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開幕式現場
本網訊(記者 馮宜玉) 6月16日上午,心象·畫跡——牛路軍水墨小品展開幕式在甘肅隴能大酒店舉辦,甘肅省著名藝術家陳天鈾、樊威、段新明、沈鳳濤、王萬成、王玉芬、郭殿生、牛勇,及蘭州財經大學副校長王偉利、蘭州市政協科教文衛體主任王浦新等相關領導參加開幕式。此次展覽在“端午節”小長假期間開幕,可謂是給蘭州市民的這個初夏的“節日”增添了濃濃的藝術氣息,使蘭州市民小長假期間又有更加“高大上”的出行觀光選擇。

牛路軍先生在開幕式上
據悉此次展覽由甘肅中國畫學會、蘭州市美術家協會、蘭州財經大學藝術學院、蘭州青少年書畫協會主辦,展覽將于6月30日結束。
牛路軍先生的繪畫既有筆墨技法的傳承,又有心境與精神的傳遞,作品帶給觀者精神世界的更多是以文人畫為灌注的圖式潤養,是筆墨手段與文化修養融和生發出的藝術審美。他筆下的水墨造型注重“寫”的繪畫語言,透過線條、墨色、水的變化,折射出其蘊含的生命律動,與充滿音樂氣息的天地心象。在題材上,畫家多以現實生活的民生百態為主,畫作努力彰顯人民群眾的和諧、快樂、向上的生活圖景。由此可見路軍先生在其水墨淋漓酣暢的語言與深入生活、關注生活的題材選擇中,昭示著的是現當代以來文人繪畫關注民生、專注精神、反映現實社會的水墨人物繪畫精神。
牛路軍,1971年出生,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先后研修于中國美術學院劉國輝教授人物畫研究生班、中國國家畫院張江舟副院長首屆人物畫高級研修班。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蘭州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蘭州市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甘肅畫院特聘畫家、甘肅中國畫學會副秘書長、甘肅省青年美術家協會理事、蘭州青少年書畫家協會主席。現任蘭州財經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及省級大展,并在《美術》《國畫家》《西北美術》《美術大觀》《國家藝術》《敦煌研究》《美術時空》等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中國畫作品入展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獲甘肅省文藝類最高獎敦煌文藝獎;作品多次獲甘肅美展特等、一、二等獎;獲首屆甘肅美術金駝獎銀獎;獲蘭州市首屆藝術丹青獎銅獎。作品被中國國家畫院、北京今日美術館、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畫院等多家機構收藏。
藝術鏈接:
筆酣意厚——牛路軍水墨人物畫小議
路軍的水墨人物畫,一如其人,灑脫、俊逸并不乏沉穩、溫厚之氣。他將相對嚴謹的人物造型輔以縱橫恣意的文人畫筆墨,形成了其格法嚴謹,意趣暢達的個性風格。觀路軍的畫,尤如品咂一壺陳年老酒,雋永、暢快而意味悠長。
畫水墨人物畫難,難在前人留下的傳統資源相對薄弱,可資借鑒的樣式不多。水墨人物畫至明清,已極盡衰微之勢。20世紀初葉,以徐悲鴻等人積極倡導,徐悲鴻、蔣兆和領銜實踐,將相對嚴謹的人物造型引入水墨人物創作,開啟了中國水墨人物畫新的里程。之后一大批人物畫家沿此路徑艱難探索,成就了當代水墨人物畫不同于傳統,且與傳統文脈相通,意趣相和的當代風貌。此乃俗稱新傳統,或“徐蔣體系”的水墨人物畫新路,無論在人物形象刻畫和場景氛圍營造的豐富性,還是在主體意志表達的深刻性上,都有豐富和超越傳統水墨人物畫的積極功效。一改明清水墨人物畫之貧弱無為的精神形態,關注現實、關注民生,表現現實人生的多樣情懷,是當代水墨人物畫不變的精神主題。
