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慶祥
郭慶祥(微博),在中國收藏界被譽為一匹黑馬。他的收藏實力與知名度,20年來隨中國藝術品市場一路飆升。不過,真正讓郭慶祥成名的,是去年他與范曾打了一場“流水線作畫”的官司,引發了一場全國范圍的藝術價值和文藝批評的大討論。這位大連收藏機構玥寶齋的掌門人,也被冠以“大嘴”收藏家的雅號。日前,郭慶祥被中國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等單位評選為2011年中國收藏界十大人物之一。記者近日趕赴大連,與這位時常針砭時弊揭批藝術圈亂象的藏界名人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38萬元買回一幅假畫
干練的板寸、細長的小眼、挺拔的身材,再配上一襲黑色長風衣,一副硬漢形象的郭慶祥就這樣出現在記者面前。與記者想象中溫文儒雅的書畫收藏家風格截然不同,反倒與當紅明星孫紅雷有幾分神似。
今年49歲的郭慶祥,是地地道道的大連人,一口原汁原味的大連口音。郭慶祥一邊品著紅茶,一邊跟記者聊了起來。1992年,郭慶祥踏入藝術品收藏市場,那時郭慶祥還是一個經銷家具的商人,對藝術品懂得不多。第一次到拍賣場,他花38萬元拍回一幅假的徐悲鴻奔馬畫。
吃一塹長一智。郭慶祥此后如饑似渴地學習書畫知識,很快就找到一條捷徑:跟藝術家學習。
1993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著名導演、書畫家梅阡來到大連。梅先生建議他,投資拍攝一部80歲左右老畫家的大型紀錄片,既為國家建起一套記錄中國藝術發展的音像資料庫,又有了直接向他們請教學習的好機會。郭慶祥投資上百萬元,為健在的一流書畫大家們拍攝了紀錄片 《八十瑰寶》,在黃胄、吳作人、董壽平、何海霞、梁樹年、白雪石、宋文治、張仃等人身邊勤學苦問,后來又跟吳冠中、朱德群、張功慤、石齊(微博)等畫家交朋友,書畫大家們的言傳身教,讓他迅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書畫鑒賞家和收藏家。在其藏品中,吳冠中的作品就有50多件,包括《高粱》、《蘇醒》等精品。
不要被頭銜所迷惑
作為收藏家,郭慶祥會給收藏愛好者哪些建議呢?郭慶祥說,搞收藏一定要注意兩條,第一不要盲目上手,要多學習多鉆研,弄懂了如何鑒賞再出手;第二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要懷著一夜暴富的貪心來搞收藏。郭慶祥說,現在許多人搞收藏是有投資目的的,這無可厚非。但最好是收藏和投資結合起來,既收藏了一個喜歡的藏品,同時它又不斷地升值。郭慶祥認為,將收藏看作是一種感情寄托,而不僅僅是投資行為,這樣的收藏才能讓人快樂。另外,收藏者只有加強自身的藝術修養,有了識別能力,才能規避藝術品的投資風險。
“大眾涉足藝術品收藏,要注意不要被某些帶著光環的‘藝術家’、‘協會主席’等頭銜所迷惑,更不要被留著胡子、穿長袍馬褂這些故作高深的包裝工具誤導。 ”郭慶祥說,其實真正的藝術家都是很單純、很淳樸的,藝術家沒有那么多官銜,甚至一個光環都沒有。收藏者買的應該是藝術品,而不應該是官位。一幅作品應該以本身的藝術水平來決定價格的高低,而不應是以作者的官位或社會名氣來決定價格,尤其是一些在媒體上經常露臉的畫家,他們把大多數的時間和功夫都花在做“明星”,搞“表演”上,根本沒時間去搞藝術創作,這樣的畫家是沒有藝術生命力的。郭慶祥認為,現在社會上官位越大、畫價越高的現象,說明收藏市場本身的不成熟,存在太多有錢而不懂畫的收藏者,只能按名氣按官位追捧沒有藝術價值的所謂 “藝術家”,這種怪現象只有在當下審美缺失的時期才會出現。
文交所是一種文化惡搞
究竟什么樣的藏品值得收藏呢?郭慶祥認為,在收藏界,現在有兩種情況,一是收藏具有藝術價值、藝術生命的藏品,做長線投資;另一種是短線炒作,賺完錢就走,雖然資金也進入了藝術品市場,但與藝術價值沒有關系。郭慶祥說:“我反對把藝術品當做商品、股票去操作,這違背了藝術收藏的理念和藝術創作的規律。比如某些地方的文交所,把某個畫家的作品捆綁上市,藝術品證券化后完全變成了一種投機概念炒作,脫離了書畫本身的藝術價值,會讓藝術品市場出現泡沫和虛假繁榮,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惡搞現象。2012年,如果沒有這部分惡搞的資金,將是收藏家和投資者買進藝術品的好時機。 ”
