水畫工作室——“筆墨傳承”師生作品展及其系列活動,歷經3日完成了師生作品展、“畫家日”筆會、黃河風情線及興隆山自然保護區采風和參觀蘭州成功學校現場指導藝考生等一系列全部行程安排,師生一行7人已于近日離蘭返程。此次活動由成功文化集團、中國人民大學畫院、首都博物館畫院主辦,神州詩書畫報、成功書畫家網、成功美術館、當代書畫家承辦,并得到了蘭州成功學校等各方的支持,取得了重大成果,參與各方收獲頗豐。

筆會后呂大江工作室師生與吳辰旭教授及觀眾合影
同時呂大江先生工作室師生展出作品也贏得了古金城蘭州觀眾的一致好評與熱烈贊譽,呂大江先生數十載砥礪丹青,法前人骨氣,師自然造化,寫胸中丘壑開創的筆墨精神得到了眾多業內人士的認同;呂先生開班課徒傳承筆墨,扎實認真、悉心指導、精益求精的師范風格更是讓“畫家日”現場的觀眾感佩敬服,讓喜獲指點成功學校的莘莘學子受益良多。
——記者手記
“畫家日”、展覽現場:躬身垂范 精辟細微
10月9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畫院呂大江山水畫工作室——“筆墨傳承”師生作品展及“畫家日”筆會在蘭州成功美術館拉開序幕,絡繹不絕的觀眾走進成功美術館,三三兩兩駐足展出作品前,或嘖嘖贊嘆、或昂首端詳,品評山水、鑒賞筆墨。9時許,呂大江先生潑墨揮毫,開始筆會創作。創作中,呂先生一邊與成功美術館館長吳辰旭教授等業內專家,探討水墨變化、色墨交互、線面皴法等山水畫創作技法理論。間或向其工作室學生及現場觀眾講解筆墨變化的運用,將艱澀枯燥的畫論知識、干巴生硬的技法口訣,以筆墨示范靈活的呈現在大家面前。

吳辰旭教授、馬同順教授等成功美術館領導專家觀看呂大江教授筆會
在探討“破墨”的運用時,呂先生說:“破墨法是中國畫技法里面較難掌握的技法,講究行筆速度快慢變化、水墨濃淡滲透掩映,進而達到水墨靈動、滋潤鮮活的效果。若‘破墨’運用不好,則會造成跑墨、堆墨的現象反而破壞畫面,所以要運好‘破墨’一是要勤加練習,熟悉掌握;二是要因時而異,根據繪畫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既見墨色效果又有筆觸變化。就如賓虹老人總結所說的:‘破墨之法,淡以濃破,濕以干破。皴染之法,雖有不同,因時制宜可耳’”。講解的同時呂先生心手相印,畫筆時而以濃破淡,時而以色破墨,畫中山石、云嵐交互,而肌理鮮明、通透自然,尤其是山塬之上晨牧寫意“牛”的形象,在“墨破色”的巧妙彰顯中,將動物行進時的動感之勢表現的活靈活現。
呂大江教授講解筆法技巧(一)

呂大江教授講解筆法技巧(二)
在反復皴染、悉心收拾中,呂先生完成了一幅山色蒼茫、色墨恣意的“太行秋意山水”。而其解剖式的筆墨分析,圖式架構還在進行,現場觀眾更是在其精辟入理的講解中,如癡癡醉。
筆會后呂大江工作室師生與觀眾合影
“我的繪畫受父親影響很深,繼承了他積墨熏染的筆墨方法,但又有區別。”呂大江先生在介紹他的筆墨風格和乃父——我國當代北派山水代表性畫家父親呂云所先生對他的影響時說。呂云所先生,十日畫一山,五日畫一水,由淺到深層層積染、多遍添加層積而厚形成的積墨法,表現了太行山大自然交響樂般的陽剛之美,被畫界譽為當代“太行畫風”創始人和“北派重振”。呂大江自幼在家學“北派山水”宏大氣象熏陶下癡迷繪畫,后又進入天津美院在學院派中西繪畫專業訓練中對造型、色彩、以及筆墨又有進一步的研究學習。后期的實踐中又繼承宋人山水“厚密繁茂”筆墨氣象和“南宗”山水灑逸俊美風格,力求達到“筆墨精神千古不變,章法面目刻刻翻新”。他說:“父親‘積墨熏染’的筆墨風格和詩意壯美太行山水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包括我在內的一大批畫家都曾受到他“北派”畫風的熏陶,當代就讀過天津美院的很多畫家也都曾受教于家父,就是我們工作室畫家風格也是受他老人家影響形成的”。但是大家在具體運用中又有區別,“就我而言‘積墨法’我常用,太行山水也是我創作的主體。然則不同之處在于皴法上父親以北派面皴居多,多用斧劈、米點等營造山水、構成宏大氣象,比如他的《夜走太行》《山月》《歲月風雪》;我在皴法的運用上吸收“南宗山水”技法較多,以“南宗”的線皴為主,披麻、解索較多,輔以全景式構圖。上學期間曾對董源、巨然,包括沈周、王蒙、龔賢等歷代名家的作品都曾大量臨摹,并研究其筆墨技法法,進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然,這是個人喜好決定的”。
