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書畫家網(記者 馮宜玉)4月5日報道邯鄲大學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邯鄲政協書畫院副院長閻真先生曾多次與蘭州成功美術館合作并簽約,其人物畫作墨色的運用和線條的勾畫上的與眾不同,構建成他風格顯著的畫風特點。近日閻真先生人物畫新作寄至成功美術館,本網記者將選擇成功美術館本次館藏作品中的部分精品畫作,再一次介紹分享給廣大的讀者。
成功美術館館藏閻真畫作《太行金秋》
閻真先生的現代人物畫創作,既有筆墨造型上的扎實夠力,又有取自連環畫畫面構成上的故事記敘,同時還有畫家對太行山區深厚的情感寄托。因而在他的畫面中,關注太行山腹地人們的現實生活,描繪再現他們勞動的場景,并以其為表現內容,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中大量運用抽象的筆墨因素,在墨色的運用和線條的勾畫上都有其獨到之處。這也可見其對筆墨線條亦有較強的駕馭能力,以及繪畫創作走進百姓生活、貼近藝術生活、反映勞動人民的藝術精神。
成功美術館館藏閻真畫作《進山路上》
究其筆墨而言,我們發現閻真先生多以斑斕墨彩、交織墨線構成畫面,有連環畫等姊妹藝術元素的影子,有傳統國畫藝術的影響,又有現代審美的特質,還可見深入生活的切實體驗。因而閻真先生畫面中的筆墨形式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他在表現人物、塑造人物形象上深入傳統研究并掌握傳統,進而創新筆墨。同時在筆墨內容上對于每一張作品中表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內在的美,又有充分的理解,與所塑造的人物精神內質充分的融合到一起。藝術來源于生活,作為一個人物畫家更要深入生活,閻真先生無論是展現勞動者干活間隙的小憩情景,還是刻畫太行老農歲月車轍留下的特寫表情,都走進人物的生活、深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又融入個人的藝術思想和審美取向。
成功美術館館藏閻真畫作《長壽圖》
在太行老農的創作中,閻真先生以太行腹地為自己和帶學生寫生地,長期與那里的勞動人民同吃同住,觀察他們的生活、體驗他們的生活,并從中得到藝術創作的靈感。正如先生所說:“在太行山寫生給我深刻感受的地方是“酸棗溝”,這個地方的土地很貧瘠,人們在石頭塊中種一些作物,在他們休息的時候,老農們就坐或躺在石頭上。當我看到他們臉上被歲月刻上的皺紋、身上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和石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會深深地觸動內心深處的某種情結,所以,我就想應該把石頭的自然紋理和人物畫的創作結合起來。后來,我就一直不斷的研究、探索、提煉在很雜亂的線中找出規律,再用抽象的墨色去表現老農的形象。”
譬如此次收藏的《金秋柿子嶺》《進山路上》《太行金秋》《太行人》,極盡白描線寫之妙,轉折頓挫、剛柔相濟、干濕濃淡、疏密聚散;畫中人物群體的安排,更將畫家不凡造詣,尤其是《金秋柿子嶺》《太行金秋》兩幅作品,畫中勞動場景盡顯太行山區人民的勤勞質樸,三五成群布置于柿子樹叢、山坳石角,一組組、一隊隊,肩扛擔挑、攀援采摘。作品斑斕墨彩、交織墨線構成畫面,呈現了勞動者干活間隙的小憩情景,既貼近生活又融入個人的藝術思想。
閻真,字雪笠,祖籍河北邯鄲,1967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現為邯鄲大學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中國畫研究會理事,,邯鄲政協書畫院副院長。青年時代創作出版多部連環畫。創作的《中國民俗故事連環畫》榮獲“中國冰心兒童圖書獎”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