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功書畫家網 神州詩書畫報記者 馮宜玉

譚崇正人物畫作(一)
在中國畫中,墨是十分重要的元素,墨法的地位可與筆法并駕齊驅。早在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就有云“運墨而五色具”,墨之濃、淡、干、濕、黑各有其特點,也十分難掌握。筆者竊以為墨之五色中,“淡墨”尤為可貴,明代四大家之一沈周就有詩云:“丹青隱墨墨隱水,其妙貴淡不貴濃。”而淡墨之難,也自不可言說。然,譚崇正先生卻迎難而上,執著于淡墨的研究數十載,矢志不渝。
譚崇正人物畫作(二)
俗話說:“水有源,木有根”。譚崇正先生在“淡墨”上所達到的爐火純青的至臻之境,絕非朝夕之功,乃是數十春秋砥礪鍛造,不斷實踐的結果。筆者在給譚先生做采訪時他曾談道:“早在從事教育工作之前,由于長時間在緊張的大都市生活節奏里摸爬滾打,可謂是身心疲憊。所以閑暇時,常以繪畫自娛,放松身心,在國畫水墨中尋找精神慰藉。尤其是中國畫“淡墨”的淡雅之氣,如一杯清茶,沁人心脾;亦如一泓清泉,沁我心扉。”由此可見,他在“淡墨”上的實踐,早已為之。所以在當下大多數畫家注重彩濃墨的大背景下,譚先生另辟蹊徑轉向“淡墨”的研究,并數十年不斷探索取得成就也是在所難免的了。

譚崇正人物畫作(三)
譚崇正先生用墨之淡,還在于他對水的巧妙掌控上。水是墨在宣紙上變幻出不同層次和色彩的重要媒介。在國畫中對水有了深入的探究,其對墨之色彩也就運用自如了。在崇正的淡墨畫中,水的成份往往要大于用墨的含量,或“六水四墨”或“七水三墨”,甚至“八水二墨”、“九水一墨”交替使用。水與墨在毛筆的推動下,交匯于紙上,形成水印的花、石頭、草木、人物。如此,自然而然就構成了韻味滿目、氣象萬千的物之景象、畫之境象和畫家精神內質。
譚崇正先生淡墨之妙,也在于墨之“崇正”。譚先生的筆下,除了墨和水以及畫面的留白,沒有其他色彩。觀他的畫,滿眼都是水與墨交融變化出來的不同墨色,看似是不入當下重彩、工寫的主流,實則是畫家對中國畫的筆墨發展和未來走向權衡才做出的選擇。因為,與其做沒有思想的隨聲附和,還不如抓住國畫真正內質的實驗,在當下人不肯涉足的淡墨領域開拓一邊屬于自己的天地;還不如在墨色的純粹上下苦工找到自己的方向,展現自己的筆墨藝術取向。
這一切正如譚先生自己所說:“經過幾年辛苦而執著的彩墨創作后,我反而認為樸實單純的東西更有力量,也最能感人,對‘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所以近兩年便義無反顧地“玩”起了純水墨,且越畫下去,越覺得痛快?!彼漠嬰m然在造型上,廣泛汲取了西洋樣式、傳統樣式和民間樣式,但終將能這些元素融入到水墨的統籌之下。運用實驗水墨的畫面構成樣式,使他的畫面層次更加豐富。又將其扎實的國學素養和多年來對國畫水墨的領悟,放諸于筆端,運用于水墨之中,輕而易舉的解決了畫面精神性匱乏的問題。
譚先生的畫在墨的運用上以“淡墨”為主,是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訴求的。在當下紛繁復雜、塵囂雜陳的城市,燈紅酒綠、車水馬龍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也是大多數人想要逃避的世俗,因此淡墨的雅致、清新必將成為人們內心追逐和向往的精神世界。而譚先生墨色淺淡所含的意蘊自當是打破現實中流行的審美習俗,強調繪畫是忠實于畫家本心的,也是個體的對于美、對于水墨藝術的獨特理解;“淡”到極致的筆墨表達,也自是他精神置身于九霄之上,俯瞰塵世凡俗的內心真情流露。追本溯源,筆者以“水氣淋漓墨韻存,淡到極致見真情”兩句韻文結束這篇小文章,所言不到之處,還請譚先生及各位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