呂大江教授講解筆法技巧
在與現場觀眾的交流中,他告訴我們此次展覽是“呂大江山水畫工作室”全體師生在蘭州的第一次集體亮相,也是工作室畫家當前藝術水準的一次檢閱,展出作品都是大家扎實認真創作的精品,每一位作者的畫作都能代表當前的創作水平。觀看展覽記者發現,現場展出的作品60余幅,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每一位作者的個性,比如工作室助教高明先生的冰雪長城,區別于其他的冰雪畫家的風格,筆墨細膩而意境靜穆;其他幾位如劉雨桐、郭靜、李林娜、趙秉立等工作室畫家的展出作品,有對自然山水對景寫生的生活感觸,有對傳統山水筆意的研究呈現,也有對當代審美的筆墨關照,可謂主題明確而又風格多樣。
呂大江先生工作室畫家一行在黃河母親雕塑前合影
呂大江先生工作室畫家一行在黃河鐵橋前合影

呂大江先生工作室畫家一行在黃河岸畔合影
金城采風:大河滔滔 興隆探幽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中國人的“母親河”。蘭州是全國唯一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9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畫院呂大江山水畫工作室師生一行7人,在主辦方成功美術館專刊編輯副主任楊麗君的陪同下游覽蘭州黃河風情線,記者有幸受邀參加。

呂大江先生等探討寫生構圖
工作室師生,從百年中山鐵橋下車,沿河徒步、溯流而上。大家贊嘆蘭州城市文明、歷史積淀厚重。在鐵橋下合影時,呂大江教授與高明先生看見河對岸白塔山初冬蒼潤景象時,又興之所至和大家聊起了山水畫的構圖方法。在手機鏡頭的不斷定格中,自然山水高低、奇正變化,一張張圖示信手拈來,卻又剖析講解的恰如其分。記者再一次感受這個工作室師生的勤勉,感受到他們對藝術的執著與癡迷……
呂大江先生一行探討樹木造型
11月10日上午10時左右,工作室師生再一次向此次活動采風的第二站——“興隆山國家自然保護區”進發。興隆山是距蘭州市最近的國家級自然森林保護區,位于蘭州市榆中縣城西南五公里處,距蘭州市60公里,海拔2400米。古因“常有白云浩渺無際”而取名“棲云山”,向有“隴上名勝”之稱,被譽為“隴右第一名山”。一個小時的車程后,工作室畫家看著古木林立、草木繁密的車窗外景象,驚嘆道:“想不到黃土溝壑深處,居然有這樣一處風景清幽的佳景”。
呂大江先生一行拾級登山
呂大江先生一行拾級登山
民國隴上名流水梓有詩句贊嘆興隆山水之形勝曰:“石磴連云塵不囂,有梯可上天非遙,誰將太華蒼龍嶺,移作棲云半山腰。”呂大江先生師生一行拾級而上登山尋幽,在峰回路轉處贊賞佳木之參天蔽日,于亭臺樓宇間觀覽遠山積雪之峰巒云涌。而師生之間的山水問道、答疑解惑之音,也在山巒環抱、密林深藏處時時傳來。呂先生不時以身邊云杉、松柏及其雜木課徒授課,亦或蟹爪、亦或鹿角,亦或枝椏穿插、亦或遠山近景相映,娓娓道來,既生動形象又不失理論高度,成功美術館專刊編輯部主任蔣水蓮、副主任楊麗君及記者等主辦方工作人員一路隨行,深感呂先生為藝之專精廣博,為師之敬業德紹。
呂大江先生為工作室畫家講解山水寫生構圖
成功學校參觀指導藝考生:片言點播 術業專精
創作后呂大江先生一行與成功學校領導師生合影
