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7
2月以來,日本連續舉辦了多場針對中國藝術品投資者的春季藝術品拍賣,中國藝術品的投資熱度似乎在這個春天驟然提升。近兩年來,中國藝術品不斷在國際拍賣行上刷出新高,以中國本土人士為代表的亞洲個人收藏者,在中國藝術品和文物投資上出手闊綽。有專家認為,這與近兩年國際熱錢涌向收藏品投資有關。記者昨日采訪了多位深圳收藏界專家學者詳解其中的趨勢與問題。
東瀛涌動中國藝術品熱
在日本的拍賣交易市場上,中國藝術品一直是備受重視的類別。于2月22日至23日在東京圓頂飯店舉行的第四屆東京中央拍賣會,分設了中國書畫楹聯專場、中國近現代書畫專場、中國古代書畫專場、“壺中乾坤·鼻煙壺”專場等。其中,日本雪江堂舊藏專輯、萬壑草堂藏中國古代書畫、中國陶瓷美術館藏品專輯、武田弘忠藏品專輯等,都受到特別推崇。第四屆東京中央拍賣會推出書畫、陶瓷、古玩、茶具、鼻煙壺等各種拍品樣本圖錄八大冊,出品超過1700件,其中明代藍瑛的山水長卷以9200萬日元落札,摘取此次拍賣會的標王。
全日本拍賣株式會社則于2月25日在東京六本本的泉花園美術館舉辦了“2012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包括書畫、瓷雜等400余件拍品上拍,其中,更是包含了大量備受中國藏家追捧的齊白石、李可染等名家的作品。
2月28日至29日,第六屆中日拍賣會在日本名古屋開幕,包括中國古美術、中國書畫、金銀制器、古銅器、玉制品,東洋古美術品等2000多件拍品吸引了大量中國買家。有消息稱此次拍賣七成買家來自中國。
日本藝術品收藏及拍賣行業一直以門類細致、特點鮮明而著稱。中國藝術品及文物作為一個熱門類別在日本有廣泛而專業的文化基礎和學術基礎。有學者認為這是日本長期以來對于中國文化的崇拜有關。對這一觀點的另一佐證,是同樣頗具文化和投資價值的歐洲藝術品,在日本雖同是學術重點,交易熱度卻遠遜于中國藝術品及文物。
藝術品交易受地域影響
廣東中翰清花拍賣有限公司的藝術總監劉沫林看好中國藝術品在國際市場大熱的現象。他認為一方面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在逐漸提升,世界上各種投資者和收藏機構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興趣越來越強烈。另一方面,大量從中國實業投資中退出的熱錢瞄準了交易市場中的中國藝術品,這兩種趨勢導致中國藝術品整體的升值成為必然。
劉沫林強調,在藝術品拍賣中地域差異將導致成交價格差異,這種差異有時高達數十倍甚至百倍。他認為這也是中國藝術品投資者熱捧日本拍賣市場的原因之一,“很可能在日本拍下一幅字畫,帶到中國立刻就升值了。”劉沫林如是說。
但同時,劉沫林認為藝術品的商品屬性非常特殊,迄今為止沒有明確的規律可循,藝術品投資的風險與機遇都處在不可控的態勢中。
避開鋒芒尋找真正價值
古陶瓷專家,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的觀點與劉沫林相左,他昨日接受深圳商報(微博)記者采訪時則對當下的“全民收藏熱”表達了擔憂。他認為,包括日本在內的大量海外拍賣行針對亞洲投資者特別推出的中國藝術品交易,是一種“漫無目的”的純資本運作。他認為,“這是不理性的。”
郭學雷向記者介紹了日本的博物館對于藝術品收藏的情況。他表示,藝術品收藏在日本是一件具有學術性和系統性的事業,依托大量的專業學者,強調文化引導和學術價值。“而國內的氛圍就太浮躁了,都是在推測所謂的‘熱點’來進行收藏投資,這是沒有長久生命力的。”郭學雷說。
郭學雷認為,無論是機構收藏還是個人投資,藝術品收藏終究還是小眾且專業的。真正在歷史長河中閃爍光芒的收藏,都是避開了資本鋒芒而尋找到藝術品的真正價值。除了對學術與文化的強調,郭學雷還提及,“藝術品投資目前沒有相匹配的規范與指導,如有針對性的書籍、媒體,既不夠專業也不夠大眾。”
與此同時,也有教育學術界人士表示,希望近幾年火熱的藝術品投資可以推動全民對藝術美學的熱情,但這一希望顯然要在資本狂歡過后的冷靜思考中才能實現。
政府應扶助藝術品市場
藝術品市場投資專家、天祿琳瑯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CEO葉強較為理性地看待中國藝術品在國際市場的走高。他拿齊白石與畢加索作對比,認為中國的文化價值還遠未在國際市場中被挖掘出來,他希望國家能夠成立權威機構來規范指導中國藝術品的投資管理。
