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8
金陵之地,鐘靈毓秀,自古文風墨韻綿長,悠悠秦淮河畔的百年名校南京藝術學院在累年積淀中,秉承深厚文化傳統的同時,亦融合自身特色,在踐行由蔡元培確立的“閎約深美”的辦學理念和劉海粟提出的“不息變動”的辦學精神基礎上,養育了自身特有的風骨氣質,陶甄了一代代優秀的藝術人才。由中國美術館與南京藝術學院共同主辦的“閎約深美——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書法專業改革開放40年教學成果展”正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匯集了南京藝術學院眾多杰出校友和現任教師共42位書畫家的140余件作品,展現出南藝勃發的無限活力,恰如40年間收獲的藝術果實沉甸甸地掛滿枝頭。
董欣賓的《江南太湖之濱》畫出了鄉村的精神棲居,柔韌飄逸的氣息中可見以筆寫色的膽識;方駿的《家在碧云西》突破傳統青綠山水的既有程式,格調雅致,墨不礙色,層次清晰而又色墨渾然;吳元奎在《人物山水圖》中將工細的人物置于書香琴音中,意境高潔,隱含著流動的生命氣象;黃惇的《酒狂帖》于質樸中見靈動,流暢間猶存溫潤;徐利明的《野田黃雀行》結體盡守法度,字跡有入紙氣勢……參展作品中,中國畫內容涉及人物、山水、花鳥等多種題材,書法作品真、草、隸、篆、行書俱全,碑帖兼容。這些作品取法多元,形式多樣,既有傳承,亦有創新;或以實寫虛,不事張揚,內含韻致;或以意寫神,閑淡靜穆,趣味盎然。這些作品不僅回望了南藝40年間書畫創作的發展歷程,也見證了南藝風骨的傳承、發揚與延續。
正如南京藝術學院院長劉偉冬教授所言,南京藝術學院的中國畫專業是南藝這座百花園中綻放最早,也是最為亮麗的花朵。她不僅具有深厚的傳承體系,更具有吐納古今、包容中西的思想基因。40年來,在人才培養和藝術創作上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培養出了眾多享有國際聲譽的名家,也持續向社會輸送了一批批有著南藝學脈精神的藝術新人。
南藝中國畫專業的人才培養始自上海美專建校的1912年,在百年來的教學傳承中,中國畫一直為其核心課程。民國肇始,眾多名家匯聚上海美專,組成了一支“天團級”的師資隊伍,劉海粟、張大千、黃賓虹、王一亭、呂鳳子、汪亞塵、滕固、傅雷、潘天壽、李可染、豐子愷、關良、鄭午昌、陳之佛、朱屺瞻等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耳熟能詳的大家,以滿腔的激情和充沛的活力深耕于中國畫教學的原野,成就卓著,彪炳史冊,成為我們不竭的藝術寶庫和豐碩的精神遺產,也為南藝日后中國畫專業人才的成長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改革開放之初,劉海粟等大家依舊豪情萬丈,在南藝的校園里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其時,南藝中國畫的師資隊伍已趨強盛,如謝海燕、張文俊等都還處于教學第一線,而以王孟奇、方駿、吳元奎為代表的新生代藝術家也逐漸成為教學的中堅力量。他們孜孜以求,誨人不倦;既尊崇傳統,又不斷創新,隨后開啟的對于傳統繪畫的語言實驗和探索,為中國畫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為中國藝術的革新和發展開拓出一片新天地。南藝書法專業始于1982年,由知名書畫篆刻家陳大羽教授主持創立,在專業領域中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顯著的學術地位。三十多年來,為社會培養了眾多優秀的專業人才,他們中的許多佼佼者已經在書法藝術創作、研究和教育領域成為影響廣泛的專家和學者,很多師生的作品也多次在全國大型美展及書法展中獲獎。
“如果我們把經典看做是一根準繩,那么南藝人絕不會使之成為捆縛手腳的鎖鏈,而是會用它去攀爬跨越,去領略那險峰之上的無限風光。”劉偉冬教授說,南藝的書畫專業在教學與研究中重視經典的價值,這種重視并非對傳統范式的亦步亦趨,也不是對具體技法的規行矩步。南藝人在藝術探索上的百無禁忌,在藝術方向上的無問西東,最終實現在藝術的價值判斷與格調品味上的殊途同歸。在這40年中,南藝的書畫專業先后培養出了一批具有深厚傳統底蘊兼具現代創新精神的書畫名家,如董欣賓、王孟奇、方駿、黃惇、朱道平、吳元奎、徐樂樂、江宏偉、高云、朱新建、徐利明、陳心懋、于友善、張友憲、周京新、徐累、管峻、張見等,這些出身南藝的藝術家們深諳“閎約深美”的意蘊,傳承了“不息變動”的精神,他們或面向傳統,深耕細作,或融合中西,色精墨妙,或立足現代藝術理論又深究傳統筆墨范式,構建個性化的筆墨語言體系,形成了一道勠力創新、大膽探索、破中求立、和而不同的靚麗風景線。進入新世紀以來,以周京新為專業帶頭人的南藝中國畫專業的師資隊伍又涌現出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師,他們所創立的繪畫語言體系獨樹一幟,且富學術含量,從某種意義上可說是傳統中國繪畫語言的一次現代提煉和總結。2009年,中國畫所屬的“美術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被教育部、財政部遴選為“全國創新型人才培養試驗區”;2011年,《中國畫技法》升級為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5年,中國畫專業被評為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一期項目。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院長周京新回憶往昔,歷歷在目。他于1980年考進南藝學習中國畫,有幸接觸到劉海粟、謝海燕、陳大羽、張文俊、沈濤等老一輩藝術家。周京新認為在他們身上不僅學到了藝術知識和繪畫技巧,也領略到了南藝特有的藝術風骨。“在我的記憶中,20世紀80年代的黃瓜園有那么點兒散淡形骸,更有那么一股不屑與低級庸俗為伍的傲氣。這種傲然氣節,滋養著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們,校園里總能出現一些特立獨行的人,他們神逸形散,心高氣凈,以看似零零散散、時隱時現卻標新立異、引領風尚的風骨做派,構造起了南藝特有的學風、教風與品位質地。我想若沒有這么一種學術風骨的感染、引領和傳承,百年南藝的成色就會黯淡許多。”何為風骨?周京新概括為三點:一是有獨立的人格意志,不從俗流,學術研究可以變通但精神不改,底線不移;二是有明確的理想信念,包括學術信念、人生信念、使命信念、奉獻信念等等;三是有不懈的堅定追求,認定人生目標,執著求索,初心不改。在他看來,南藝風骨正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文化自信。
40年來,從南藝走出的書畫人才眾多,燦若星辰,他們的創作風格跨越古今自成體系,并鍛造凝練出高標清奇的美學趣味,同時也融入時代潮流唱響主旋律。經風雨而茁壯,歷滄桑而彌堅,南藝的書畫創作在廣闊的藝術舞臺上繼續彰顯著東方書畫的恒久魅力。
據悉,本次展覽將展至10月21日。
?。ü饷魅诿接浾咛锬兀?/span>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