10日下午興隆山自然保護區的采風圓滿結束,匆匆午飯過關后呂大江先生一行又應邀來到蘭州成功學校參觀考察,蘭州成功學校教學校長任玉玲,蘭州成功學校副校長、初高中領導小組組長付永紅,成功美術館副館長、專刊編輯部主任蔣水蓮,專刊編輯部副主任楊麗君等相關領導和負責人陪同介紹。在蘭州成功學校參觀考察中,呂大江還應任玉玲校長等領導及學校藝考生之請,現場就學校美術生的素描、造型、色彩等進行了點評指導。
成功學校領導及師生歡迎呂大江先生一行參觀考察
成功學校任校長講話
呂大江先生曾在天津美院附中從事過十余年畢業班美術考生的專業指導,有豐富的藝考教學經驗。雖然只是短短一堂課的作業點評,但其術業之專精、問題解析之精準、解惑答疑之明了,讓學校領導和老師都十分佩服,現場受教學子更是獲益良多。在結束作業指導后,呂先生意猶未盡又在宣紙上以國畫形式,向學生們演示筆墨造形、色彩運用,及其國畫創作中水墨潑染、山石皴擦的技法運用。
呂大江先生觀看成功學校藝考生作品
時光匆匆,在與學校老師學生們的互動中,日程安排中一個小時的參觀考察時間不知不覺之中早已過去。在兩個多小時主客雙方的筆墨交流、點撥指導中,天光已經暗了下來。參觀行程即將結束時,任玉玲校長表示,呂大江教授在藝術上的執著與其筆墨技藝的高超精湛令人嘆服,其創作、教學的嚴謹扎實讓我們十分感動。她說:“僅僅是現場演示的一幅畫作,都是一絲不茍、盡善盡美,足可見其藝術水準,呂教授現場的創作不僅僅是一場高水平的水墨演繹,更是其優秀品德的閃現,是為人師范的學習榜樣”。
呂大江先生指導藝考生速寫作業
呂大江先生指導藝考生速寫作業
呂大江先生無不感慨的說:“聽了校長的講話后,才覺得幸不辱命,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到學校接觸到這些孩子們,并應邀指導了他們的作業,雖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問題,但總體來看還是有一定的基礎,而且很勤勉假以時日定能成才,在不遠的將來畫界或許就有出自成功學校的年輕精英。”他表示,成功集團總是帶給我們藝術家驚喜,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從這幾年來與成功美術館、甘肅成功書畫藝術研究院的合作到今天參觀成功學校之后的感受都是如此,不僅專業、高效、認真的團隊,更是充滿激情、蓬勃發展的團隊。
呂大江先生講解山水畫構圖
呂大江教授為成功學校創作水墨國畫
意猶未盡 余音繞梁
中國人民大學畫院呂大江山水畫工作室——“筆墨傳承”師生作品展及其系列活動已然結束,但在記者看來凡有心關注此次活動的觀眾,都會有“余音繞梁,意猶未盡”的感受。呂大江先生其藝術受乃父影響厚重樸茂,但又個人充滿生活意趣的特征,在努力突破程式束縛、格式藩籬中,最大的打入傳統、最深的融入生活、最好的走入自然,在對傳統筆墨抽絲剝繭肢解的同時又與生活、自然相熔鑄,構成了其宏大的山水面貌。

創作后呂大江先生一行與成功學校領導師生合影
而其為人師表,更是讓讀者看到了一位藝術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與良心。無論是深入淺出的現場課徒教學,還是筆墨示范的傾囊相授,或者對后輩的關照愛護,都令人感佩至深。其于丹青筆墨中砥礪春秋而德藝雙馨,其于畫界教學中傳承筆墨而師范表率。
呂大江先生一行在興隆山合影
呂大江先生一行與成功學校任玉玲校長等合影
呂大江山水畫工作室師生與觀看展覽青年學生合影
呂大江藝術簡介:
