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国产乱子伦清晰对白视频_欧美色中色_好看的国产精品_一区二区免费电影 - 亚洲视频第一页

人物畫的時代精神與語言革新學術研討會暨邀請展主旨演講紀要

1970-01-01

文章來源:中國國家畫院
1021次瀏覽

人物畫的時代精神與語言革新學術研討會暨邀請展主旨演講紀要


融入時代精神 激發人物畫創造的新活力


徐漣


   作為最早成型的中國畫藝術形式,人物畫最為直接地承擔著“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功能,“千載寂寥,披圖可鑒”,其發展變化最能反映時代的風貌與歷史的進程。一個多世紀以來,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歷史大背景中,人物畫在題材、語言、風格、觀念、材料、形式等方面不斷演進,從最初的“借西畫改造中國畫”到“中西融合”,從20世紀下半葉隨美術院校教育而強化的“徐蔣體系”,到新浙派人物畫的崛起,從改革開放后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再度沖擊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藝術精神的全面回歸,工筆人物畫與新水墨人物畫從傳統技法與現代觀念兩個方向深度開掘,成為中國畫壇最受關注的亮麗風景。可以說,如何處理東西方藝術關系成為20世紀每一個中國畫藝術家必須面對與解決的問題,并由此催生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代表性人物畫家和人物畫作品。進入21世紀以來,一方面,世界藝術發展從現代、后現代到當代藝術向多元化、多中心轉向;另一方面,隨著政治、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中國逐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央,互聯網、高科技推動的全球化發展態勢惠及人類個體,新一代中國畫藝術家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以藝術語言的探索(不僅局限于中國畫筆墨,也包含了圖式、構成、色彩、觀念、材料、展陳等涉及視覺形式的所有方面)為著力點,以深入藝術傳統、弘揚時代精神為主動追求,以展示中國畫精神內涵、價值理念與藝術意義為最高旨歸,展開了各具個性特色的藝術探索。


   中國國家畫院作為國家級美術創作與研究機構,自覺肩負起時代的重任,鼓勵藝術家們在接續傳統、再造傳統的過程中,將時代精神融入其中,激發新的創造活力,從而創作出引領時代風氣、提升藝術審美、振奮民族精神的精品力作,努力推舉出無愧于這個時代的藝術高峰。


   本次學術研討邀請了七位理論家就新時代人物畫作主旨演講,并邀請多位專家、藝術家就當代中國人物畫創作的一系列問題展開討論。此次邀請的參展藝術家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成為他們成長、成熟、成名的時代背景。一方面,他們通過師輩連結傳統、守正創新;另一方面,他們走出國門赴世界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參觀、學習。在他們的筆下,有為國家為民族作出巨大奉獻的偉人英豪,也有現代生活中平凡而普通的人民大眾,他們刻畫了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的人物形象,也以不同方向的人物畫語言革新為中國人物畫的守正創新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研究個案。


   理論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希望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推動理論研究與藝術實踐相互促進,努力從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堅持學術探討,不斷凝聚共識,推動理論建設,構建中國特色藝術話語體系,為中國藝術守正創新、培根鑄魂貢獻積極力量,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作者系本次活動學術主持、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研究員)

人物畫的時代精神與語言革新學術研討會暨邀請展主旨演講紀要


現代中國人物畫的創造與轉化


劉曦林


   藝術史是一部變化史與創造史。在任伯年之后,現代人物畫在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下,于一片“衰敗到了極點”的哀嘆中重新煥發了生機。百年來,它如波濤洶涌,層浪迭起,其業績與文化價值,都值得我們細細書寫與深入探討。

   20世紀初,革命與改良的思潮彌漫了整個中國。畫壇也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借西畫寫實主義與復興宋代院畫兩條嶄新的發展路徑。在這一時期,傳統文人畫家如陳師曾,首先發出了直面人生現實的寫意人物畫新聲,他的作品《讀畫圖》和《北京風俗》系列,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民生活,展現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人文關懷;齊白石以構思巧妙、可喜可愛的簡筆寫意人物畫,如《人罵我我也罵人》和《不倒翁》,展現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與人格魅力,引人深思;豐子愷則以其“社會相”與“兒童相”作品,如《高柜臺》和《瞻瞻的車(二)腳踏車》,用幽默機智的手法,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的抗爭。

