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国产乱子伦清晰对白视频_欧美色中色_好看的国产精品_一区二区免费电影 - 亚洲视频第一页

傅抱石:中國畫畫山不畫云 畫岸不畫水

2017-03-20

文章來源:
7808次瀏覽
傅抱石

  中國畫中人物、山水、花鳥三科與空間表現關系密切的是山水畫。中國幅員遼闊,山巒逶迤,江河縱橫,祖國壯麗的河山和數千年悠久的文化歷史,是產生偉大藝術——中國山水畫的客觀條件和基礎。作為造型藝術之一的繪畫,如何在有限的平面上表現無限的空間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特別是表現千里江山自然風貌的山水畫,更突出地存在著如何對待空間認識和表現的問題。

傅抱石1945年作阮咸撥罷意低迷傅抱石 1945年作 阮咸撥罷意低迷


  在人物畫中,人物活動所占空間極為有限,對空間的認識和表現不會成為對人物畫技法發展的約束。山水畫則不同,自然界極大的空間縱橫千里,要在畫面上體現,若不從理論上和實踐中解決空間的表現方法,必然會影響山水畫的發展。

傅抱石1945年作清閣著書圖傅抱石1945年作清閣著書圖


  早在四世紀,六朝南宋的宗炳和王微,在他們的藝術實踐過程中,對空間的認識和表現已從理論上提出了極為重要的看法。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說:“夫昆侖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里,則可圍以寸眸。誠由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這就是透視學中最根本的理論問題,“近大遠小”的原理。

  這比意大利建筑家勃魯納萊西(Brunelleei)研究的以幾何方法平面表現主體的透視規律以及阿卜柏蒂(Alberti)在1436年出版的《畫論》中正式發表透視學理論早一千年。宗炳又說:“今張綃素以遠映,則昆閬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內,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遠。”他完整地闡述了今日透視學的平面塑造立體概念的遠近高低比較關系。宗炳所述的“今張綃素以遠映”與今日透視學所用玻璃板取景原理多么相似啊!今日的美術家看來是最普通的常識,但出之于一千五百年前古人的認識,這是多么令人驚奇!

傅抱石1945年作石濤詩意山水傅抱石 1945年作 石濤詩意山水


  古人不僅能夠處理遠近高低比例關系,而且提出對表現空間的更高認識。王微在《敘畫》里說:“古人之作畫也,非以案城域,辦方洲,標鎮阜,劃浸流,本乎形者,融靈而變動者心也。靈無所見,故所托不動,且有所極,故所見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筆,疑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盡寸眸之明。”這就對中國山水畫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不滿足于把現實山水如實地、局部地、像畫地圖似的客觀反映而已。由于“目有所及,故所見不周”,因此要求更全面地更豐富地表現客觀存在,要求作者能夠高瞻遠矚,由表及里,使客觀與主觀精神相聯系,以“一管之筆,疑太虛之體”。

傅抱石1954年作二湘圖設色紙本傅抱石 1954年作 二湘圖 設色紙本


  宗炳和王微共同對中國山水畫提出了追求“暢寫山水神情”的藝術境界,提出了中國山水畫的意境要求。這樣便給中國山水畫對待空間的認識開拓了新的蹊徑,遠遠超出了幾何學所能解決的透視變化,把客觀與主觀結合,把景與情結合,產生“胸中丘壑”、“意境”,追求筆墨變化,通過虛和實的對比使畫面的空間更寬闊,更豐富。

傅抱石1954年作云中君和大司命設色紙本傅抱石 1954年作 云中君和大司命 設色紙本


  《南史·蕭賁傳》評介蕭賁在扇面——很小的畫面上畫山水,能夠達到“咫尺之內便覺萬里為遙”的藝術效果。他表現空間的技巧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以表現山石、樹木、峰云為內容的中國山水畫,在空間表現方法方面,確實遠遠超過運用幾何方法的透視學的規律所能解決的空間問題。透視學以實際的幾何圖(六面體、多面體等)構成為依據,固定一點為出發點,受時間的限制,以陽光為光源,即定時定點為前提。在描寫自然景物時,若以幾何透視學的規律去分析一棵樹的透視變化,必須將樹變成規則的傘形才能找出無數透視消失線來確定樹枝在空間的變化,那是極不現實的。

傅抱石1960年作探幽圖設色紙本傅抱石 1960年作 探幽圖 設色紙本


  中國山水畫對空間的認識,不局限于客觀空間,同時還存在“胸中丘壑”的主觀空間的問題。中國畫的遠近關系非常強調感覺,強調虛實以取得藝術效果。為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畫面上常運用把遠景拉近或者把近景推遠等各種表現空間的手法,加強景深的變化,強化虛實對比變化,達到空間的塑造。這些認識早在五世紀,宗炳和王微在他們的著作中已經闡述。比之稍后的顧愷之曾提出的“遷想妙得”和唐張璪“中得心源”的論述都具有相同的含意,要求“景”和“情”相結合,“形”與“神”相結合,對于表現空間來說則要求客觀空間與主觀空間相結合。

