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翚與宮廷畫家焦秉貞合作的《安歧像》卷(1698)。畫面描繪了富甲一方的鹽商及藝術收藏家安歧以及其庭園別業。翁萬戈捐贈。
上周,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在其官網宣布,接受了史上數量最多且意義最為非凡的一批中國書畫捐贈——翁萬戈家藏。這批捐贈文物共有183件,該家族收藏共傳承了六代人之多。執行此次捐贈的是今年100歲的翁萬戈及其家人。
翁萬戈
翁萬戈是清代翁同龢的五世孫,他本人是一位中國書畫收藏家、鑒賞家,翁氏家藏的核心部分由其先祖在19世紀蒐集奠定。翁氏家藏可謂是美國頂級的中國藝術品私人收藏,并以其作品質量上乘、大師序列恢弘、保藏狀態良好和流傳著錄清晰而見長。此次捐贈共有130幅繪畫、31幅書法、18件拓片及4件織繡,橫跨了十三個世紀五個朝代,并集中體現了明清時期的收藏優勢。波士頓藝術博物館中國藏品以早期宋元書畫為特色;此次捐贈大大填補了館藏的晚期書畫領域。
翁萬戈表示:“我從小就看中國畫,整個人生都和中國書畫聯系在一起,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是我來美國后到訪的第一家館,這里也是我很有歸屬感的一個地方。我很高興我的家藏最終和博物館館藏匯聚在了一起,猶如命運使然。”
翁萬戈本人是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的長期資助人,過去的十年間,他曾向博物館捐贈了21件重要的中國藝術作品。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表示,預計將在2019年秋季在其亞洲展廳舉辦翁氏家藏精選展。
不過,翁萬戈數次向美國的博物館捐贈如此大量的文物也激起了大量爭議。
有觀點甚至從其祖上談起,“翁同龢,光緒帝師,長期位高權重,然其雖深居高位,卻無大才,心胸狹窄。因與李鴻章早年有舊仇,后處處與李針鋒相對,全然置國家利益于不顧,處處制肘導致甲午海戰,財力不濟,無法把先進軍艦買回來,最后被罷官奪職,黯然回鄉,今天我又看見他的五世孫翁萬戈將183件屬于中華民族的珍寶捐給了波士頓,也許是我狹隘,但是我就是想說,這些東西不屬于某個人,她們屬于國家,屬于中國這片土地,文物也是有國界的,不管這片土地給過你什么不好,它也是哺育你長大的地方,羊有跪乳報恩,烏鴉有反哺之情。我覺得是時候反思一下了,翁老!”
也有讀者認為,這個結果,雖然讓國人抱憾,但也不必苛責,“現在是人是美國公民,東西是美國公民的私人財產,捐給誰人家有自己的考慮,我們無權置喙。波士頓博物館技術條件良好,未嘗不是文物的好的歸宿。”
但更有讀者在“澎湃新聞”留言認為,目前中國對文物前所未有的重視,國有博物館保存條件也非常之好,這些文物是當時文物是國家混亂時出境的,如果現在,未必可以出境,因為這些并不都可以理解為私人收藏,更是國之重寶,翁氏家族把這么多國寶無償捐給美國,而多年前給上海圖書館的古籍卻是通過拍賣收取了450萬美元,兩相對照,讓人多少不是滋味。“中國文物在國外就一定被善待嗎?未必,英國收藏的《女史箴圖》就被遭到了很大的破壞。”
一位讀者感嘆說:“前兩天去清華大學博物館看日本一美術館館藏的西方油畫,人極多。我跟女兒說,西畫在中國幾乎沒有收藏,來到中國不容易,要抓緊去看。看了翁家捐贈美國如此多文物,郁悶啊,中國書畫、祖宗的寶貝,想看的話,也得去那么遠的波士頓看。要是一輩子不去波士頓,還就無緣得見了。”
翁萬戈與翁氏家藏
翁氏家藏可謂是美國頂級的中國藝術品私人收藏,并以其作品質量上乘、大師序列恢弘、保藏狀態良好和流傳著錄清晰而見長。奠定了大部分重要家藏的學者兼藏家——翁同龢(1830-1904)是一位19世紀的中國文化名人。他身居晚清朝廷高官之位,也曾是兩位皇帝的老師。翁氏家藏在家族中父子繼承,共流傳了六代之久。
翁同龢像
最近的一代即是翁萬戈(生于1918),他于1938年移居美國。翁萬戈是一位修養深厚的電影制作人、詩人、歷史學家和藝術家,他也是一位投身于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及研究的傳統文化巨匠。
翁萬戈與攝影師斯坦納在博物館(約1950年)