   此后至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人物畫迎來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借洋興中。在這一時期,徐悲鴻、蔣兆和等藝術家異軍突起,成為中國人物畫壇的杰出代表。徐悲鴻的作品如《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借古喻今,關注人生,以其深厚的藝術功底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贏得了廣泛贊譽;而蔣兆和則以其直面百姓悲慘生活的現實主義精神,創作出如《賣子圖》《流民圖》等震撼人心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苦難與人民的呼聲。這一時期的中國人物畫,不僅融入了西畫的造型之長,創立了現代寫實水墨人物畫的高峰,而且豐富了人物畫的造型表現。它證實了西畫之可靈活采用,與傳統筆墨結合的新途徑,而不是代替中國畫美學。這一創造性的轉化,為中國人物畫的新法教學體系奠定了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人物畫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這一時期,以李斛、黃胄、石魯、程十發、楊之光、王盛烈、方增先、周昌谷、盧沉、劉文西等為代表的一批新軍崛起,成為中國人物畫壇的中堅力量。他們的作品以人民形象為表現對象,展現了站起來的主人姿態和健康快活的生活之美。這一時期的中國人物畫,相對于20世紀上半葉的悲歌,更多地轉換為歡歌笑語,體現了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同時,工筆人物畫以傳統語匯全新表現歷史和現實生活,為人民喜聞樂見。

   在新時期,中國人物畫在思想解放、藝術解放的背景下,開始探索筆墨語言的個性化趨向和風格獨立性。藝術家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表現形式和審美觀念,開始嘗試新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法。這一時期的作品如周思聰的《人民和總理》、何家英的《滄桑》等,都以現實主義思維的回歸和深刻的主題內涵,贏得了廣泛贊譽。

   展望未來,中國人物畫面臨著更多的挑戰與機遇。如何面向現代、未來、世界?如何將中國人物畫推向國外?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我認為,我們應該在保持民族獨特性的同時,積極借鑒西方現代派的優點和長處,實現中國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有機結合。同時,我們還應該注重藝術思維、寫意性、技巧高度、刻畫深度以及綜合文化修養的提升,以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為目標,攀登人物畫新時代的珠穆朗瑪峰。

(作者系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

人物畫的時代精神與語言革新學術研討會暨邀請展主旨演講紀要


美美與共——談工筆人物畫的語言與觀念


高云


此次學術研討會,對于畫家的創作實踐,以及美術事業的繁榮發展具有深遠意義。我以“美美與共”的主題,并結合自己的參展作品,談一下對于工筆人物畫的語言與觀念的看法。

自唐五代以降,中國人物畫逐漸式微,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后,秉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中國人物畫,尤其工筆人物畫進入了鼎盛期。


古代人物畫具有主觀、線性、平面、程式化的藝術特征,講究以線造型、以形寫神、以精神追求格調,注重對“形”進行高度凝練和精要的主觀處理,追求莊嚴肅穆、凝固如雕塑般的造型,從而形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審美標準,這在顧閎中、李公麟、趙孟頫、陳洪綬等人的作品中都可以體會到。遺憾的是,自宋以后藝術精神逐步衰落,人物畫的藝術性也隨之弱化。


   進入現當代,人物畫呈現出全然不同的面貌:客觀、寫實、精準、立體、生動。現當代人物畫追求形神兼備、精準刻畫、人景交融、生動自然,藝術家們自覺借鑒吸收西畫的造型語言,以身邊的生活和人物為描繪對象,通過真情、真實、真切的刻畫表現,個性化地展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求。一批杰出的藝術家在歷史節點上創造性地進行了人物畫的發展,為人物畫的轉型作出了革命性的貢獻,也為現當代人物畫尤其工筆人物畫的創作發展樹立了新的時代豐碑。