  宗白華先生在《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一文中有一段精確的闡述:“用心靈的俯仰的眼睛來看空間萬物,我們的(中國的)詩和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不是像那代表希臘空間感覺的有輪廓的定體雕像,不是像那表現埃及空間感的墓中的直線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歐洲精神的倫勃朗的油畫中渺茫無際追尋無著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節奏化的音樂化了的中國人的宇宙感。《易經》上說:‘無往不復,天地際也。’這正是中國人的空間意識。”中國畫家應該確立這樣獨特的空間意識。

傅抱石1960年作唐人詩意設色紙本傅抱石 1960年作 唐人詩意 設色紙本


  中國花鳥畫中蘭花和墨竹,不像西畫中的靜物,畫時須固定站在一定位置,依照對象在特定光線下所占有空間形成的明暗色彩的透視變化進行。中國畫為了突出主要描寫對象,可以舍棄一切背景,舍棄一切代表局部的明暗和投影變化,把注意力集中體察蘭竹在自然生態中的形象特征,“融會于心”,“胸有成竹”地以中國畫用筆用墨的特有技法,描寫出蘭竹的生命神韻,用墨的濃、淡、干、濕變化表現出蘭竹的向背前后,充分描寫出蘭竹的生命運動的空間。

傅抱石1960年作湘夫人設色紙本傅抱石1960年作湘夫人 設色紙本


  中國繪畫無論是人物畫,山水畫或是花鳥畫,都不滿足于客觀的描寫,它更高地要求以形寫神,形神兼備,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因此在畫面上不僅要求表現客觀世界,同時要表現主觀世界。在畫面的空間表現上,不單純停留在客觀的、表面的準確性。中國山水畫的“咫尺千里”也不是單純依靠幾何透視規律所能解決的。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用高遠、平遠、深遠的三遠法來表現山巒的空間感。韓拙在《山水純全集》中闡述了闊遠、迷遠和幽遠三遠法,結合起來成為六遠法。這些都是表現山水畫空間感覺的理論性創造。

傅抱石1962年作赤壁懷古設色紙本傅抱石 1962年作 赤壁懷古 設色紙本


  中國畫表現空間感覺不僅在客觀的實體對象表現上,同時存在主觀意識的想象之中。這二者是結合的。中國畫的表現技法,強調對比手法的運用。中國畫以墨色為主調,因此就利用空白與黑色的黑形成對比,墨是實,白是虛,虛實結合,化實為虛,把客觀真實化為主觀的表現,構成藝術形象,產生意境,給藝術品以無限的生命力,造成無窮的空間,給人以咫尺千里的美感。

傅抱石1962年作春風楊柳萬千條設色紙本傅抱石 1962年作 春風楊柳萬千條 設色紙本


  清人笪重光在《畫筌》中說:“實景清而空景現,真境逼而神境生,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這些理論上的闡述都是說明中國畫化景物為情思,客觀與主觀相結合,實和虛相結合的藝術創造過程。中國畫家常常把白紙想象成一個遼闊的空間,在其中創造新的美的境界。西洋的幾何透視規律是無法給中國畫家以幫助的。中國畫家打破在視點、時間、光線和地理位置上的約束而自由馳聘在萬里江山之中,產生了《長江萬里圖》、《重山疊翠圖》等無數偉大的東方藝術品。

傅抱石1962年作虎溪三笑設色紙本傅抱石 1962年作 虎溪三笑 設色紙本


  中國畫可以有長數丈的手卷形式,也可以有高丈余的長屏條形式;可以把春、夏、秋、冬歸之于一壁,也可以形成中國特有的中堂和通景分幅的特殊形式。中國畫畫山不畫云,把空白變成無際的云海;畫岸不畫水,把空白變成廣闊的江湖;畫魚不畫水,空白就是魚兒嬉游的水域;畫鳥不畫天,空白就是鳥兒翱翔的地方。人物畫的室外天地,室內素壁都可以利用虛實對比的手法,通過實景和虛景的聯想,通過畫面和畫幅外的聯想,創造出主觀意識上的空間感覺。

傅抱石 1962年作 虎溪三笑 設色紙本傅抱石 1962年作 虎溪三笑 設色紙本

  清代畫家方土庶在《天慵庵隨筆》中說:“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畫家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在筆墨有無間。”這說明藝術創造境界盡管取之于造化自然,但在筆墨之間表現的千里山河,都是在意識中想象的,美的,生動的藝術新境界和新的理想空間感覺。中國畫由于有了獨特的空間意識,打破了空間、時間的約束,便有了極大的藝術創造的自由天地。中國畫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傅抱石 1962年作 瞿塘煙月 設色紙本傅抱石 1962年作 瞿塘煙月 設色紙本

