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09
□ 廖廖︱文
每當有藝術品拍出耀眼的“天價”的時候,藝術圈外總有無數的嘲笑與質疑的聲音。當然,對于已經豐收的賣家、藏家和拍賣行來說,這些雜音無非是“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1月8日,紐約佳士得拍賣行再破紀錄,拍出了全世界最貴的一張照片:安德烈亞斯o古爾斯基拍攝于1999年的《萊茵河Ⅱ》,成交價433.85萬美元。
作為一張照片,拍出430萬美元的“天價”,經新聞報道之后,國內照例響起一片嘲笑聲和質疑聲。我開始以為看著搪瓷盅上的徐悲鴻奔馬長大的國人,對當代藝術的審美可能有偏差。于是就上洋人的網站瀏覽了一下,結果發現歐美人的觀感跟國人的反應差不多。
在歐美的網站里,大多數人都評價這昂貴的照片是“皇帝的新衣”。有驕傲者認為:“我家后窗風景比這更漂亮!”有正義人士說:“有這錢,不如支援非洲吧。救救希臘吧。”有幽默者在調侃:“這錢是奧林巴斯董事會支付的么?”還有憤慨者說:“從這可以看出那些富人有多蠢。”“這是世界上最富有者的荒誕生活的完美例證。”
也有慷慨者喊價:“我愿意出3.4美元買下它。”有攝影同行在哀嚎:“我拍的更漂亮,更便宜,來看看我吧。”有義正辭嚴的評判:“任何一個真正的攝影師都會扔掉這張照片。”當然,也有微弱的聲音在說:“當你站在3米寬的真實原作面前,跟你看電腦里的小畫面效果是不一樣的。”
那到底這張照片為什么那么貴?為什么一張照片能引起全世界這么多人的爭議?主要原因是出自媒體的誤導,當然不止是中國媒體,全球的媒體都在用這個標題“全世界最昂貴的照片:430萬美元”。如果換成430萬美元的一件藝術品,那么大家就沒什么值得驚訝的。因為比這個價格更高的藝術品多的是,人們也不會覺得430萬美元的價格太“荒謬”。
既然我們沒有把艾敏的《我的床》稱為世界上最貴的床;沒有把赫斯特的《生者心目中無謂之死亡恐懼》稱為世界上最貴的魚;也沒有把達利的《記憶的永恒》稱為世界上最貴的銅鐘。那么,為什么要把古爾斯基這件花了幾個月的制作時間,包括后期電腦不斷修改,207厘米寬×385.5厘米長×6.2厘米厚的作品,叫做“一張照片”呢?在小弟我看來,正確的說法是:一件成交價430萬美元的當代藝術品。
當我們把它看作一件當代藝術品之后,就可以按照西方的當代藝術品定價標準,簡單地分析一下,為什么它的價格是430萬美元,而不是4.3美元。
第一:藝術品的價格取決于藝術家在美術史中的地位,以及這件作品的水平。古爾斯基師從當代著名的觀念藝術和極少主義藝術攝影大師貝恩德和希拉o貝歇爾,經過十多年的探索與創新,他逐漸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并成為當今攝影界中最耀眼的明星。這幅《萊茵河Ⅱ》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第二:藝術品的價格取決于被誰收藏過。古爾斯基的《萊茵河Ⅱ》一共復制了六個版。四個版已被世界著名的美術館收藏,其中包括:紐約現代美術館和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在西方,如果藏家對藝術品的定價有疑問,畫商不會直接回答藏家的質疑,他會闡述一番藝術家在美術史上的地位,并列舉出同樣收藏這個藝術家作品的大牌藏家的名字。被世界上最頂級的美術館收藏之后,必然會把藝術家的同系列作品的價格推上最高位。
第三:畫廊的等級決定藝術品的價格。同一水平的作品,超級畫廊的定價是一般畫廊的3-4倍。全世界營業額最大、分店最多的畫廊“高古軒”和最權威的當代藝術場館“紐約現代美術館”都曾舉辦過古爾斯基的回顧展。
第四:絕對不能降價。藝術品的價格只能往上漲,不能降價,這是藝術圈的潛規則。別說像古爾斯基這樣的頂尖藝術家,就算是普通的藝術家,簽約的畫廊都會隨時保護他的市場價。如果沒有遇到財政危機,下一場拍賣的價格一定要比上一場高。2007年,古爾斯基的另一幅佳作《99美分》在倫敦蘇富比(微博)拍出334萬美元。這幾乎已經注定2011年的這一場拍賣要高于334萬美元的價位。
第五:