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3
扎尕那的奇峻險峰
美從何處尋? 《世說新語》中有一段對王子猷雪夜乘船訪友戴安道的描述,說王子猷“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寥寥數語,卻可見晉人寄興趣于生活本質而不拘泥于目的的“無所為而為”唯美生活追尋。
采風團部分藝術家在拉卜楞寺采風留影
采風重在體驗,寫生貴在感受。這種寄于過程本身,而不在于外像目的的美之價值追尋,也還貫穿于前日圓滿結束,由甘肅成功書畫藝術研究院、成功文化集團、成功美術館等單位主承辦的,“中國國家畫院張江舟師生甘南采風”整個活動當中。正如采風寫生導師張江舟先生所言,“到生活中去感受美好,感受純真,培植情感,蒙養情懷,當是寫生的核心要義。”故而,仲春時節扎尕那大雪漫天奇遇的深度體驗尤為重要,對日異月新的藏區人民生活變化的深切感受更為可貴……于這種迥然于都市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生活的原生態純凈自然,樸素鄉野生活日常的深入感物所得及其帶來的審美感悟,才是此次采風寫生活動的真義所在。
采風團師生在拉卜楞寺采寫素材
“張江舟師生甘南采風團”一路走來,足跡遍布甘南寥廓草原、奇秀山川、名山古寺。無論是尋古探幽的金頂紅墻拉卜楞、郎木寺等藏域名剎,對景寫生的合作海格爾藏家庭院、迭部益哇鎮寫生基地,還是牧草萌發的桑科草原、春雪覆蓋的碌曲尕海、風雪奇緣的扎尕那仙境,以及錯布于白龍江兩岸的若爾蓋濕地和甘南藏鄉牧場。這些目之所見、心之所察的甘南自然之景、人文諸相百態,不僅在視覺上為采風團的藝術家們,帶來了遠離喧囂煩擾、腳步匆忙俗世凡塵的藍天草地、奇山秀水。這仿若世外仙境般的山水景觀強烈沖擊和美的享受,也更給予了采風團眾藝術家,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共情,心靈洗滌凈化的精神共鳴,及重在體驗生活本質、貴在蒙養藝術心境的采風寫生實踐,而盡興得意、尋美求真之旅。
海格爾村寫生現場
為期十天的采風寫生活動結束了。在采風團藝術家們與主辦方宣傳報道、后勤保障工作人員,最后一餐飯的互致感謝中,在夜雨如幕返程大巴車上,主客親如一家、打成一片的歌聲中,忽然又想起了張江舟先生文章《草原的氈房很養心》開頭的兩段話來:
張江舟、牛路軍師生在洛克之路雪天采風留影
“1998年的春天,我獨自一人去甘南草原。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的世界,遠離了都市的喧囂,忘卻了世事的煩擾,匍匐于自然的懷抱,吮吸著草原的芳香,獨自享受著大自然的撫慰,好不愜意。”
“20多年過去了,草原之于我,還是滿滿的美好記憶,草原深處那座氈房依舊清晰如昨。”
扎尕那寫生基地現場寫生教學
想來這一次近二十人的甘南之行,較之當年雖時移世易。草原也在日新月異、與時俱進而不斷地變化,但導師張江舟先生及采風團的藝術家們,體味生活、心師造化的問根尋源探求美的本質是一樣的。雖然“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產生的心靈體驗千差萬別,但“往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的情致化、虛靈化,這審美體驗的過程本質卻是相通的。
美,在哪里?美,在草原的春草尖上,美,在拉卜楞寺轉動的經桶間,美,在郎木寺仙人洞恍如昨日的記憶里,美,在扎尕那的白云蒼狗里;美,也在畫家們頓挫起伏的筆端,在藝術家們造景造境的畫圖上,在我們尋美的路途中。美,更在我們心里……
(文\成功美術館書畫藝術評論員 馮宜玉)
張江舟先生在甘肅民族師范學院專題講座
全神貫注的寫生現場
張江舟先生取景拍攝扎尕那雪景
采風團藝術家在郎木寺采風留影
海格爾村干部群眾歡迎采風團藝術家、敬獻哈達并合影
導師躬身示范 學生專注觀摩
中國國家畫院張江舟師生甘南采風團在桑科草原合影
草原拍攝搜集素材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