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彩軍花鳥畫作品
中國花鳥畫自唐時期分科以來,經歷千年的發展積淀,從宮廷院派的精工細琢,設色鮮明、濃艷嬌麗,禽鳥靈動、栩栩如生到五代、宋時期發展至高潮,進而出現了院派和文人畫派的兩個方向。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文人花鳥畫又成為主流,自明末到近現代以來隨著畫家們以草書入畫的筆墨革新,尤其是在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朱宣咸、關山月等花鳥畫大師的不懈努力下,花鳥畫終于在寫意方向上有了大的變化,形成了更能代表文人“孤芳自賞”、“自我玩味”、“逸筆草草”的寫意花鳥面貌。劉彩軍先生的花鳥畫作就是繼承了這樣的傳統,又將時代蓬勃生發的氣息融入其中而呈現出新的繪畫圖式和精神氣質的中國花鳥畫作品。

劉彩軍花鳥畫作品《荷塘》
而對于花鳥畫的傳統和創新性,劉彩軍都有著他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去年我給他的采訪中他談道:“當你面對傳統的筆、墨及紙,你就不可避免的已經被傳統所懾服,其本質在于對傳統理解的深度。你所繼承的永遠是傳統呈現的片段,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創新,也不必太苛求創新。只可能借用你所理解的傳統語言,說你所想說的話,說話的方式是你自己能運用的,并能表達不同感受的方式。俗與雅則是另外一回事,俗人不雅,雅人不俗,非自己可控。沒有什么非要創新的,也沒那么多新可創,有你的個性,就有了新意,人本就具有不同的個性,尋找個性就是創新。”由此而見得,劉彩軍對于花鳥畫的創新和傳統,總是采取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其畫中所施筆墨皆出自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劉彩軍花鳥畫的創作,在筆墨上是減淡、清雅、而又明快多姿的。他多用淡墨的恬淡優雅和色彩的明媚鮮活,無論造型構成、畫面布局、線條韻律,都以前人的經驗為基礎構建自己的語境,以自己的審美視角,給眾多的書畫觀眾闡釋了花鳥畫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同時他的作品又不缺乏對當下新筆墨語言的審視,所用筆墨關注的不僅僅是花鳥畫的傳統和畫家自己的內心世界,也尊崇“筆墨當隨時代”的畫論。以自身修養為觀眾傳遞既有傳統厚度,又有畫家內心情感宣泄,還有時代精氣神,可雅俗共賞的畫面面貌。
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花鳥畫自產生之初就有了與詩歌相同比興特點,尤其是在文人花鳥上,這個特征更為明顯。中國花鳥畫不僅體現了中國人與作為審美客體的自然生物的審美關系,具有較強的抒情性。同時,它又往往通過抒寫作者的思想感情,體現時代精神,間接反映社會生活。
每一個時期都具有獨特的藝術品作為時代的反映,不可避免的,都具有時代的風格。劉彩軍以他對這個時代深刻的認識和理解,用心去感悟這個時代,并將其坦然的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使自己筆下所繪之鳥獸、魚蟲、花草都蘊含了時代的濃郁氣息。以充滿質感的筆墨形態和藝術美感,彰顯了畫家關注生活、關注自然的情懷,以及時代明媚、新穎、剛健的生命張力。(文/成功書畫家網 神州詩書畫報記者 馮宜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