   創作重在“創”字,一個畫家要有所作為,就需另辟蹊徑。以這次我參展的兩套具有探索和實驗性質的作品為例,在藝術語言和表現上就有所不同。


   第一組作品“夢”系列,在內容上由具象寫實的表現轉而追求表現“似與不似”的不確定性,即“亦古亦今,亦真亦幻,亦人亦仙”的非社會標簽的具有人本意義的人物;在表現上嘗試在傳統工筆的敘事中植入當代藝術的觀念意識,在寫實的精準刻畫中吸收寫意的夸張成分,在院體畫般的工整中追求文人畫的逸氣,探索“實物寫意法”;在語言上克制對人物寫實、超寫實制作的沖動,強化主觀處理;在追求上繼古人以形寫神的“寫神工筆”,以及現當代形神兼備的“寫實工筆”之后,繼續探索實踐“寫意工筆”。


   所謂“寫意工筆”,關鍵在于兩點:一要有“意”,即有思想觀念或意義意境;二要有逸氣,即飄逸灑脫、輕松靈動。工筆畫實易虛難。我做了很多嘗試,如《夢·蝶舞》通過平面化處理實現視覺詩性;《夢·花飄》以落花喻生命輪回,梳妝女子與飄落花瓣構成存在主義思考;《夢·魚樂》借意象表達被關注、被觀賞的狀態與心態;《我·我們》用戲劇臉譜解構職場女性的多重身份。


   在第二組作品《對話安格爾》中,我嘗試以中國畫的語言對安格爾作品進行翻譯性再創作,實現三重對話:我與安格爾的交流對話、中法兩種古典藝術的互文闡釋、東西方審美追求之間的范式碰撞。從學術角度看,這種對經典作品的重構既是當代藝術的學術方向之一,也是一種破界。我希望以此驗證中國畫表現力的可能性,并借助安格爾將中國畫推向世界。

(作者系中國畫學會創會副會長、江蘇省中國畫學會會長)

人物畫的時代精神與語言革新學術研討會暨邀請展主旨演講紀要


人物畫的傳播與推廣關鍵在于理論研究


彭鋒


   今年,《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火爆不僅震撼了國內,也讓全球為之注目,而去年的《黑神話:悟空》同樣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廣泛關注。這不禁讓我思考,中國人物畫是否也能擁有這樣的國際影響力?或許有人會質疑,繪畫作為一種媒介,其受眾群體相對有限,難以達到電影那樣的轟動效應。即便如此,我們仍可以嘗試通過與國際博物館間的合作,探索更廣闊的展示平臺。然而,我必須坦誠地告訴大家,即便我們的作品能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也不太可能像《黑神話:悟空》或《哪吒之魔童鬧海》那樣引發巨大的反響。


這并非因為畫家們的創造力有所欠缺,而是由于我們在理論層面的研究尚顯不足。中國繪畫的美學話語體系如何能被全世界接納和理解,如何精準地闡述其獨特魅力與價值,這正是我作為美學研究者與藝術評論家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啟動了留學生英文博士生培養計劃,旨在吸引國際學生來中國親身體驗并深入研究我們的藝術作品,進而以他們的視角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此外,學院還設有相應的碩士項目,我在其中教授藝術史課程。 我驚訝地發現,學生們在撰寫論文和進行研究時,往往難以準確把握中國藝術的精髓。他們對于中國藝術中諸如“空靈”“古拙”等獨特審美范疇感到困惑,因為這些概念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系統對他們來說相對陌生。


   因此,我認為中國人物畫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與推廣,其主要障礙并不在于藝術家的創作本身,而在于理論家如何深入研究和準確闡述這些藝術作品的獨特價值。對此,我深感慚愧,因為即便是我自己,在嘗試用英語解釋這些概念時,也感到力不從心。


   在此背景下,我們更應借助《哪吒之魔童鬧海》等文化現象所帶來的東風,吸引更多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同時,我們也應鼓勵西方學者在研究和傳播中國文化時進行創新,以便更準確地傳達中國藝術的獨特魅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國人物畫等藝術樣式走向世界,讓全球觀眾真正領略到其獨特的美學韻味。

