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01
蘇富比、嘉德、保利、翰海、匡時、西泠等秋拍的結束,標志著2011年秋拍已逐漸落幕。而拍賣市場監測的結果顯示:受經濟環境的影響,藝術品市場總體略有下滑,相對2011年春拍而言更為理智。其中,嘉德的秋拍成交額僅為38.58億元人民幣,相對其2011年春拍的成績減少10多億元。縱觀2011年秋拍,自香港蘇富比秋拍開始,不少拍賣行的成交額與成交率雙雙回落。人們更多地看到,“觀望的多了,出手的少了。” “很多拍品估價開始調低。”
其實2011年秋拍的基本狀況雖然復雜,但不是無規律可循,總的來講,它是由以下幾對相互作用的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最為主要的有:
一是藝術品市場慣性與市場動力的交互作用。我們常講,2011年秋拍市場的規模還會保持一個相對高位的體量,雖然拍場的增速在放慢,但在市場慣性的拉升下,市場的成交規模不會少于2011年春拍。同時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動力始終未發生逆轉,這個時候,需要我們更為深入與系統地認識與分析市場增速放緩與市場動力交互作用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影響。
二是藝術品拍賣市場掐尖與惜售的博弈。2011年秋拍市場上,掐尖依然是藝術品資本的主導行為,但惜售則表現出了一種新的趨向。除了好的藝術品不輕易露面以外,對面世的藝術品市場的價格期望值提升過快,這是另一種惜售表現。特別是,對那些并未達到頂級藝術品的價位的過高預期,可以說是造成2011年高價藝術品成交率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藝術品拍賣市場投機與價值投資的相互博弈。投機資本始終面臨一個退出風險管理的問題,快進快出是其運作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價值投資需要的是一個價值評判標準的建立,需要的是一個市場培育的過程。隨著這兩種運作手段形成了高位“快退出”與價格標準建立的“過程感”的較量,使得藝術品拍賣市場表現有了更多復雜的背景與機制。
當然,再多的現象,都將依賴于市場資金的流量及流向,事實上,矛盾的產生無不是藝術品市場資金的流入及流出出現了新的態勢:那就是規模化資金的流入需要一個“消化—流出—再流入”的一個運動過程。正可謂是,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投機資本要成為藝術品資本,的確需要有一個洗禮的過程。當然,這一個過程的長短與所經歷的波動幅度的大小,更多地是取決于大環境與市場風險的可管理程度。從目前來看,這兩個方面可能都會面臨一些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的存在使得市場信心受到影響,這也是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面臨多元化發展的市場的重要底層動力。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