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9
成功美術館館藏范揚先生作品《山中論道》
潘天壽《論畫殘稿》有云:“筆墨取于物,發(fā)于心;為物之象,心之跡。”筆者每每賞讀范揚先生所作山水畫作,總能于其汪洋閎肆的造景行筆中,感受到其豁達爽邁的暢達自然性情抒發(fā);于之質(zhì)樸渾穆的賦形墨象間,覓得見其明心見性的意蘊盎然真味寄寓。此即為由畫家的“窮萬物之源”“盡山川之勢”外師獲得,而應之于目、會之于心、落于筆端的物象寫意、心象跡化反映。所以觀者賞讀其畫作而體味咂摸、神會體悟之,于那生動活潑、音韻而律、起伏躍動而筆筆生發(fā)的點劃皴寫里,往往能見骨力雄健、氣韻沉厚、壯美宏闊的自然山川質(zhì)感透露;于其沉雄飛揚、酣暢淋漓、恣肆縱情還意灌筆端的揮翰潑灑間,常常可見滌蕩心靈、逸興蓬勃、清朗暢懷的爛漫熱忱胸臆抒發(fā)。
故如成功美術館館藏名家名作“五一展”上推出的這幅《山中論道》,范揚先生以書入畫而“中鋒乃藏,藏鋒乃古”的線勾、點厾,輕重、徐疾、疏密、錯落或勒或積的因形求意、著意強調(diào)而寫,既凸顯了山石質(zhì)地的崚嶒、沉渾之貌,強化了岡巒的氣韻險峻、雄秀之態(tài),反映了峰嶺形廓的超拔、巍峨之勢,彰顯了瀑澗掛壁的如練、激蕩之姿,體現(xiàn)了草木生長的茂盛、自然之情。同時寫其形而傳其神、寫其心,也還于畫家賦象凹凸崖壁、磊疊壑石的筋骨堅韌、血肉豐茂筆墨里,越見其醇厚而恣縱的鮮明情致蘊含來;于之意寫枒槎高樹、葳蕤苔草的筆相渾厚、意態(tài)縱逸點線間,還見其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量寄寓來;從哪表現(xiàn)湯湯水跡、浩渺云壑的虛景留白、枯濕映襯賦象中,亦現(xiàn)范揚先生曠達而豪爽的個人氣質(zhì)性情反映來。
“閎肆見豁爽,質(zhì)樸得真味”。筆者再讀范揚先生山水畫作,溫故而能知此新意。獲得這樣新的體味感悟,并以此做賞讀其《山中論道》一作的題目和論點,即在于對畫家造景造境筆墨語言上“入其神也”,而情寄筆端又由形及神、由神及心,實而能虛、虛而又實還主客交融、辯證統(tǒng)一的深度開掘發(fā)現(xiàn)和澄澈審美體驗。清代惲壽平論畫曰:“用筆時,須筆筆實,卻筆筆虛。虛則意靈,靈則無滯,跡不滯則神氣渾然,神氣渾然則天工在是矣。”此亦為筆者讀范揚先生《山中論道》一圖,剖析解構、審美解讀此作,移情遷想、神會心契繼由之畫面筆相虛實辯證關系,推至于其賦形、布構、造境諸元的靈動活潑、渾然一體里,而得“閎肆”歸于“豁爽”感物要義,“質(zhì)樸”猶見“真味”生命真源的據(jù)之所依也。
如其狀寫峰坳幽深處的力透紙背、渾厚豐腴筆跡墨相里,又見漬染氤氳、秾纖得衷、剛婉蒼潤的生動之機;如其造寫峰麓山巔草樹的聚散參差、枯潤深淺點線畫語中,亦見蒼秀相濟、榮枯生滅、盎然瀟散的法自然之理;還如蒼虬老樹下觀瀑論道高士的留白素衣、赭色氅服填染虛實里,也見左開右張、有無相生、動靜互參的體道機之韻;又如陡峭險峰、奇崛礙崖重疊長瀑的源出于右、流向于左置陳布勢間,更有高下飛落、左折右轉(zhuǎn)、激越潺湲的得造化之趣。“虛實使筆生動有機,機趣所之,生發(fā)無窮”(清代方熏語)。如此筆筆連貫、氣韻無盡,因情置景、虛實相生,故能在《山中論道》里既見“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生生不息理趣,亦見心物熔冶、得其神韻之妙的豪邁、瀟灑性情也!
(文\成功美術館書畫藝術評論員 馮宜玉)
成功美術館館藏范揚先生作品《秋日山居圖》
畫家簡介:范揚,1955年1月生,祖籍江蘇南通。1972年入南通市工藝美術研究所。1982年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曾任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中國國家畫院博士后導師。現(xiàn)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東盟藝術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特聘院長。文化部優(yōu)秀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0年被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國家科學藝術院聘為院士。2013年被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科學藝術院聘為院士。2014年在法國圣愛美隆市接受魯?shù)吕T士授勛冊封。2019年在北京獲得由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先生親自頒發(fā)的顧拜旦獎章。
注: 本站發(fā)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wǎng)”文章均來自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不激不厲 風規(guī)自遠——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吳善璋書法作品(“
行草,起源于東漢末年,由劉德升首創(chuàng),后經(jīng)王獻之、張旭、懷素等歷代書法巨匠
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