(作者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

人物畫的時代精神與語言革新學術研討會暨邀請展主旨演講紀要


人物畫語言探索的時代課題


尚輝


   從當下中國畫壇的整體看,人物畫在語言探索上的步伐似乎陷入了一種停滯狀態,一些基本語言問題至今仍未得到有效破解。有種觀點曾頗為流行,認為人物畫等同于靜物畫、風景畫,繪畫的藝術價值并不在于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而在于形式語言探索,在于筆墨語言與結構語言、色彩語言之間形成的某種個性化的張力。這種觀點體現了對藝術語言獨立性的重視,是現代主義藝術的一種典型價值觀。同時也否定了人物畫對人物這個主體獨特性予以表現的價值,從而導致人物畫缺乏對人物形象與精神風貌的刻畫,使之等同于對任何物象的描寫,偏離了人物畫這個以人物為本質的表現本體。


   新時代以來,隨著多個國家美術創作工程的實施,上述這種觀點和現象得到糾偏,但隨之而來的則是這些工程中的人物畫在語言表現上的捉襟見肘。這種人物畫語言的薄弱首先體現在人物形象塑造能力的不盡如人意上,尤其是人物素描造型功底瘠薄導致的畫面形象的僵硬或癱軟。此外,當下人物畫還面臨著筆墨語言能力弱于造型能力的雙重困境。筆墨作為中國畫的核心要素,其語言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作品的藝術表現力,關系到能否最大限度地體現中國畫語言表現的獨特性。


   當下人物畫在藝術語言上有著鮮明的時代訴求,當進入圖像時代,照片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視覺經驗和視覺認知時,畫家們自己也幾乎難以分辨繪畫中的造型與攝影圖像之間的形象區別。這使得人物畫發展面臨一個新的課題:傳統筆墨與圖像之間能否建立起一種新型的關系?


   今天這個邀請展的學術意義便在于為我們的學術研究提供了值得深究的典型案例。史國良的作品在素描造型與筆墨結合上達到了高度統一,他通過精湛的素描技巧和獨特的筆墨語言,展現了對空間透視和人物造型的深刻理解。趙建成的歷史人物畫則是從照片中轉化而來,但他通過自己的藝術處理,對人物的精神性和畫面空間感進行了深入塑造。田黎明的人物畫則強調了水墨語言對光色語言的轉換,通過減弱古典人物繪畫的造型感,賦予了作品更加鮮活的光色變幻,始終保留了中國畫語言“潤”“秀”“雅”的品格。同樣,周京新也去掉了人物輪廓線,以不斷變化筆形的淡墨體現圖像的時代之韻。


   然而,這些畫家在富有個性語言的探索過程中,也遇到了現代中國畫語言的共同難題,如多人物組合如何通過筆墨體現相互疊合?單體人物如何通過筆墨對形體的塑造體現繪畫的凝視感?筆墨的寫意性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夠發掘被塑造對象的精神世界?具體而言,史國良需要克服多人物組合時線條交織的復雜結構問題;趙建成在完全用光影塑造體量空間時,需要解決用筆的難題;田黎明、周京新的藝術語言對于他們表現復雜人物關系的能力提出挑戰……這些都是當下人物畫語言需要破解的難題,也是推動人物畫語言不斷拓展創新的支撐點。


   總之,當下人物畫在語言變革中正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態勢,只有不斷深耕人物畫語言,在協調造型、圖像和筆墨之間的關系上形成新的突破,才能真正迎來人物畫發展的高峰。希望通過這次展覽和學術研討會,能夠積極促進當下中國人物畫從“高原”到“高峰”的轉化,為中國人物畫的時代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作者系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

人物畫的時代精神與語言革新學術研討會暨邀請展主旨演講紀要


20世紀人物畫的現代性訴求


高天民


20世紀初,中國人的現代意識開始覺醒并迅速積聚。從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到陳獨秀的“美術革命”,對現代性的追求成為當時社會的普遍共識。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這一口號集中體現了對現代性的渴望。


   在美術領域,“科學”的引入旨在改變中國傳統繪畫寫意的弊端,通過借鑒西方美術,人們試圖為中國畫注入新的活力。同時,“民主”的訴求則體現在文藝的通俗化、大眾化上,旨在打破傳統繪畫的宮廷化、文人化、精英化傾向,使藝術更加貼近民眾。


