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8
成功美術館館藏張松先生作品《江南三月》
江南的三月,草木蔥蘢,鶯歌燕舞,花紅柳綠,青山綠水間彌漫著春天的詩意,翠麥黃花處氤氳著繪畫的韻致。中美協理事、安徽美協原主席張松先生筆下的皖山秀水中,既有煙雨江南的靈秀,又有晴川荊楚的蒼勁,先生將“含蓄”與“曠達”同時植入作品中,實現了剛與柔、蒼與潤并濟的畫面意象和諧統一。張松先生的畫作,不僅捕捉到了和諧大自然的瞬息萬變,更在每一筆一劃中,透露出對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情。
張松在繼承傳統山水畫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藝術的構圖理念和色彩運用。以作品《江南三月》為例,墨色與彩色交織的湖光水色中,透露出詩意江南的自然氣息,線墨皴擦的筆法中展現了文人畫的意境。遠望可見幾艘漁船輕輕搖曳,漁舟唱晚,似乎能聽到遠處傳來的漁歌,為這寧靜的畫面注入了生動與活力。遠山如黛、近水含煙,淡淡的青綠色暈染出水天一色的江畔美景;近觀可見灰瓦白墻的徽式建筑,掩映在崢嶸嶙峋的山石之間,大片明艷的油菜花宛若燦爛的金色海洋,微風拂過,香氣撲鼻,令人沉醉。畫家以江南特有的漁舟、建筑與山巖為創作元素,展現了江南春景的婉約之美。再觀其作品《萬壑有聲》,畫家采用“之”字型布局,既增強了畫面的動感,又保持了整體的平衡感。畫中山巒層疊,云霧繚繞,數峰矗立無言,萬壑的松聲仿佛在耳畔回響。在筆墨運用上,張松運用花青、赭石、鈦白等色彩以及錯落有致的“小斧劈皴”,勾勒出山石的肌理與質感,使畫面充滿了立體感和動態美。蜿蜒曲折的石階上,有三五個行人緩慢攀登,他們的身影雖小,卻成為畫面中的點睛之筆,為這壯美的自然風光增添了一抹情愫。
在《江南三月》與《萬壑有聲》中,畫家巧妙地將傳統山水畫技法與現代審美相結合,使得作品既具有古典韻味,又不失時代感。筆觸間既有大開大合的豪放,又有精雕細琢的精致,彰顯出張松先生深厚的藝術功底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這淡墨輕嵐之間,我們不僅能體味出江南山水的神骨氣質,更能感受到畫家內心深處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這種情感透過紙背,觸動著每一個觀者的心靈,讓我們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也對生活充滿了無限的遐想與向往。
成功美術館館藏張松先生作品《萬壑有聲》
(文\成功美術館 蔣成蓮)
畫家簡介:張松,(1952年8月—2024年11月),號廬州師山堂主,蕪湖人,祖籍桐城。先后畢業于安徽教育學院藝術系國畫專業、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研究生班。長期從事美術創作和組織工作。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一級美術師,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安徽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安徽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安徽省政協書畫社理事,黃山畫會副會長,農工民主黨安徽省書畫院院長,安徽省文史館特約畫師,國家高級美術師,安徽工商職業學院藝術系教授。安徽省文聯第五屆主席團副主席,安徽省美術家協會第五屆主席團主席。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