葉強表示,一件藝術品的價值與價格是由其誕生國的經濟水平、所經歷交易市場的成熟程度以及資本對藝術品本身的確認來決定的。由此,與劉沫林不同,葉強認為藝術品投資是有規律可循的。
“剝離國內藝術品投資市場的‘撿漏心態’和‘以假亂真’的狀況,再看國內拍賣市場,其實發展是非常穩健的。”葉強說,“藝術品投資確實是投機性最強的,所以需要專業的人來指導不專業的人參與這件事。”
葉強介紹了一些國外藝術品投資市場的做法。他表示,在某些國家,政府是支持大企業投資藝術品,并給予相應的抵稅優惠等,借助商界的力量來為國家文化積累財富,并承擔文化責任。而且在藝術品交易較發達的國家,如法國、英國、日本等,都有相對專業的國家權威機構,以類似指數的方式研究和發布藝術品投資領域的信息。葉強認為這些是國內藝術品投資領域尚欠缺且亟須進行建設的事情。
當中國藝術品在國際舞臺上受到熱捧的同時,除了用資本歡呼,還有很多可以匹配并行發展的商業機遇和公共事業,這是文化強國中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一。
中國藏家海外淘“國寶”
“起拍價,2000萬(日元)。”屏幕上出現一個明代官窯青花碗。隨著日本拍賣師不間斷報出應價,拍賣價節節上升。經過多輪爭奪,拍賣師棰音落下時,這個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纏枝花卉紋大碗拍出4600萬日元(約合362萬元人民幣),臺下一陣驚嘆。
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中國藝術品拍賣會在東京泉美術館舉行。400多件拍品涵蓋了書畫、陶瓷、玉石、造像、漆器等各類古代和近現代中國藝術品。據主辦這場拍賣的全日本拍賣公司董事長左明貴子介紹,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公司特意策劃了“中國藝術品回故鄉”專場,拍品的征集得到近江屋美術館、博雅齋、東京華僑總會等日中友好團體和人士的支持,僅從這3家就征集到上百件中國藝術品。
現年78歲的博雅齋主人高瀨陽平長年致力于中日友好合作事業,1981年作為日中技術交流訪問團的一員首次訪問中國,此后60多次訪華。高瀨說,在與中國的長期交流中,他對中國書畫產生強烈興趣,當年工作之余陸續收藏了齊白石、范曾、葉淺予、董壽平等大家作品。
高瀨說,近年自己身體每況愈下,聽說全日本拍賣公司組織“中國藝術品回故鄉”專場的消息后,想到一句中國古話“葉落歸根,物歸原主”,決定拿出部分中國繪畫收藏讓其回歸故里。
據悉,在日本僑界頗有影響的東京華僑總會不僅為這場拍賣品的征集和鑒定提供場地支持,還在日本老華僑群體中征集到包括齊白石、李可染、郭沫若、王子武等書畫藝術家的珍貴作品。
這場拍賣吸引了不少中國收藏界人士和職業買家。兩天的預展期間,來自中國內地的買家絡繹不絕,不少人還帶來了各個門類的鑒定師。一名來自中國南方的買家告訴記者,他這次主要關注瓷器和雜項,與國內的同類拍賣相比,這里的起拍價比較誘人,但由于中國買家來的比較多,最后的成交價恐怕不會便宜。
這名買家說,這幾天在東京、橫濱等地集中有數場中國藝術品拍賣會,場面比較熱烈,一些拍品的成交價都超出了他們一行的預先估價范圍,“有的比國內還火爆”,不少藝術品國內市場也能見到,但是大家對境外中國藝術品的價格想象空間更大。
日本收藏界和古董商們也對近年中國買家對在日中國藝術品的追捧充滿期待。全日本拍賣公司聘請的收藏顧問秦野法明告訴記者,他本人收藏了不少中國藝術品,這次提供了一對大清康熙年制的官窯青花瓷盤和明清期間的端硯。他認為,與中國飛速發展的經濟相比,中國藝術品的市場價值應該還有發掘潛力。
據全日本拍賣公司介紹,當天拍賣的成交率為58%,總成交價約為3.16億日元(約合2490萬元人民幣)。其中,全場最高拍賣價為上述明宣德官窯青花碗所創。中國書畫類中,明清書畫名家王鐸的一副立軸行書以2800萬日元(約合220萬元人民幣)獨占魁首。
左明貴子說,這次拍賣結果基本符合拍前預期。她說,與會的日本藏家對這場拍賣印象比較深刻。其中,近江屋美術館提供的50多件無底價中國書畫成交率為100%。專程從日本西部山口縣趕過來的近江屋美術館負責人表示,今年秋拍期間,他們準備再拿出300多幅所藏中國書畫作品。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