   “民主”與“科學”不僅奠定了中國美術現代性訴求的基礎,也為其指明了方向。然而,對現代性的追求不可避免地引發了對于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民族與世界的爭論。這些爭論最終都聚焦在“新與舊”的問題上。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新”往往被視為現代、西方和先進的代名詞,而“舊”則被視為傳統、中國和落后的象征。這種簡單的二分法導致了洋化與民族虛無主義的并存現象,貫穿了整個20世紀早期中國美術的發展歷程。


   然而,社會現實給了民族虛無主義一記重擊。抗日戰爭的爆發促使各方面的力量匯聚到抗戰大旗下,人物畫也與現實緊密結合,開始重視民族遺產的價值。在此背景下,美術開始從宏大敘事轉向民間敘事,與傳統藝術相結合,探索民族形式的新表達。


   尤其是延安畫派的興起更是決定了人物畫現代性訴求的基本特征和性質。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對這種特征和性質進行了全面明確的概括,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藝。這一概括成為20世紀人物畫現代性訴求的核心指導思想。


   從現代性訴求的角度來看,整個20世紀人物畫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一二十年代現代性內涵的萌發期。新文化運動前后,人們已經具有了明確的現代意識,并朦朧地意識到現代性的內涵。在美術領域,這表現為“科學美術”的引入和對傳統繪畫的改良。第二階段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現代性內涵的探索和確立期。抗日戰爭的爆發改變了西化傾向,對民族遺產的研究與借鑒推動了“新現實主義”的誕生。這一時期的文藝作品更加注重民族性、科學性和大眾性,為人物畫的現代性訴求奠定了堅實基礎。第三階段是20世紀50至70年代現代性內涵的實踐期。在這一階段,“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現代性內涵在與現實的結合中得到了全面探索和實踐,現實主義成為主流創作方法,寫實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第四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現代性內涵的擴展期。在堅實的寫實能力基礎上,通過對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吸收和借鑒,中國人物畫建立起全球視野,豐富和拓展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現代性內涵。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注重個性表達和創新精神,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綜上所述,20世紀人物畫的現代性訴求經歷了從萌發、探索確立到實踐擴展的歷程。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性決定了事物的性質并推動了人物畫的創新發展。同時,20世紀人物畫也走出了一條獨立的現代性道路,這種現代性正處于不斷豐富和變動之中。

(作者系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理論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人物畫的時代精神與語言革新學術研討會暨邀請展主旨演講紀要


中國人物畫在景觀社會中的困境與突圍


裔萼


   20世紀的中國人物畫曾因關注現實、貼近人生而煥發新生,成為畫壇主流。然而,在21世紀的今天,面對“景觀社會”的全面沖擊,中國人物畫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突破困境,建構當代價值,反映時代精神,成為亟待探討的命題。


   今天的人物畫發展面臨三重困境:


   一是傳統筆墨語言與現代視覺經驗的嚴重割裂。景觀社會的核心是影像霸權。短視頻、社交媒體等新媒體技術塑造了碎片化、即時性的視覺經驗,與中國人物畫追求的氣韻生動和詩意之境形成鮮明對立。前者追求即時刺激,后者需要靜觀與體悟。


   二是屏幕媒介主導的觀看方式擠壓了繪畫的生存空間。數字時代,屏幕成為主導人類感知的核心媒介。從“窗戶”“畫框”到“屏幕”,視覺框架的演變重塑了藝術接受方式。屏幕,無論是作為藝術的媒介,還是媒介的藝術,都對靜態的、需凝神觀賞的繪畫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三是文化認同的危機。中國畫以民族身份命名,卻尚未建立起獨立的現代理論體系。傳統品評標準如“六法”已難統攝當代中國畫的創作實踐,而西方現代性話語仍主導藝術評價體系。這種理論缺失導致創作者陷入文化身份認同的迷茫,削弱了藝術表達的深度與自信。