而在繪畫語言的運用上,不再以對傳統繪畫法則的謹守和對文人畫筆墨樣式的傳摹為唯一途徑,而是致力于對傳統語言成因和思維規律的研究,通過大量的水墨人物寫生,并借助和利用其他藝術的形式資源,追求語言方式與當代生活、當代體驗的貼切契合。路軍的人物畫是對此一新傳統的繼承與拓展。
路軍原本主攻工筆人物畫,多次全國大展入選、獲獎經歷足可證明其在工筆人物畫創作上不菲的成就。然近年來多做水墨人物畫創作實踐,依我看,此更加趨近路軍豐富的情感表達之需。古人云畫如其人,路軍性格執著放達,為人寬容忠厚,如此西北豪邁之士,數年工筆磨礪,卻也多了幾分內斂。因此,路軍的筆墨形態酣暢中不乏溫厚之氣,收放如囊中取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路軍的畫多以現實生活為題,他有一組以邊疆少數民族生活為題的畫,內容多以維吾爾族人、傣族人生活常態為題,看似不經意的選題,卻為人們勾畫出了一幅幅邊疆少數民族自足、和睦、快樂、美好的生活圖景,悄然傳遞出一縷縷溫馨、至潔的人間美意。這是一種久違的情感,一種匆忙中已然遺失的情感,顯然路軍的畫是有其文化意義的,他將視角對準遠離都市的邊疆一隅,通過對少數民族生活勞作的深情描繪,搭建了一個令都市人神往的情感家園。或者說,他以逃離都市的方式,實現著對都市文明的置疑與反思。
在這組畫中,還體現著路軍在繪畫語言上的自覺,他將快暢的用筆、淋漓的墨跡作為其繪畫的主要表現方式,與其題材內容意欲傳達的意旨達到了高度的契合。或者說,由流暢的用筆和灑脫淋漓的墨跡構建起的筆墨形態本身,已充分傳達出了快樂、溫馨的審美意韻。在這里,筆墨不僅僅是描摹物象的工具,而是表現意旨的方式,筆墨因此而有了精神性意義。
路軍常作水墨人物寫生。水墨人物寫生是一個艱澀的課題,相對嚴謹的造型要求與筆墨性能的發揮一直是困擾人物畫家的一雙矛盾體。如何將造型的深刻性和筆墨的生動性達到完美的統一,是路軍水墨寫生的主要著力之處。我們看到,路軍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始終堅持“寫”的方式,哪怕是微妙復雜的面部結構,他也是一筆筆寫出,并有豐富的筆墨韻致,從來不做無筆性的描摹。同上述少數民族題材的作品一樣,他在筆墨的運用上,表現出了較強的自覺追求,在通過造型實現人物性格、氣質塑造的同時,充分發揮筆墨的表現性功能,達到了造型與筆墨的完美統一。
路軍的繪畫已初步建立了自身的語言風格,并在境界追求上初露俊逸、溫厚之端倪。路軍正值創作盛期,加之勤奮聰慧,此君必成大器。
文/張江舟(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
牛路軍創作隨筆
文/牛路軍
繪畫的形式,是安排形之間、勢之間的微妙聯系和對比,畫面的結構造型具有自身獨立規律,并不受客觀自然的牽制。在藝術中,自我就是內容,自我在與一個形象相結合的時候既是主體,又是對象,這就是藝術。康定斯基在繪畫時總是受到他心靈的指揮,他說:“總是聽到一個聲音在控制我,一條線畫到這不行,畫到那行。”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每個人都是他內心世界的主宰,他思考自己、分析自己,體悟和感應所處的時空環境,創造出這種用心體悟的形象。畫里最要緊及最難的莫過于形,畫中形,大處有,小處有,實中有,虛中也有,然而,無論怎樣有,關鍵是心中要有。形之要,在于大氣而不陋,趣深而不拘,松緊厚薄猶不失其格氣,小形小意不失其質大形大意不失其勢。繪畫一定要有純粹的自我精神,繪畫語言、形式構成、造型手段等都應強調自我精神,本體并露,借鑒學習也要融匯到自己本體精神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