“現在的藝術市場出現一種怪現象,就是評論家道德缺失、藝術家情感缺失、大眾審美缺失。 ”郭慶祥指出,有些所謂的知名鑒定家,已經被金錢綁架了,失去了道德底線,給錢就可以把假的說成真的,再給點錢,可以把年代提前,心態非常浮躁。2011年的假金縷玉衣騙貸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原故宮(微博)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等5名頂級鑒定專家,為騙子自制的“金縷玉衣”開出24億元的天價評估,導致銀行被騙貸數億元。
“時下藝術家整體有一種浮躁心態,淡漠了藝術真諦,過于追求名利攀比,這值得整個美術界反思。如今的流水線產品并不是某一個人的事,而是許多人都在這么干。 ”郭慶祥尖銳地說,一些畫家畫人物時就換換姿勢,畫山水時就換換山頭,自己克隆自己,一些號稱“虎王”、“貓王”、“牡丹王”、“梅花王”的畫家及其作品,本身并不是藝術創作,這些小伎倆代替不了藝術創造。千篇一律、大同小異的面孔沒有藝術價值可言,在市場上是站不住腳的,作品價格也會大幅下跌。這種流水線產品充其量是商業產品,根本談不上是藝術品。
創新型畫家價值最高
郭慶祥特別推崇收藏有生命力的作品,因為“這樣的作品是藝術家用真情實感創作出來的,能體現時代精神,能感動這個時代的人民”,這樣的作品才是有生命的藝術,才能具有長久的生命力。郭慶祥說,藝術創作就是發現和創造,古代書畫大家的傳統手法,在當時那個年代肯定是創新,而當代藝術家要想成為未來的傳統,一定要畫出當代的思想精神;創新者不等于是成功者,但是成功者一定是創新者。
“當年拍攝《八十瑰寶》時,我們只有兩位畫家的門沒敲開,一個是吳冠中,一個是石齊,他們都以‘要創作,不想把時間耽誤在宣傳上’回絕了。 2000年,我們篩選全國優秀畫家進行研究,發現在這些畫家里,程式化、模式化的‘符號性畫家’特別多,符號不是風格,符號是畫家用雕蟲小技的手法刻意制作的商標,而風格是藝術家的自然變化,是在對大自然的理解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風格。如石齊是用真情作畫的,他屬于創新型畫家,有思想、有情感、有魄力,風格不斷創新。我們發現了石齊,從2002年開始大量收藏他的作品。所以說,好藏家不僅要有‘口袋’,更要有‘腦袋’。其實藝術界需要的正是這樣給現在和未來留下發現和創造的畫家。真正的創新型畫家產量很低,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的10年間,石齊只畫了80幅作品。 ”
現在很難再有撿漏機會
郭慶祥認為,無論是具象還是抽象的繪畫表現形式,還是筆墨紙硯,在藝術家面前都是工具,再好的工具,如果沒有思想情感,也只能停留在工匠的水平,工藝品和藝術品的本質區別就在于此。 “吳冠中曾經跟我講過水墨畫 《故鄉》的創作由來。當年他回老家看望母親,雙目失明的老母親不愿麻煩兒女,自己在家門前的小河邊淘米。看到這一幕的吳冠中情不自禁地流下熱淚,沒進家門就掏出紙和筆素描下當時的場景,回到北京之后完成了這幅作品。 ”
2004年在榮寶齋(微博)秋季拍賣會上,吳冠中的水墨畫《故鄉》以50萬元的價格起拍,立即有十幾位買家響應,價格轉瞬間超過200萬元,拍賣師幾次想落槌,但立刻有買家將價格再次抬高,最終這幅畫以660萬元的價格成交。
郭慶祥告訴記者,當前的藝術品市場跟10年前相比,10倍以上的漲幅是有了,但是對于創新型的畫家,如吳冠中、李可染、石魯、吳大羽、趙無極、潘天壽等,漲幅不止10倍、20倍,可即使這樣,藏家還是不愿意拿出來拍賣,這說明真正的藝術作品不僅僅給收藏者帶來了巨大的升值,更帶來了精神享受和幸福感。
郭慶祥說,未來的藝術品市場,有情感創新、發現創造,同時又有時代精神的作品一定會上漲;而流水線作業生產的作品、千篇一律臨摹古人的作品,價格一定會下跌。
“搞收藏不可能全民收藏,藝術品收藏一定是有錢人的游戲。現階段已經很難再有撿漏的機會”,郭慶祥如此斷言。但是他認為一般老百姓可以搞愛好型收藏,俗話說“百貨賣百家”,說明很多東西會有不同的層次,老百姓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力所能及的收藏品。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