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秋拍進入尾聲,相比春拍一致叫好,在經濟大環境的壓力下,秋拍的各項數據和市場反響呈現出錯綜復雜的局面,此時更需要投資者綜合各方觀點,進行理性的判斷。然而眾說紛紜,如何把握秋拍的主要線索呢?我們不妨從國際知名藝術網站ARTINFO.com的評論著手來一探究竟。
根據ARTINFO的觀點,預先揭幕的香港蘇富比秋拍已經顯露出2011年秋拍的基調,即回避風險、追求品質,表現在中國現代大師的精品及傳承有序的古代藝術品最受熱捧,而相對品質不高的拍品則遭遇冷落。在這一基礎上,ARTINFO總結了在本季秋拍上得以驗證的六大市場趨勢,其中最突出的無疑是中國現代大師依然占據市場最熱板塊,無論在香港還是北京,中國現代大師再次顯示了巨大的市場號召力,除了春拍創下天價的張大千、齊白石,秋拍中又有徐悲鴻、傅抱石、吳冠中等紛紛刷新個人成交紀錄;與此同時,中國當代藝術的“藍籌股”也經受住了考驗,而中國當代藝術的優秀拍品主要流向香港拍賣行,使香港在中國當代藝術拍賣中的優勢更加明顯。此外,還有三個趨勢關系到拍賣行:一是內地拍賣行的業績勝過香港,盡管香港蘇富比秋拍總成交額超過32億港元,創下有史以來的次佳業績(僅次于春拍),仍無法超越內地拍賣行的實力;二是針對不付賬的現象,征收“競買保證金”開始成為拍賣行通行的一種安全措施;最后,ARTINFO發現大型拍賣行正在把那些不規范的小拍賣行視為對行業聲譽的威脅,試圖與小拍賣行拉開差距,以建立品牌形象。
上述觀點與2011年秋拍的總體形勢是相符合的。以保利的“中國近現代十二大名家書畫夜場”為例,該夜場成交率高達86%,場面火爆,其中徐悲鴻的《九州無事樂耕耘》拍出2.668億元,比這幅作品2004年上拍時的成交價1705萬,上漲約15倍,再次證明了中國藝術精品具有極高的投資價值。中國近現代大師的市場之所以能夠持續堅挺,除了存世量充足、流通廣、需求龐大、文化價值受到廣泛認可等因素之外,還需要考慮經濟波動時,投資者傾向于避險,因此更加看重中國藝術精品作為安全資產的保值功能。反過來講,中國近現代大師仍然被資金追逐,創下高價,“億元俱樂部”的名單繼續擴大,說明資金并未離場,只是在政策緊縮流動性的大環境下對藝術品投資更為理性。
進一步,結合其他市場觀點以及筆者的觀察,筆者認為,ARTINFO總結的六大市場趨勢,也可以概括為秋拍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三個關鍵詞:穩固、品質、樂觀。秋拍雖然在一片猜測中展開,但結果表明市場基礎還是穩固的,尤其體現在上文所述中國現代大師和中國當代藝術“藍籌股”的價值比較穩定,并未受到經濟形勢影響而出現大起大落或者齊漲齊跌的情況,精品依然受到追捧,性價比合理的拍品均成交不錯。中國拍賣行的實力也較穩固,根據已公布的數據,多數拍賣行的秋拍成交額比春拍略有下降,但可以說是春拍大幅上漲后的合理調整,而且全年成交總額比去年呈現積極的增長趨勢。筆者認為,這反映出藝術品市場自身的規律,當財富積累達到一定程度,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會相應保持在一定水平,經濟形勢會造成短期內的價格波動,但藝術品與財富的對價關系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其次,“品質”也是常被提及的關鍵詞。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大型拍賣行開始維護品牌聲譽,以及競買保證金的措施,是市場走向成熟的表現,有助于擠出市場泡沫風險,提升市場品質。投資者和藏家對品質的要求也使得市場趨向理性,動輒千萬元的價格不可能是草率的行為,而是慎重的投資。顯然,投資者和藏家對名家精品更加“挑剔”,盲目跟風的現象有所改變,從傳承有序、歷史意義等各方面判斷藝術品的價值,重視對尚未充分實現的價值挖掘,因此,品質不高或性價比不突出的拍品會才會遭遇冷落,當前的經濟形勢則為市場向品質方向調整提供了契機,有利于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由此推論,筆者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前景保持樂觀。這是因為,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基本面和財富增長能夠支撐未來藝術品市場的上漲空間,而文化需求剛剛啟動,市場容量遠未飽和,無論個人還是機構投資者都處在“吸貨”階段。加上國家對文化產業的投入,有專家預測,每年將有50億元的潛在購買力進入中國藝術品市場。因此幾乎沒有人否定市場長期上漲的趨勢。另一方面,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從2000年春季6.64億成交額達到2011年春季426億,期間經過多次價格波動,長期投資收益往往比短線操作成為更大的贏家。短期來看,目前市場受到宏觀經濟中流動性緊縮的滯后影響,然而與股市等其他投資渠道相比,藝術品市場仍然具有良好的投資屬性,藝術品被視為資金的避風港。此外,經濟形勢也是對各拍賣行應對能力的考驗,短期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精品拉動的,拍賣行會通過調整底價、提升質量來刺激市場,使拍品更有吸引力,對于投資者和藏家而言,可能出現抄底的機會,只要把握合理的投資原則,仍然是入市好時機。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