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振鐸《吉水祥云》
古人嘗以山水寄情,以高山、流水喻人之智慧與仁德,所謂“智者樂山,仁者樂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畫者,以筆墨為媒,山水為體,開創了中國畫最重要、最豐富也是最成熟的繪畫科目——山水畫。山水畫在中國文藝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它與歷代山水田園詩所要表達的境界是一脈相承的,只是現形式不同而已,即便是在當代文藝思想多元的時代,它的發展依然脫離不開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依托的延續發展模式。其無論是從視覺上散點構圖,筆墨上的皴擦點染,亦或者內質蘊含上的情感寄寓,無不體現國人厚重的文化、情感的積淀。山水所反映者,是悠游于山水的身心自由,是個體生命對天地宇宙永恒的體驗,也更是國人關照世界的精神哲學所在。
今人所做山水之圖畫,得時代發展之便利,于所繪之景、所畫之山川、所涉之筆墨上,皆有新的開拓和大的改觀,山東籍畫家程振鐸便是這新開拓者中的一位。其山水畫透著一種秀氣,一種儒雅,一種內在的精神。欣賞者在先生以筆墨制彩營造的山水之間可以找尋到那沉淀許久的鄉愁,以及滌蕩心靈的山水清音。大江南北名山秀水都在他的筆墨之下盡顯靈性與活力,他巧妙的運用濃而不濁的墨色,展現青山秀水的完美意境。在長達40年的藝術創作生涯中,程振鐸先生一直默默耕耘,執著于他的繪畫理想。從程振鐸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繪畫功底的深厚淵源,豐厚的傳統修養。
程振鐸《群云牧牛》
程振鐸先生的山水畫吸收了北宋范寬、南宋李唐,元代王蒙的一些山水畫學養,對明代的董其昌也頗有研究。他的山水畫中煙云蒸騰,山川秀美,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局部以染代皴,結構章法合理而講究。在畫作《群云牧牛》一圖中,以開闊的布局結構和虛實的對比的留白將“群云”表現出來,綿延的遠山和蒼翠的近嶺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更加凸顯云之多,山川之廣闊。在高天厚土之間悠閑吃草的牛兒,林木掩映中的邨落,涓涓的流水,安靜的樹木這一系列的物象都將山水之間的人家彰顯的更加靜謐而和諧。使人內心升起無限的向往,渴望在這片高山闊土之間安放繁雜的心靈。
程振鐸先生的每一幅畫都有“澄懷味象”的平和的心態,在他的畫中每一筆每一墨都不急不燥,每一筆一墨都很講究。他對于畫中吳向德描寫是經過數十載的沉淀和積累,所以,熟練了以后才能取象不惑、形成于思地一筆就帶出來了。先生的山水畫有自己的筆墨語言來傳達他對這個世界萬事萬物的感受和理解,所以在他的筆下山川云水風物,才會是活脫脫的,才會在其畫間孕育出“道”的生機。
程振鐸《鴻運當頭》
觀先生的《吉水祥云》一畫,畫中用積墨,層層追加,使所要表達的物象顯得更加的飽滿而蒼潤。線條多用中鋒勾勒出山石的外輪廓及輪廓內的道道紋路,以“蒼潤”之筆墨、“游離”之鋒毫從峰巒邊緣向下刮,取其勁銳之氣及枯毛之趣。每道橫紋間留出間隙,以顯凹凸感。深重的部分以較整的墨塊切割,最后用淡墨罩染,將各個部位的凹凸變化統一在整體的塊面關系之中。整個畫面體現出一種蒼潤渾厚的意境和淡定神清的情懷。
在先生的畫中筆墨豐富似乎是最大的特點,他以貼近文脈,走進生活,用傳統的筆墨精神表現當代人的心境的態度價格山水的神韻表達在咫尺之間,更以深厚的筆墨功底將南北之山川、流水描繪的極具生命之神采。他在探求客觀事物的自然規律的同時也重視皴擦點染、線條書寫;講究“意韻”的表達,也將客觀物象充分主觀化;既承繼了中國畫在法度上厚重蒼茫的特質,又在規范下創造了視覺的美感和心靈的享受,因此在整體的風神骨氣中,顯露出程振鐸先生獨特的審美取向和生命趣味,他用自己深厚的藝術積淀注解了山水的美,閱讀他的作品,總能讓人悄然安心而又充滿希望。
程振鐸《半邨半郭雨晴時》
其作品《半邨半郭雨晴時》將雨后的山巒如洗,江湖明凈之景描繪的淋漓盡致,山之蒼潤秀澤,石之頑強不屈,樹木蒼翠挺拔都在先生的筆墨之中被描繪的意境雄偉,格調壯觀。畫中遠山綿延遙映在云霞之巔,近嶺蒼翠以實襯虛,山間淙淙而下的流水也在雨后顯得婀娜而多姿,樹木參差搖曳,坐落在山水之間的小樓閣靜謐而充滿生活之氣,甚至是寥寥幾筆簡單勾勒的石頭,都那么沁人心脾。此幅畫作之中程振鐸先生構圖有輕有重,尤其是山間的小屋、樓閣最具濃情,畫家以淡墨暈染出遠山的輪廓,用簡單的筆墨勾勒老屋、老樹和屋前的石頭,畫家最后在樹上點上了朱紅色的果子,懷舊的畫面一下變得富有生氣,平添無限的審美情趣,也通過這些細節的描寫把讀者帶入了美好而愜意的家鄉之情境中。
作為讀者,我們一定會被程振鐸先生畫中濃墨重筆的山石、樹木多吸引,也會被他筆下肖形狀景惟妙惟肖的豐富物象所打動,尤其是在山石肌理的蒼勁厚實而又不失神韻。先生的花便是如此,越看越是覺得其畫中的山水意境耐人尋味,牽引你心中的山水之意。(《當代書畫家》/成功書畫家網記者 左左)
畫家簡介:
程振鐸,男,祖籍山東臨朐。自幼學習書法繪畫,后隨兄程振國拜梁樹年先生為師,同時受康殷,白雪石先生指導。現為中國農業大學書畫院美術教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