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當代書畫家》成功書畫家網記者 馮宜玉
對于優秀的書畫藝術作品,鑒于心性環境、神思境界的不同,每一次的品讀賞鑒,也大都會有不同的收獲。而常常流連于其中,也總能溫故而知新,對于其了解愈深,感悟也將愈多。筆者近日再讀中國國家畫院畫家、民盟中央美術學院常務副院長顧平先生的逍遙山水,細細品來,觀其人物與山水之關系,其畫作題跋。無論是“竹林七賢”、“蘭亭修禊”、“西園雅集”、“香山九老”,還是“琴棋書畫” 、“論語-詠志”的系列,其畫面所寫、所繪無外乎文人、高士們的集會活動,也即是西方所謂的文化沙龍。所涉之事也均為臨泉雅致、登高賦詩、清談議論。然品茗、暢飲,對弈、垂釣之外,皆是優游于泉野的精神閑適、逍遙于山林的身心暢快,是畫家對“逍遙”的解讀,也是一種文化的承載。
顯而易見顧平先生的“逍遙山水”,是以“魏晉文人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的仁智逍遙”為文化背景。在筆者看來,這樣的作品務必要以“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登山臨水,暢懷抒情,曠達自在而又雅趣盎然”等的身心活動,為畫面呈現的基本素材的。而“雅集”作為中國文士階層“以文會友”的優秀傳統,興盛于魏晉時期,并對后世的文學、繪畫等藝術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雅集”活動成為顧平先生“逍遙山水”繪畫的內容,也一定是順理成章的了。
魏晉朝代頻繁更替、社會動蕩不安,但卻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思想活躍自由的時期。“建安七子”、“竹林七賢”先后領袖文壇,隱逸詩人陶淵明、名僧支道林、書圣王羲之、畫圣顧愷之等雅士名流,皆出自那個時代,可謂群星璀璨、英才輩出。戰爭的頻發、社會的動亂,卻也促發了文人士子,在思想上向老莊的親近,致使眾多名士都向往山林的悠然,自然的雅逸。因而,眾多名士邀朋喚友,相約暢游在名山、集會于泉野。一時間,文壇士子們活動的重心都傾向于此,趨之若鶩、紛紛揚揚。以在亂世之中,求得片刻安然自得、身心的物我相忘,成為他們行動上、靈魂上的祈求。顧平先生三十余年來的創作,常常關注于“竹林七賢”、“ 蘭亭修褉”等,不能不說是為阮籍、嵇康、王右軍、謝安等“當事古人”的人格魅力所吸引,為魏晉風度、山水逍遙的折服,為那個時代留給后人的文化遺產所啟迪。
正如顧先生所言:“魏晉文人借助游山玩水排遣塵慮,寄托情懷。西晉時名士嵇康、阮籍、劉伶等七人經常雅集竹林,飲酒撫琴,清談論道,史稱“竹林七賢”……蘭亭修褉便是魏晉風雅的絕唱,也是古代中國人文自然觀、逍遙觀的典范。余三十年來多次圖繪《竹林七賢》與《蘭亭修褉》,都是為竹林七賢人格魅力所吸引,亦為蘭亭序之人文境界所折服。逍遙山水圖繪高士散懷山水之情,一方面出自我對魏晉風度的追慕,另一方面也不乏對古代原始、優美自然環境的緬懷” 。
且以筆者在成功書畫家網“陽春雅集•成功美術館館藏雅集人物繪畫聯展”中所見顧先生的幾幅作品而言:《臨泉雅致 惠風和暢》就是“蘭亭之會”一類的畫作,筆墨磊落、開合灑脫,筆墨的流溢、色彩的輔陳,毫無澀滯之感,盡顯歡快的律動。那種曠達自由、輕松暢快的感覺,透過畫家筆墨線條的變化組合傳遞到畫中人物的形象神態之中,也帶給觀者愉悅、暢快的情緒變化。
《云山雅集》,俯仰之間流云飛逸、山泉叮咚,自然之音、山水之形,抬手可見、眼望可及。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中,吟詠高歌、歡快暢飲,豈非神仙一般的日子了?對于當下人們來說,顧先生的逍遙山水、雅集圖畫中,登臨山水、優游自然,對月吟詩、把酒言歡的筆墨記述、線條穿插,確實重新喚起了我們對山水自然向往的情愫。
于此次此刻,筆者讀顧先生的“雅集”畫作,除卻對“逍遙山水旨在表現魏晉文人樂山樂水之精神風度,故揮毫作畫務求高古脫俗、曠達自由、輕松愉快”的藝術宗旨理解;以及代代相傳的雅集文化精神及其對時代的映射和對比中的領悟。我想最多的,還是在其逍遙山林中,天地無極、心弛神游的感悟:心若生鯤鵬之翼,必可翱翔于九萬里蒼穹,暢游在浩瀚之云海,神歸于自然,心馳在天地,豈不快哉!
畫家簡歷:顧平,江蘇南通人,1960年4月生。 中國國家畫院畫家、研究員、民盟中央美術院常務院長、中國畫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文化部重大課題《中國畫院史》執行主編。曾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院長、教授。
作品賞析:

成功美術館館藏作品顧平畫作《花開春須逝》

成功美術館館藏作品顧平畫作《臨泉雅致》

成功美術館館藏作品顧平畫作《云山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