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館藏師尋人物畫《遠去的童年》
莊子云:“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未受污染與雕琢的本心,最難能可貴。以兒童為繪畫題材的國畫作品自古以來數不勝數,尤其是宋代,兒童繪畫尤為引人注目。發展至今日,兒童繪畫亦是畫家經常寫意的一個題材,新意輩出。師尋先生亦是這其中的佼佼者,他的繪畫植根生活,融匯中西,立意傳神,求變創新。

館藏師尋人物畫《玉樹少女》
師尋先生在創作中長期研究"長安畫派"藝術思想及技巧的同時,更著意于周、秦、漢、唐古風的追蹤,并納西洋畫之光色于筆墨,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其筆下的人物畫不管是高原婦女、牧羊人、轉經筒的老人,不同地域憨厚淳樸的農家勞動者亦或者天真活潑的孩童,都以最真實、最樸實的面貌入畫。作品《玉樹少女》,刻畫一位身穿藏袍的玉樹少女汲水的形象。深深彎下腰,裝滿水的木桶沉重的立在在腰背之處,為了防止水漏出,還要不斷的調整拉繩。緩慢前行的過程中少女不斷回望的身姿,充滿希冀的眼神,先生以細膩生動的筆墨,將高原貧寒之地飲用水的來之不易以及人們對水的珍視、珍惜之情展現的淋漓盡致。《春到邊塞》以寫意的線條勾勒出邊塞婦女的風情萬種,運用色彩和留白的對以意象將春天的氣息以寫實的手法呈現在畫面上,一黑、一白兩只大公雞將鄉土的生活氣息刻畫的飽滿而真實。師尋先生通過手中的畫筆將中國大體上最平凡、最真實、最淳樸的鄉土生活深刻的展現在欣賞者眼前,令人感動。
館藏師尋人物畫《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再說說先生的兒童題材作品《童年》《遠去的童年》《山丹丹花開紅艷艷》,以稚嫩的孩童為主題,嬌俏羞澀的小女孩,肩負使命的小吹號手。從師尋先生精準的人物造型和生動的面部神情,是的作品更加的鮮活和富有生命的朝氣。《山丹丹花開紅艷艷》背著帆布報的小女孩嬌羞的偏頭一笑,活潑、俏皮,打動人心,女孩手中火紅的山丹花與頭發的紅絲帶、紅色的衣衫相映成趣,黑白相間耳朵小狗安靜的陪在小主人身邊,既有安全感,又有生命的相依之感。《遠去的童年》一畫,先生以飽滿而深情的筆墨刻畫了戰爭年代小小的紅軍戰士形象,堅毅、果敢、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透過小戰士遠眺的眼神傳達給每一位欣賞者,手中緊握的小號放在胸前,似乎在宣誓一種“我在號在”的誓言,舉手投足間沒有孩童的無憂無慮,只有家國天下的壯志豪情和作為戰士的使命。師尋先生在創作中將對祖國炙熱的愛融入筆墨,他將無限的希望和陽光通過筆墨、線條刻畫成生命最初、最美好、最純凈的樣子,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館藏師尋人物畫《童年》
五十多年來,師尋先生始終扎根人民,根植土地,追尋生活最真實的一面,用手中的畫筆展現著鄉土人民的奮斗精神和頑強的生命精神。他的畫面不僅僅是畫家對藝術追求的最“真”表現,更是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他筆下的讓他兒童不僅僅有著純真、活潑的天趣,更有著對生活的堅韌和對生命的信仰,他們稚嫩的臉龐有無邪亦有成熟,有淳樸也有希冀,有著對生活苦難的微笑,有著我們成年人無法理解的坦然神情。(成功書畫家網記者 汪利利)

館藏師尋人物畫《春到邊塞》
畫家簡介:
師尋,字鋒光,號槐里鄉人。著名中國人物畫家,詩人。1943年生,陜西興平人。1969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曾任空軍專業創作員。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陜西國畫院專職畫家,西安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軍事博物館特聘畫師,徐悲鴻藝術研究院院士。獨創“紙筆畫”、“紙拓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