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池落盡荷香存 殘葉猶開秋正濃
——淺評成功書畫網(微)拍山西美協副主席劉彩軍畫作
文/成功書畫家網 《當代書畫家》記者 馮宜玉

成功美術館網(微)拍第五期 劉彩軍花鳥作品《荷塘秋色》
近日成功書畫網(微)拍第五期再次開啟,此次拍賣二十幅拍品均系成功美術館館藏作品,其作者也大都是當代書畫界較為活躍的藝術家。拍品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鳥、或書法,每一幅都是藝術家們精心創作的佳品,其中山西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劉彩軍先生的這幅《荷塘秋色》給筆者留下了就為深刻印象。
古人詩詞詠荷,如杜甫“雨裛紅蕖冉冉香”之清香縷縷、格外嬌艷;或如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天地壯闊、“荷”天相接,亦多為贊美炎夏荷花盛開之艷麗多姿。然,筆者認為秋天的荷花也別有一番風味,正如劉彩軍先生所做這幅《荷塘秋色》展現的,綠池落盡荷香猶存,殘葉猶開秋色正濃。畫面一掃秋天荷塘的蕭瑟肅殺景象,展現了荷塘“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的另外一番初秋宜人美景。
《荷塘秋色》的畫面中殘荷猶放,雖然看似花瓣凋零,然殘存的花蕊中還留著淡淡幽香。這種透過紙背留存在觀者腦海里的香,去掉了盛開時的濃烈,留給觀者的是更容易親近、更接近地氣的親切感,而這種似有若無、飄渺于空氣中的感覺也更能引導觀者的思緒往畫面深處走,主動去搜尋畫作傳遞的精神內質。近處主葉以濃淡墨色構成,以墨色的濃呈現出了荷葉綠色正濃。雖是秋天景致,但又有濃綠,沖淡了秋的悲涼、凄楚之氣,讓觀者內心由悲秋、嘆秋之悲憫轉向戀秋、贊秋、歌秋的豪情。遠處莖葉淡墨中又輔以淺綠,更添穩沉之勢。整幅作品均以大寫意的筆墨潑灑暈染而成,更添瀟灑、豪邁之氣,而墨與色彩的運用上畫家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因此畫中所施筆墨皆出自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更體現了畫家對傳統水墨文人繪畫精神內質的通透領悟。
古人詠荷、畫荷多贊美夏日荷花滿塘時的嘉年正盛,感慨秋天荷花敗落時的盛年不再、時光易逝,但卻忘了荷花不同于牡丹、芍藥等其他花卉。荷花入秋雖然花葉漸衰、青春漸逝,但埋在塘底的藕卻在悄悄生長,已是肥美潔白。這正如人一樣,無論年輕時多么花容月貌、國色天香,但隨著時間流逝失青春也將不再,表面的花容終將枯萎。若如荷花一樣不斷地沉淀積累、提升自身修養,夏日炎日雨露的鍛造,終究會沉淀為沉著穩重、成熟大方的氣質與內涵。隔空而神交,我想這也會是劉彩軍先生以花喻人,通過這幅《荷塘秋色》要表達的寓意吧!也是畫家透過畫面,對個人人生經歷、從藝歷程,在驕陽、驟雨后逐漸走向成熟的妙悟傳遞,同時也是畫家通過繪畫語言貼近時代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精神的展現。
讀此《荷塘秋色》筆者感慨良多,以楊萬里詩作《秋涼晚步》“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落葉猶開最小錢”結篇,愿諸位觀者、藏家也能從這幅作品中有一番各自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