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愛平人物畫作《短笛無腔信口吹》
郝愛平以“赤子”之心性創作的人物畫,為觀眾呈現的藝術之逸趣,可謂出自人之本性的真善美,乃天性使然,實則為天成也!而畫家這種出自天性的藝術創作,無論是在繪畫題材的選取上,筆墨形式的運用上,還是創作旨趣的的表達上都體現了中國繪畫藝術雅趣的存在。同時,也展現了一位具有創新意識藝術家,在繪畫題材、筆墨方法、情感傾訴上的開拓性思維,以及他充滿個性的藝術表達。而事情皆有始末因果,郝愛平在創作中能形成屬于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與他無數次深入現實生活,從中認真體驗、真切感受、深刻思考不無關系。也正是將那些來自生活中的大量創作素材,轉化為一種筆墨的形式,構圖的章法,色彩的規律才得以呈現他的藝術之美。

郝愛平人物畫作《樂山為仁》
就其題材的選取來說,畫中人物多為孩童,畫中之境多選自家鄉徐州郊外情景,畫中孩童的故事既是畫家幼時的故事,那么畫作也就多為畫家夢歸童年、感懷家鄉之作。他筆下的孩童,或三五成群山野牧羊、或兩三成隊林中采摘、或聚集成團吹笛踏歌,以純正之筆展現了孩子活潑好動、天真爛漫、質樸無暇、好奇稚嫩的天性。由此而見其題材擷取,可謂以赤子心性選取赤子之題材呀!孩童玩鬧于山野自然,無拘無束,讓人忍不住附耳細聽,有無響徹山谷的嬉笑玩鬧之音。
細思之下,郝愛平的人物畫作多以孩童為題,雅俗共賞是士民大夫都習見的題材,且總能讓觀者在孩子們的身影中體會到生命的生生不息,以及萬物的生氣蓬勃,此一也;老子《道德經》中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兒童純真樸實、無思無慎、少私寡欲的狀態十分符合道家所追求的理想,象征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此二也;畫家以己之童年如畫,在創作中回歸兒時的生活,回到自己夢想開始的年齡,追朔人之本性,此三也。由此三種緣由,盡可見畫家題材選擇上體現的“藝趣”。
郝愛平的人物畫作線條奇妙獨特,造型自成一格。就其畫中線條而論,看一眼就能讓觀眾銘刻于心。線條非工整之線,而是寫意之線,用線減淡,細若游絲而又重如千金,似斷若續實則氣貫長虹,可謂神來之筆,神來之“線”也。就此種用線之巧妙、筆墨功力之扎實,已是讓筆者手舞足蹈,唏噓贊嘆了!有此線,必有好的、更奇妙的造型了。再細究畫面上的墨色和人物造型,人物不求形似,但也不顯得丑怪,而是樸拙真誠,天然雕飾,勃勃生機的童子畫,給人的是一種清新朝氣、樸拙爛漫的感覺。
若問是怎樣的天分和后天的鍛造才有如此巧妙的筆墨呢?郝愛平自幼酷愛繪畫,天子聰穎。從藝數十年來,曾多次負笈北上,先后就讀于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潑墨吮毫,筆耕不輟,在自己的藝術道路上不斷的探索。深入研究傳統的筆墨方法,經歷學院派扎實的造型訓練,在古典文化與現代觀念的交織與碰撞中,呈現出具有現代意識、創造性的中國畫筆墨“藝趣”。
藝術達到至臻之境,多為創作者內心糾葛和情感的宣泄,中國畫尤其如此。郝愛平的人物畫作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宣泄呢?我想借用他的老師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先生對他的一段評價,來告訴觀眾和讀者:“郝愛平通過這種個性化的表現形式和獨特的藝術語言,再現了他對于真、善、美的孜孜追求……充分展示畫家心靈中所追求的那種自由、純真、淡遠的高境界,在這種境界中讀者會感受到一種淳樸率真的美感。透過愛平的大量繪畫作品,我們便能發現他作品中的本質是對于民族文化精神的關注,這應該講是當下美術家值得認真關注的重大課題。”而無論是對真善美孜孜不倦的追求,或者對民族文化精神的關注,我想畫家內心要傾訴的都源自對中國文化、中國繪畫“藝趣”的表達。(文/成功書畫家網 神州詩書畫報記者 馮宜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