呂大江 (幼名)呂海江 生于河北省涉縣1990年畢業天津美院中國畫系1990--1995年在天津水晶宮飯店任畫廊經理兼畫師1995--1998年赴新加坡工作,獲專業證書,“高峰畫廊”總代理兼簽約畫師。2004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研究生班。曾先后師從著名畫家孫其峰、王學仲、孫克剛、何家英、霍春陽、白庚延、曹德兆等先生,并長期隨家父呂云所先生學習傳統積墨法并努力開拓自己的獨立繪畫面貌。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首都博物館畫院執行副院長、山水畫創作部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呂大江山水畫工作室導師、教授,民盟中央美術院理事,民盟天津市畫院副院長,中國藝術教育研究院委員,文化部文化藝術人才中心創作委員,中國長城畫院理事,京華美術館呂大江藝術工作室導師,清華大學呂云所山水畫工作室講師,天津美協理事,天津美協山水畫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榮獲“天津十佳青年美術家”稱號,新加坡星中國際美術學會副會長,天津市河北區政協委員。
著名山水畫家呂云所、呂大江代表作及成功美術館館藏作品賞析:
呂云所先生作品:
呂云所先生代表畫作《夜走太行》
呂云所先生代表畫作《太行浩氣》
呂云所先生代表畫作《蒼茫大野》
成功美術館館藏呂云所先生畫作《秋韻》
成功美術館館藏呂云所先生畫作《秋風入太行》
工作室導師呂大江教授作品:
呂大江山水畫工作室教學特色
教學理念與課程配置:遵循潘天壽先生“練筆在課堂、取材在自然、立意在心上”的教導和黃賓虹先生“筆墨精神千古不變,章法面目刻刻翻新”的精神,堅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狠抓基礎教學的同時,嚴格實施臨摹寫生,創作為一體的教學環節。
1、在課堂上通過山水畫技法課徒,進而進行傳統經典作品臨摹(加強室內功練習),來了解學生的基礎技能與基本水平,磨練同學們的傳統功力。鑒于當前山水畫教學中不重傳統,只重“對景描摹”與“主觀臆造”兩大傾向,我們要特別強調對傳統程式格法的臨摹與訓練,對于練功,要強調“曲不離囗,拳不離手”與“死透了再活起來”強調積墨中“厚而透”的重要性。
2、再進入生活中寫生,培養同學們的觀察力、記憶力、記錄生活的能力。鍛煉同學們直接對景寫生、對景剪裁、對景直接創作的能力!形成粗記、細記、,心記的習慣!
3、在創作課教學中,深入細致地解決創作課中的一系列問題,意在發現、引導、啟發每個同學尋求不同于他人的“自我繪畫語言”樣式。激發同學們的想象力與藝術的“意匠、錘煉、加工”能力,引導同學們將生活原材料升華為“藝術"的”冶煉"的能力。堅持尊重個性,發掘個性,呵護個性,引導個性,張揚個性。著重開掘同學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提倡多元審美,反對“千人一面”,強調“千人千面,一人一面,茲人茲面"。雖然“創造是不可言傳的",藝術個性不是教出來的,但又是可以發現、啟發、引導、挖掘每個同學的創造潛力。所以在教學中會十分強調“因材施教、啟發式教學"。在畢業時希望每個同學都能創作出“即有傳統資質,又具現代精神"的山水畫時代經典作品。
我們除了在課堂上進行正常訓練,還將聘請一些著名專家,學者、理論家,策展人親臨學校指導、講課、講座,擬邀請的有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劉曦林先生、中國美協學朮理論委員會主任《美術》雜志執行總編尚輝、中國美協辦公室主任劉健、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許俊、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韓振剛、中國文聯大型展覽辦公室主任李偉、清華美院導師、天津美院教授何延喆、河北省畫院中國畫院研究員劉麗等先生親臨創作現在場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