   關于如何突圍,我有三點思考。首先,要積極回應時代課題。回顧20世紀的人物畫,每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主題,或表達世俗情懷、或為國難寫真、或為人民寫照、或表達自我個性……進入新時代,抒寫家國情懷、振奮民族精神成為當代中國人物畫家的重要歷史使命。回應這一時代課題,可以以水墨為媒介去反思技術異化,批判消費主義,聚焦當代人的生存境遇,通過這樣的方式,一定能夠突破傳統的藩籬和現實的“屏幕”,走進人心、走向未來。其次,要重構“筆墨當隨時代”的現代性。語言變革有兩種路徑:一是強化水墨的語言特質,對人物的深入刻畫、對人性的深刻反思、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都有助于強化筆墨的表現力,豐富人物畫的精神內涵;二是跨媒介的語言革新,利用數字媒介拓展水墨邊界,但需警惕技術的異化與審美的游戲化。最后,要重建本土理論體系。我們要突破理論的瓶頸,建立一個基于本土的批評體系和理論體系,確立中國人物畫當代的價值坐標。


   中國人物畫在今天的困境,本質是傳統文化在當代化轉型中的陣痛,其突圍也需要把握守正與創新的辯證關系。景觀社會并非牢不可破的囚籠,它既帶來異化的危機,也提供反思的契機。只有根植本土文化、擁抱多元語言、堅守人文精神,中國人物畫才能在影像洪流中重構自身的藝術史詩。


(作者系中國美術館研究部主任)


人物畫的時代精神與語言革新學術研討會暨邀請展主旨演講紀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物畫回望及其當代價值思考


于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人物畫創作,塑造了不同時代的經典藝術形象和敘事情境。其間既有隨社會價值判斷而發生的觀念變革,亦有畫理畫法層面的技法演進,具體呈現為其對歷史語境與社會現實不斷塑造、契合的進程中,在中國畫本體語言層面完成筆墨程式的調適與人物造型形神觀的衍變。回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需要新的文藝作品,更需要適應時代社會的新的藝術表現樣式。革命歷史題材繪畫創作機制的建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幾次大規模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的推動,直接促動了中國人物畫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畫壇討論的主題回歸到20世紀一二十年代新文化運動期間的新舊之爭,圍繞著“國畫”的名稱與分科、“新國畫”的改造、中國畫的民族形式,以及筆墨與創新等問題,展開了新一輪的討論。對于傳統中國畫的改造,是一系列討論與創作的展開,使這一藝術改造的進程與社會改造的脈搏緊密共振。這種改造的效果和成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以蔣兆和、李斛、宗其香等畫家為代表的寫實水墨人物畫創作中得到展現,他們在素描與筆墨或彩墨的融合方面積極探索,在題材上進一步貼近現實社會。

   我們把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人物畫發展分為南北兩條文脈,一是以中央美術學院盧沉、姚有多、周思聰等人為代表的北方體系,一是以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方增先、李震堅、周昌谷等人為主導的南方體系。這兩大體系都是沿著現實主義風格文脈發展演進的,相對而言,北方畫家仍重在以嚴謹寫實的素描造型作為基礎,以素描改造、化合筆墨,注重人物造型的準確性,在筆墨上多借鑒山水畫的皴擦、積染,來增強畫面力度,以更好地為表現社會現實服務。而浙派人物畫家則在更大程度上持守傳統文人畫筆墨,以與西方繪畫拉開距離,注重書法韻味與圖式張力,參用寫意花鳥畫的筆法入畫,注重筆墨的尚意趣味。


   關注社會人生的主題,既是中國人物畫從舊時代向新時代的過渡,也是筆墨語言由文人雅趣向現實生活的轉變。在20世紀50年代初,浙派人物畫的風格樣式同樣是以素描造型改造并替代傳統筆墨觀念,人物造型追求寫實,畫面形式相對單一,基本上停留于西洋素描式的中國畫樣式。以這種光影明暗規律創作的人物肖像畫,常常被浙江美術學院老一輩中國畫畫家詬病,潘天壽就鄭重而含蓄地要求年輕的人物畫家先“把臉洗干凈”。到了20世紀60年代,浙派人物畫逐漸重視對傳統中國畫筆墨的理解與研究,從人物形神、筆墨結構到色彩表現都力求從傳統中尋找本源,減弱素描的痕跡,凸顯以簡括的筆墨語言表現人物的造型。尤其是對于素描與中國畫造型的關系的深度思考與實踐,觸及了現代中國人物畫的核心問題。