傅抱石 1962年作 疑是銀河落九天 設色紙本傅抱石 1962年作 疑是銀河落九天 設色紙本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書畫家網
張江舟
張江舟

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說:“中國的畫……是一個線條的組織。”,線條不僅透露出形

 5件作品 1406熱度

杜滋齡
杜滋齡

杜滋齡先生是當代畫界風格鮮明而成績卓著的藝術家,其筆下人物汲取技法豐富,

 5件作品 1756熱度

師恩釗
師恩釗

師恩釗先生的山水畫,著力表現北方山水的奇峻風光,構圖恢弘大氣,筆墨雄渾蒼

 6件作品 4402熱度

張捷
張捷

傳統和生活,是繪畫創作的兩大重要源泉。前者,不僅以古人浩如煙海的經驗總結

 7件作品 3025熱度

裘緝木
裘緝木

孫過庭《書譜》中,對古與今、舊與新的“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對比批評主張,

 5件作品 2889熱度

李翔
李翔

關于中國畫的“形神”之論,歷代以來多有闡述。譬如魏晉南北朝謝赫的“應物象

 3件作品 3946熱度

張松
張松

“張松先生的山水繪畫,扎根于徽山皖水自然之中,家鄉蕪湖的山水風光、湖中煙

 5件作品 6648熱度

王夢湖
王夢湖

清代畫家龔賢說:“心窮萬物之源,目盡山川之勢”,對自然生活的感物歷來是

 9件作品 8642熱度

最新文章

不激不厲 風規自遠——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吳善璋書法作品(“五一勞動節”館藏名家作品展)賞析

不激不厲 風規自遠——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吳善璋書法作品(“

行草,起源于東漢末年,由劉德升首創,后經王獻之、張旭、懷素等歷代書法巨匠

2025-05-09

閎肆見豁爽 質樸得真味——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范揚先生作品(“五一勞動節”館藏名家作品展)賞讀

閎肆見豁爽 質樸得真味——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范揚先生作

潘天壽《論畫殘稿》有云:“筆墨取于物,發于心;為物之象,心之跡。”筆者每

2025-05-09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為成功夢而努力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為成功夢而努力

人生三層境界:一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2025-05-09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讓成功學校的特色更鮮明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讓成功學校的特色更鮮明

蘭州地區值得選擇的學校不少,這些學校也值得選擇,值得尊敬。感謝您選擇成功

2025-05-09

筆意骨氣 墨韻彰顯——安徽美協原主席張松先生山水畫(“五一勞動節”館藏名家作品展)淺賞

筆意骨氣 墨韻彰顯——安徽美協原主席張松先生山水畫(“五一勞

江南的三月,草木蔥蘢,鶯歌燕舞,花紅柳綠,青山綠水間彌漫著春天的詩意,翠

2025-05-08

機杼獨出 鹿鳴呦呦——當代著名青年畫家李蒸蒸先生作品(“五一勞動節”館藏名家作品展)賞讀

機杼獨出 鹿鳴呦呦——當代著名青年畫家李蒸蒸先生作品(“五一

繪畫是極富想象力和創造性的藝術,貴在有個人面目的呈現、有個人風貌的反映、

2025-05-08

碧水脈脈可游 青山蔥蔥可居——中國美協理事李呈修先生手卷畫作(“五一勞動節”館藏名家作品展)賞讀

碧水脈脈可游 青山蔥蔥可居——中國美協理事李呈修先生手卷畫作

中國的山水繪畫,“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的最高生命理想追求和澄

2025-05-06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布 局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布 局

布局的時候是快樂的,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和神圣的向往。現在是辛苦的,不遺余力

2025-04-30

百歲貓王 巨著皇皇——讀孫菊生老夫子長卷(“五一勞動節”成功美術館館藏名家名作展)有感

百歲貓王 巨著皇皇——讀孫菊生老夫子長卷(“五一勞動節”成功

提起畫貓孫菊生老夫子號稱“百歲貓王”,是介于曹克家兄弟的工筆和劉奎齡、劉

2025-04-30

取象惟誠 傳神乃真——當代著名人物畫家劉選讓先生作品(“五一勞動節”館藏名家作品展)賞讀

取象惟誠 傳神乃真——當代著名人物畫家劉選讓先生作品(“五一

元代趙孟頫曾為畫補跋云:“余嘗見盧楞伽羅漢像,最得西域人情態,故優入圣域

2025-04-29

天涯芳草  似水流年——讀中美協副主席李翔先生的一幅畫(“五一勞動節”館藏名家作品展)

天涯芳草 似水流年——讀中美協副主席李翔先生的一幅畫(“五

,畫家用淺綠鉤染著波瀾起伏的青青草地,用淺綠加些許青色畫出靜靜擱置的扇子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