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長久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書法只是用來表現漢字書寫手法和技巧的藝術,實則不然。在新疆,就有一位將伊斯蘭文字結合漢字的書寫手法來表現維吾爾文書法藝術的人,他就是尼亞孜·克里木。
一句話成就一生
在小尼亞孜·克里木上小學一年級的第一堂課上,老師對全班學生說:“平常,我們是通過語言來表達我們的想法。現在,我們開始學習寫字,可以通過文字表達我們的想法,所以我們要把字寫好。文字,可以表達我們的心靈!”
小尼亞孜·克里木反復琢磨老師的話,“文字,可以折射我們的心靈”這句話成了他的座右銘。上二年級的時候,班上要出墻報,老師讓小尼亞孜·克里木負責,他膽怯地回答:“我不會寫大字。”老師笑著鼓勵他說:“你把字往大里寫,往粗里描就行了。”至今,尼亞孜·克里木都認為,自己的藝術之路應該是從1958年在墻上寫大字時開始算起。
68×68 價格:10000元
50年不懈追求的樂趣道不盡
50年來,尼亞孜·克里木始終沒有放棄過對維吾爾文書法的追求,其中的樂趣更是說不完、道不盡。
1962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10周年。新疆教育廳邀請尼亞孜·克里木為在文教館舉辦的新疆10周年成就展書寫維吾爾文說明文字。維吾爾文書法屬于“硬筆”文體,即用削好的小木片,蘸著墨水一筆一筆地從右向左寫,不僅要齊整成線,還要粗細均勻如一。在書寫的過程中,尼亞孜·克里木不知道用壞了多少木筆。成就展如期舉行,當他看到眾多的參觀者擠在展板前讀他書寫的維吾爾文說明時,年輕的心甜滋滋的有些醉了。
1974年的春天,冬季的寒氣還沒消去,尼亞孜·克里木帶著180頁維吾爾新文字的書法,走進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語委會請求審查,希望可以出版。那端正的書體、新穎的字形,立刻吸引了語委會的人。語委會很快寫了推薦信,介紹他去出版社。1976年,他的第一本專著《維吾爾書法實例》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那也是新疆當時唯一一本用維吾爾新文字出版的書法書。
1983年,尼亞孜·克里木在新疆大學中文系學習。一天,他帶著自己新設計的維吾爾老文字的作品來到《新疆日報》社。報社維吾爾文編輯部的工作人員從未見到過類似的作品,最初還對尼亞孜·克里木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一周后,《新疆日報》史無先例地發表了尼亞孜·克里木的3幅維吾爾文書法作品。
此后不久,尼亞孜·克里木參加了在人民公園舉辦的書法展,這次書法展是新中國解放后在新疆舉行的第一次維吾爾文書法展出。尼亞孜·克里木有7幅作品參展。
一如既往地熱愛與創新
隨著尼亞孜·克里木的名氣越來越大,許多少數民族青年紛紛向他請教書法方面的知識。尼亞孜·克里木決定出版一本介紹維吾爾文書法的書,以便在青年人中進行普及和推廣。但是,所有維吾爾文使用的是阿拉伯文字母,是從右向左,從下向上寫,如何將這些字母進行一一介紹呢?尼亞孜·克里木忽然想起所有漢字可以分解成點、橫、豎、撇、捺、折、提、鉤8個筆法,維吾爾文字母是不是也可以這樣進行結構分解呢?他的想法得到了新疆大學老師的支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尼亞孜·克里木將自己的這一想法發表成論文,把維吾爾文的32個音節、124個字母分解成24個筆畫、9個附加符號,并給每個筆劃都取了一個較為形象的名字。
尼亞孜·克里木的字體書寫分解方案被送到新疆語委會后,受到了有關專家的稱贊。《新疆藝術》編輯部還為此召開了新疆有史以來第一次維吾爾文書法研討會。在研討會上,尼亞孜·克里木這一大膽而創新的想法得到了絕大多數與會代表的認可。但是也有少數人并不贊成用漢字的書寫技法表現維吾爾文。對此,尼亞孜·克里木表示,發展維吾爾文書法,也要做到兼收并蓄,不能帶有狹義的思想。在研究過程中,他就借鑒了漢字書法中的筆、墨、紙、硯、章、裝裱等技法,給了維吾爾文書法一個新的面貌。與會人員對該方案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并建議新疆語委會推廣和使用這套書法方案。
目前,尼亞孜·克里木創作的書法作品已經遍布新疆的大小書店和雙語中小學課堂。很多維吾爾族群眾紛紛表示,尼亞孜·克里木為維吾爾文字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在50年的藝術創作道路上,尼亞孜·克里木始終沒有停止對維吾爾文書法藝術的創新,獲獎無數的他如今依然還是一如既往地熱愛著自己的事業。雖然馬上就要退休了,可是尼亞孜·克里木表示,自己對于藝術的追求遠遠沒有結束,他還要把更多的作品呈現給大家。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隴ICP備17005074號隴網文(2016)6819-012號
2018 www.notedse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