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炯先生書作之一
第一次接觸舒炯先生及其書法作品,是三年前給他做訪談時,其以學養書,以書傳情,書以證道的書作面貌和個人情懷就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三年后,舒炯先生書作再入“名動川渝•當代實力書畫家10人”雙線聯展,筆者重新品讀先生的作品,其間感觸體悟頗多,對其書作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遂以淺陋之文辭做成篇章,難饗讀者,只為敬意耳!

舒炯先生書作之二
重讀舒炯先生書作,筆者認為其書法有精研篆隸、簡帛,兼及真楷溢而為行為草,取精用宏、化融碑帖之功力;有氣韻生動、筆勢跌宕,于凝煉古雅中透出相懋真淳之面貌。臨池不輟、筆耕不綴,苦苦求索數十載,其所堅守即為大道,其所書者皆為心跡,其所寫者常抒情懷。
舒炯先生書作之三
記得在三年前的訪談中,舒炯先生告訴筆者,其學書之初拜“蜀中大儒”李灝先生為師,先生教他學書、教他傳統文化知識,更多的是教他做人為藝之道。李灝先生有一句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讓他一輩子都無法忘懷。而這也正是其所堅守的大道,也是他能在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社會環境中,不為聲色犬馬所吸引,不為名韁利鎖束縛的重要原因。幾近五十載的學書之路、創作生涯,舒炯先生始終如一堅持自己的書道方向,植根傳統、出古入新;心無旁騖的追尋藝術的本真原象,溫文高雅、樸真美善。不慕虛榮、不跟時風,秉承學書之理,遵循書法旨在傳情、表露書者心跡的道理。
舒炯先生曾在他的書法集中言道:“夫書者,一藝耳,旨在傳情。”所以,在他的眼里一切生命皆有情在,其所書寫也是心跡流露、情感生發。這正如其作品展現給觀者的一樣,“一縷清香繞畫床,詩書細嚼味悠長。墨煙酣暢情何已,驚破晨曦映綠窗”。 其所寫者乃其書意正濃、通宵達旦的創作情景,其所書者皆其情感迸發、筆隨心跡的感性表達。行筆的輕重緩急,落墨的濃淡枯濕,字形構架的張弛聚散,都是舒炯先生內心世界,可見的、可感知的形跡顯化。
再如其所書,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行筆張弛開合,飛白飄逸、蕭散自然;多用枯筆,墨色層次豐富、變化多樣;整幅作品架構,氣息連貫、延綿不絕。這種墨落紙上所呈現出的形態面貌之美,其實質是藝術家內心激蕩、思緒涌動,以至于情感驅使筆墨,所得的效果。是詩詞中激揚悲壯、高亢深沉氣息對書家情感的帶動,也更是書家讀古人詩詞中慷慨激昂,有感而發的筆墨舞動。
舒炯先生的書作,還多以放翁、東坡,抑或和靖先生的詩作為內容,行筆間多是詩情流溢,落墨時總見情感綻露。如其所書《臨安春雨初霽》,筆意揮灑、曲折舒張,似是放翁對“長安政府”失望之余卻又難以釋懷的一詠三嘆;《山園小梅》,婉轉纏綿、筆墨搖曳,又見林逋孤高自好、勿趨榮利,只留存心中的“梅妻”姿態。因此,其所書者,筆意流動皆因情而動,情感生發皆以所書內容而觸發。這也正如舒炯先生自己所倡導的一樣,“只有真情實意布滿毫端,字里行間涌溢著無限的生命情意,方能‘達其情性,形其哀樂’”。
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有云:“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云而并驅矣。”,又云:“神用象通,情變所孕。物心貌求,心以理應”。由此可見,“情”于書法等藝術創作中之位置輕重矣!舒炯先生在書法創作上,重視情感的抒發,以情運墨、以情走筆,而力透紙背、瀚海留香。因此品讀他的書作,往往能有杜甫作“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似的感傷,能有蘇軾寫“大江東去浪淘盡”一樣的豪邁,能從墨落紙端的瞬間,讀出其心跡;能從筆舞心象的過程,讀懂其情意。(文/成功書畫家網《當代書畫家》記者 馮宜玉)
藝術家簡歷:舒炯,1956年生于四川成都,四歲學書,受業于西蜀李灝先生?,F為成都市政協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成都市文聯副主席、成都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四川省詩書畫國際藝術交流協會副會長、成都少城詩書畫學院名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