從上世紀40年代初起,他就開始參與拍攝,并獨立制作了數十部教育片和紀錄片,向西方介紹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上世紀80年代初,他任華美協進社(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主席,力主發展和大陸的交流,促成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翁萬戈曾感慨地說:“我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為了我的人生。”一番話道盡了他對家藏畢生的守護,也是一個收藏世家的繼承人所背負的傳承使命。
2000年,翁萬戈曾將其家族收藏的80種,542冊宋元明清珍稀古籍善本書,通過拍賣方式以450萬美元的價格轉讓給上海圖書館。
翁同龢手抄康有為《上清帝第一書》翁氏家族舊藏,現藏于上海圖書館
2010年,翁萬戈先生曾向北京大學捐贈明代吳彬繪《勺園祓禊圖》,《勺園祓禊圖》(又名《米氏勺園圖》),此圖是明代著名畫家吳彬應其好友、勺園主人米萬鐘所邀,為其勺園所繪制的圖卷。該圖卷由翁同龢在清光緒年間購得。
吳彬《勺園祓禊圖》局部
翁萬戈本人是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的長期資助人,在過去的十年間,他曾向博物館捐贈了21件重要的中國藝術作品——其中包括清代畫家王翚長逾16米的《長江萬里圖》(王翚,1699年),據翁萬戈介紹,這是他最愛的畫作之一。
清代王翚《長江萬里圖》局部
畫中富有想象力地描繪了中國這條著名大江從入海口至源頭綿延數千公里的沿途景色,氣象宏闊。翁萬戈說,其先祖翁同龢1875年在居家附近文物市場尋獲此卷,愛不釋手,最后挪用原本存放購新宅的四百兩銀子購得此畫。
此次向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的捐贈共有130幅繪畫、31幅書法、18件拓片及4件織繡,橫跨了十三個世紀五個朝代,并集中體現了明清時期的收藏優勢。波士頓藝術博物館中國藏品以早期宋元書畫為特色;此次捐贈大大填補了館藏的晚期書畫領域。使之成為中國本土外的一大藝術品收藏重鎮。
翁氏家藏不僅因為它囊括了1300年的大師名作而重要;同樣,也因它長途跋涉入藏波士頓藝術博物館、以及它曾經在一個顯赫家族中匯集成形并代代相傳的歷史而倍加珍貴。翁萬戈表示:“我從小就看中國畫,整個人生都和中國書畫聯系在一起,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是我來美國后到訪的第一家館,這里也是我很有歸屬感的一個地方。我很高興我的家藏最終和博物館館藏匯聚在了一起,猶如命運使然。”預計在2019年秋季,波士頓藝術博物館亞洲展廳將會舉辦翁氏家藏精選展。
王翬、焦秉貞,《安歧像卷》(局部),1698年。
圖片:致謝波士頓美術館
爭議與思考
不過,翁萬戈數次向美國的博物館捐贈如此大量的文物也激起了大量爭議。
有網友認為,多年前給上海圖書館的古籍卻是通過拍賣收取了450萬美元,兩相對照,讓人多少不是滋味;有網友認為,這個結果雖然讓國人抱憾,但也不必苛責。波士頓博物館技術條件良好,未嘗不是文物的好的歸宿;有人認為,中華民族的珍寶應回歸中國這片土地;也有人認為,翁萬戈是美國公民,東西是美國公民的私人財產,捐給誰人家有自己的考慮,我們無權置喙。當然,也有人為藏品擔憂:中國文物在國外就一定被善待嗎?未必!英國收藏的《女史箴圖》就被遭到了很大的破壞。
對翁同龢后人捐美183件文物引發的爭議與思考,你有什么看法?
藏品選介
繪畫
翁氏家藏以文人畫為主導,這也是宋代開始出現的一種繪畫類型——精英化并富含表現力。捐贈中包括了7件董其昌(1555-1636)作品,董其昌是明代的書畫理論家,奠定并宣揚了文人畫理論,并影響了隨后四個世紀的藝術創作。作為典型的中國文人畫家,董其昌倡導師法古人;而相比對景寫照的真實細節,他也更欣賞傳摩筆法的抽象價值——由此影響了后來的“正統畫派”。王翚(1632-1717)在董其昌眾多信奉者中較為突出,技巧水平也十分精熟。此次捐贈還囊括了11幅王翚作品。除了他最擅長的山水主題之外,還包括他與宮廷畫家焦秉貞(活躍于17到18世紀)合作的《安歧像》卷(1698)。畫面描繪了富甲一方的鹽商及藝術收藏家——安歧,以及凸顯他身份及修養的庭園別業。畫家王翚是清初六家之一,翁氏家藏中也包括了山水畫家吳歷(1632-1718)、王原祁(1642-1715)和花鳥畫家惲壽平(1633-1690)等其余各家。記載稱惲壽平曾因為密友王翚技法高超,故不愿為天下第二手而放棄山水繪畫;而此次捐贈中包括他的一套《東園墨戲圖》(1665),這件作品揭示出惲壽平在山水畫方面的突出能力。
翁同龢舊藏王原祁畫《杜甫詩意圖》