   與此同時,將素描、速寫融入筆墨造型,在中國畫的教學中加入素描、速寫的訓練,以西畫的造型手段來增強中國人物畫的寫實表現能力,也成為很多美術學院、畫院人物畫家的共同選擇,并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人物畫創作的現代轉型策略與主流藝術風格。造型與筆墨、形與神、題材與風格,這些藝術語言因素的建構與積淀,都深刻影響了現當代人物畫的發展進程。

(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科研處處長)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書畫家網
鄧子芳
鄧子芳

明代海南才子丘浚《題五指山》詩曰:“五峰如指翠相連,撐起炎荒半壁天。夜盥

 6件作品 203熱度

張改琴
張改琴

石濤《畫語錄》中說:“太古無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于一個人

 7件作品 913熱度

馮大中
馮大中

近代畫虎大家首推張善孖,他以觀察真虎切入,改變了古人憑概念畫虎的套路模板

 8件作品 1948熱度

于志學
于志學

菜根譚有云:“鳥語蟲聲,總是傳心之訣;花英草色,無非見道之文。”于志學先

 4件作品 2235熱度

張江舟
張江舟

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說:“中國的畫……是一個線條的組織。”,線條不僅透露出形

 5件作品 5210熱度

杜滋齡
杜滋齡

杜滋齡先生是當代畫界風格鮮明而成績卓著的藝術家,其筆下人物汲取技法豐富,

 5件作品 3844熱度

師恩釗
師恩釗

師恩釗先生的山水畫,著力表現北方山水的奇峻風光,構圖恢弘大氣,筆墨雄渾蒼

 6件作品 7757熱度

張捷
張捷

傳統和生活,是繪畫創作的兩大重要源泉。前者,不僅以古人浩如煙海的經驗總結

 7件作品 5036熱度

最新文章

筆墨翻新樣 冰雪寄暖意——當代著名畫家于志學先生畫作(《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賞讀

筆墨翻新樣 冰雪寄暖意——當代著名畫家于志學先生畫作(《西部

美學家宗白華先生的《美從何處尋》一文中,引用詩人艾里略的話說:“一個造

2025-07-02

市井生活 趣味盎然——讀榆林美協名譽主席惠升碧先生的一幅畫(《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

市井生活 趣味盎然——讀榆林美協名譽主席惠升碧先生的一幅畫(

人物畫中,有背景不著一筆,令人浮想聯翩者;也有配以山水,令畫中人旨在林泉

2025-07-01

隨彩賦韻  山水鑄魂——當代山水畫家向中林先生作品(《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賞析

隨彩賦韻 山水鑄魂——當代山水畫家向中林先生作品(《西部成

向中林先生深曉中國傳統山水畫“隨類賦彩”的精髓,又有現代審美視角的色彩

2025-06-30

寫真傳神 奇崛高致——西安美院耿建教授作品(《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賞讀

寫真傳神 奇崛高致——西安美院耿建教授作品(《西部成功書畫家

鄭板橋是“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是近三百年來的中國“思想奇,文奇,書畫尤

2025-06-30

工寫相兼 雀鳴春醒——《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浙江畫家方立行先生作品賞析

工寫相兼 雀鳴春醒——《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浙江畫家方立行先

方立航先生的這幅《山雀一噪醒江南》以實取象、工寫相兼、筆墨周到,又布構寄

2025-06-30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學習就是要付費的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學習就是要付費的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學習就是要付費的

2025-06-30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練內功 樹品牌 謀發展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練內功 樹品牌 謀發展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練內功 樹品牌 謀發展

2025-06-30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關于短視頻制作評獎標準的說明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關于短視頻制作評獎標準的說明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關于短視頻制作評獎標準的說明

2025-06-30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練好思想力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練好思想力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練好思想力

2025-06-30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保證成功家人安全、安心、安定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保證成功家人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保證成功家人安全、安心、

2025-06-30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2020,屬于奮發有為的成功人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2020,屬于奮發有為的成功人

成功學校進一步發展壯大,營收穩定增長,繼續保持健康發展的勢頭。成功學校權

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