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文物局聯合省工商聯在晉城高平市召開了山西省2019年文物建筑認養北部片區推介會,會上,山西謙益和文化有限公司、赤壁懸流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和集體與三王村三嵕廟、奧治全神廟等10處文物建筑所有人簽訂了認養協議。
所謂文物“認養”即引入社會力量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參與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利用,包括出資或集資修繕文物,并享有所認養文物建筑不超過20年的使用權。2017年,山西省印發了《山西省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實施方案》,動員社會力量通過文物修繕、展示利用等多種形式參與文物保護工作。2018年以來,山西省共舉辦了4次文物建筑認養片區推介會,已有文物建筑認養
(出資修繕)
項目88個,吸引社會資金1.3億元。
據《山西晚報》報道,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趙曙光在北部片區推介會發言稱,文物建筑認養不僅使文物建筑本身重新煥發了光彩,也盤活了旅游資源,促進了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但是,“文博山西”官方微信發布山西文物認養的相關消息后,在網上引發了不少質疑。
質疑者認為,“文博山西”發布的六個“認養”成功案例里,朔州的山陰恒山廟與忻州的弘佛寺在認養修繕后,明顯“面目全非”,修繕之后“完全就不是一座建筑了” 。
朔州的山陰恒山廟修繕前后
對此,新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中國文物學會會員方青松,他認為,山西文物建筑數量巨大,年久失修,破損嚴重,在國家財政文保經費不足,無力進行修繕的情況下,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的修繕保護利用,“初衷是好的”,值得肯定,但部分建筑的修繕是“破壞性的、毀滅性的”,修繕前后幾乎不是同一座建筑。他建議,寧可焊接鍍鋅管彩鋼瓦大棚來給已經倒塌漏的文物建筑遮風擋雨,“先保命”,也“絕不能再讓這種破壞式修繕/毀滅式修繕繼續發生” 。
他還建議,要按文物等級來確定是否可以認養,按瀕危程度來決定認養修繕先后順序。而新京報記者從山西文物局官方了解到,凡未設置保護管理機構的文物建筑均可作為認養對象。《山西省文物建筑認養推介項目名單》顯示,全省共有296處文物保護單位被推薦“認養”,文物等級有市級、縣級、區級不等。
對于引發最廣泛質疑的文物修繕未能做到“修舊如舊”,方青松認為,文物行政部門必須全程參與指導監督文物建筑認養后的規劃、修繕、使用等。文物建筑修繕堅決禁止拆古建新,必須遵循“最小干預”及“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只修復文物損壞的地方,而非進行整體的、全面的修繕,并應保留其原真性。
對此,新京報記者多次致電山西文物局,截至發稿前,未能得到應答。“文博山西”官方微信發布的相關文章下,面對讀者對文物是否修舊如舊的質疑,官微回復稱:“是的,全程由文物部門始終監管指導。”
此外,記者了解到,文物建筑被“認養”后,可用于以下用途:建立博物館、保管所或者辟為游覽場所;作為社區書屋、公益講堂、文化站;作為展覽館、美術館或者展陳場所;民居古建筑和住宅、商業等功能的近現代建筑,可作為小型賓館、客棧、民宿、店鋪、茶室、傳統工藝作坊等服務場所;以公益性活動為主的場所。
方青松建議,文物建筑應保持公共文化屬性,“認養修繕后要對公眾開放,用于公共文化服務,比如參觀游覽場所、民辦博物館、展覽館、民俗館、紀念館、圖書館等與文化產業相關的經營活動場所,不可關起門來只為私人或特定人群服務。”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隴ICP備17005074號隴網文(2016)6819-012號
2018 www.notedse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