另外一件重要藏品就是王原祁的《西山春靄圖》卷(1710),該作體現出畫家精湛的筆墨水平,以及兼善眾長又自抒機杼的綜合素養。這件作品與翁氏此前捐贈給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的《南山春靄圖》一起,都是畫家的精品之作。
華喦,《秋江泛月圖》,1748年。
圖片:致謝波士頓美術館
另外,藏品中還囊括“揚州八怪”之一華喦(1682-1756)的作品,他的《秋江泛月圖》卷(1748)描繪了一位泛舟的文人,觀賞著水中的滿月——這個場景也呼應了許多中國古代詩歌的描寫。畫卷之后拖曳著知名文人學者的題跋,題跋主要撰寫于一次18世紀雅集。
沈周《蘇臺紀勝十六頁書畫冊》(局部)1484-1504年。
圖片:致謝波士頓美術館
著名吳門畫家沈周(1427-1509)的《蘇臺紀勝十六頁書畫冊》(1484-1504)是一幅綜合了詩、書、畫三絕的杰作。在這套冊頁中,藝術家描繪了他走訪家鄉蘇州的諸多名勝。這件作品很好地代表了沈周突出的筆墨能力以及詩意心境,這也是他500多年來廣為評論家們贊譽的特點。
沈周《蘇臺紀勝十六頁書畫冊》(局部)1484-1504年。
圖片:致謝波士頓美術館
“研究和一個家族緊密聯系的成批藏品,是一件非常震撼的事情;這些作品積淀的歷史,也遠超出了他們本身的時代,”中國藝術部資深策展人白鈴安談到,“我們非常興奮、也格外榮幸,能夠通過這些獨特又珍貴的大師杰作,在博物館的展廳中開啟新的敘事,并持續為中國藝術與文化的豐富歷史演進注入活力。”
書法
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最高藝術形式,此次捐贈也包含許多書法作品。中國的書寫系統由漢字構成,而每個漢字又是由特定筆順的多個筆畫組成。因而,書法就成為通過揮毫運筆,來表達個人內在品格意識的行為活動。翁氏書法收藏的時間范疇從唐代到20世紀。
翁同龢舊藏文徵明家書
其中,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徵明(1470-1559)的手卷《家書卷九通》(1523年后)展現出藝術家嫻熟雅致的筆意以及自由俊逸的動勢。文徵明向妻兒寄送的這九封信,是他寓居北京求官時所寫,也流露出他別的正式作品中不常見的感性一面。
文徵明,《家書卷九通》,1523年。
圖片:致謝波士頓美術館
清代藏品中還包括17世紀畫僧朱耷(1628-1705)的《八大山人法書冊》(1702)。朱耷的筆墨往往突破傳統,極具表現力。這本冊頁也體現出他對古代各家法書的豐富解讀,盡顯其書法方面的突出造詣。這些捐贈讓波士頓藝術博物館今后可以更好地在展覽中展現中國書法的豐富性與表現力。
翁萬戈先生藏《八大山人書法冊》
在中國古代,珍貴的書法也常會鑿刻在石頭上以備不斷拓印。因而拓片就成為保護文化及傳播藝術的途徑,有點類似于現代印刷。《大觀帖》是12世紀早期,在徽宗皇帝的授意下匯集成冊的歷代法書名帖拓本。原帖書法被仔細勾摩、鑿刻上石,隨后拓印成冊。翁氏家藏保存了現存少數的宋拓本《大觀帖》——因為《大觀帖》中原帖作品的傳世已屈指可數,因此這也是一份研究早期名家書跡至關重要的材料。
《大觀帖》拓本,1109年。
圖片:致謝波士頓美術館
家藏特色
通覽家藏,這批作品也反映出翁氏家族的收藏特色及偏好。捐贈中包含了明代著名畫家陳洪綬(1598-1652)的7幅作品。陳洪綬是翁同龢格外鐘愛的一個主題,翁萬戈也曾于1997年出版了陳洪綬的學術研究專著。
陳洪綬自畫像
翁萬戈先生撰《陳洪綬》
同時,捐贈中還有一套陳洪綬設計繪制的《博古牌》(1651)。翁同龢格外珍視這組有豐富歷史人物故事、印制精良的酒令葉子,所以曾特地為該冊撰寫題簽、題跋和詩句。
陳洪綬,《博古葉子》(局部),1651-1653年。
圖片:致謝波士頓美術館
另外,這批藏品還包括翁同龢本人的書法作品,以及翁萬戈繪制的手卷《萊溪雅集圖》(1990)。后者是一幅特殊的當代水墨畫,記錄了翁家1985年一次極有紀念意義的雅集聚會。當時參訪的客人是六位享譽世界聲名的中國藝術史學者,其中有四位都來自中國大陸赴美訪問。對這些學者來說,此次聚會也是一個可貴的契機,他們首次目睹了傳說中的翁氏家藏。
《萊溪雅集圖》翁萬戈繪
萊溪雅集:謝稚柳(左二)、徐邦達(左四)、王季遷、楊仁愷、翁萬戈等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隴ICP備17005074號隴網文(2016)6819-012號
2018 www.notedse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