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永琳書法作品
中國書法發展至今,對于書法的繼承與發展的走向,諸多書法愛好者彼此有著同樣的疑難,諸如當代書法家能否超越古人;什么樣的作品才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而流傳后世;是應該更多得師法古人,堅守傳統學習道路,還是更多地張揚自我,走“現代書法”的路徑?在種目繁多的書法作品中,筆者似乎找到了知音——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梁永琳。
梁永琳書法作品
欣賞書法,不同的人對美的理解不同。什么才是美的書法,莫衷一是。薛元明先生認為書法沒有評判的“標準”與所謂的“標準書法”。在此,筆者認為中國書法制度有書法標準的概念。我們在欣賞《三希堂法帖》,研究了能夠入選其內的書作,可以發現它必然從師承關系、章法、墨法、形式、氣韻等諸方面進行評判,符合這些“標準”的自然會選入法帖。初看梁永琳先生的書法,覺得其書法彰顯的是一種明顯的師承關系,不論真、草、隸、篆均可找到我們熟知的法帖的影子,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舒服,因為他的字符合古人結字的法度。讀他的楷書,從《張猛龍碑》到唐楷,他都悉心臨摹,在唐楷日益不被重視的今天,梁先生能夠潛心取法乎上的精神值得發揚。再看他的隸書,不論《乙瑛碑》、《西峽頌》、《禮器碑》均進行過認真臨習,將三種碑體的渾厚、鋒利、方折而藏匿不露之風格融為一體,形成自己的風格。總之,梁永琳自己認為,學書要多從古人那里汲取營養,以自己飽滿的精神狀態幾十年如一日地去學習。
梁永琳書法作品
品評一件書作,既要看到局部,更要統籌全局。多次觀永琳書法,覺得他不光對每個字的結構把握甚為嚴謹,其實,要完成一件近乎完美的作品,需要對作品的整體布局也要考慮周全。王僧虔所說的“形質”,是對每個字以及章法都要嚴格對待,在這一點上,梁先生規矩地按照各書體的特點進行行列排布,與此同時,還要善于分析現代社會的審美理念,創作出符合現代人欣賞習慣的優秀作品。鑒于筆者對其作品的分析認為,其書作注重主體內容,落款與鈐印簡單明了,不像有些書家對正文與題款關系處理不當,影響整體效果,弄巧成拙。
查閱梁永琳先生的資料時可以發現,在他的朋友為他所作的評論中都提到了其對讀書的重視。作為新聞編輯,梁永琳面對數量繁多、種類龐雜的報刊書籍,必然會在選擇中擇各方之長,補自我之短。至于他喜愛的書籍,當然首選老莊,中國傳統哲學對他作詩作文與書藝的繼續發展產生相得益彰之妙。

梁永琳書法作品
梁永琳的藝術隨筆中有這樣一話,“在吸收經典書法精華進行形式體驗的同時,充分調動創作本體的生活體驗與文化積累”,這是他對書藝的理解,也是對傳統哲學與書法相融的認知。書法家謝云曾對永琳書藝賦詩“賦得錦章添雅簽,墨清珠潤自留連。翰光遺響譜文牘,玉版生香書韻傳。”從中我們亦可讀出他的書法中蘊含的意味。(文/成功書畫家網 神州詩書畫報實習記者 李和睿)
梁永琳,1958年生于廣東潮州。字玉海。畢業于中山大學中文系,現為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主任,兼任《人民日報》海外版《名流》周刊主編,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央文史館書畫院院部委員,神州書畫院特約書畫師,中華書畫名家研究院顧問[1],美國亞太藝術研究院客座教授,連續擔任書法界最高獎中國書法蘭亭獎評委(2006年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2009年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