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3
早在20世紀初期,魯迅就在文化領域提出了“北人南相、南人北相”之說,并暗道出南北的品格互補與模糊思維可以產生極大的文化張力,應當是國人的一種自新之路?;谶@一言說,筆者認為在主題性美術創作語境下的水墨人物亦可以是南北兼容的,既有北派嚴謹的造型,又有南派淋漓的筆墨傳統,在造型與筆墨的關系中不斷推進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樣式風貌。
北方基本以徐悲鴻、蔣兆和所開創的“徐蔣體系”為主,其特點是注重堅實的素描造型、勾勒立骨與山水中皴擦渲染的筆法相結合。而“徐蔣體系”的繪畫風格和造型語言也在不斷影響北方后幾代人的創作實踐。著名畫家周思聰的人物畫善于用渴筆慢速勾勒人物,既強調渴筆慢速的線條味道,又易于控制形體結構的嚴謹,中鋒行筆力求穩健、骨法,正因她在創作中對“形”的控制把握到位,才使得《人民和總理》這樣的傳世佳作得以誕生。
隨著時代的發展,主題性美術創作的題材選擇日益寬泛,表現內容更加豐富多樣,且大多對畫面的尺幅大小有所要求,所以美術家的作品基本尺幅較大。筆者認為“徐蔣體系”中對造型的嚴格把握這一點,應當是支撐起大尺幅現實主義水墨人物的關鍵。在近幾年的大型主題性美術創作工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作品,如譚乃麟的《老阿姨——龔全珍》、吳憲生的《資本論在工人階級中傳播》、王珂的《延安時期學習馬克思主義蔚然成風》等。這些作品都具有較強的敘事性和宏大場景,以獨特的視角描繪創作了一批鴻幅巨作。以《延安時期學習馬克思主義蔚然成風》為例,正是因為建立在嚴謹造型的基礎上,表現性的筆墨語言、人物傳神的刻畫和構圖平面性的組合才使得這張鴻幅巨作不失嚴謹與厚重。
南方基本以李震堅、周昌谷、方增先等人開創的“新浙派人物畫”為代表,注重筆墨情趣,在寫實性人物畫的表現上,強調筆墨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新浙派人物畫奠基人之一的方增先,不斷修正西畫素描介入中國畫所引發的負面影響,早期代表作《粒粒皆辛苦》《說紅書》都是新浙派人物畫風格具有開創性的代表作品,將“勾花點葉”式的筆法代入人物的體面結構。潘天壽要求學生“把臉洗洗干凈”就是在素描教學中強調去除光影的因素,提煉出穿插關系明確的線來表示結構體積,以突出人物畫的書寫性和筆墨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充足的文人畫筆墨韻味成為了新浙派人物畫的重要特點,這種形式語言的框架發展到后幾代的浙派人物畫家,也大多數都是以筆墨為準的。
與北方“徐蔣體系”畫家姚有多的《陳勝吳廣起義》相比,作為第二代新浙派人物畫的代表性畫家之一吳山明的《大澤聚義》是將“筆—筆墨”這一概念置于畫面的審美核心,強化了宿墨加以線為主的造型手段,弱化寫實性以突出意筆表現。《陳勝吳廣起義》和《大澤聚義》兩張作品均是以“陳勝吳廣聚義反秦”為主題的重大歷史題材創作,也是對同一歷史情境的史詩性再現,堪稱經典。這兩張作品都有畫家對歷史不同的解讀和南北特征鮮明的語言表達。一北一南,一干一濕,一強調造型一強調筆墨潛力,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延展出主題性美術創作的表現力。
筆者認為,南北方的人物畫雖有不同傳統和主張,但本質上應當是同一規律。北方的造型與南方的筆墨在主題創作中都是服務于畫面的手段而非目的,在視覺史詩中抒寫國人的主體精神才是根本,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吸納南北的傳統,品格互補,相互師法,融匯貫通,南北兼容。
劉國輝是新浙派人物畫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敏銳的思考以及用造型帶動筆墨的實踐,拓展了現實主義水墨人物畫的發展空間和表現力。在他的寫生和創作中都體現出了結構緊而用筆松的特點,表現結構的部分要加以突出強調,非關鍵之處則適當弱化或省略。欣賞劉國輝的畫面,仿佛進入一個筆墨變幻無窮的世界。但劉國輝并沒有陷入筆墨中心論的誤導,而是在繼承傳統筆墨的基礎之上不斷努力深化造型意識,無論是在寫生還是創作中,他都把結構擺在首要位置,寫生中的變形、夸張、概括、變幻無窮的筆墨,實則都是在服務人物的結構關系。
現實主義水墨人物畫家杜滋齡在多年來的實踐中以寫形、傳神、造境著稱。他的人物畫既有堅實的北方造型功力和深入細節的刻畫能力,又有南方筆墨與意境共融的學術修養。這種風格的形成也得益于他早年在北方師法葉淺予、蔣兆和與黃胄,后又在杭州融匯了浙派的精神,得以融匯南北氣質。在《旦知拉毛姑娘》《晨曲》《藏族婦女生活組畫》等以表現藏族人民生活為主題的現實主義作品中,杜滋齡對人物的形態表情觀察仔細入微,并借助素描造型的理念,在頭、手等細節的部分有豐富的表現,其中《旦知拉毛姑娘》的刻畫尤為精彩。著名評論家薛永年曾在文章中高度評價杜滋齡的水墨人物畫“在筆墨點線運行中造型,打通南北,實現了生動筆墨與精準造型的結合” 。
南北人物畫因審美價值取向不同導致了主題創作的面貌各有長短,但在現實主義人物畫道路上,也有諸如劉國輝、杜滋齡這樣的藝術前輩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尋求著南北兼容的契合點。
魯迅在文章《北人與南人》中提出了“缺點可以改正,優點可以相師”“這是中國人一種小小的自新之路” ,正是在人文領域提倡了南北兼容的觀念。主題性美術創作作為新時代國人內在精神的延續與拓展,在價值標準多元化的當代人物畫中,也應當在其中努力尋找南北兼容的契合點。將這一思路化為筆痕是艱難的,也是當代主題創作中的青年畫家群體可以嘗試研究并實踐的方向之一,這不僅只是主題創作語境下水墨人物畫的創新與超越,也包含了更多文化階層廣義上的兼收并蓄。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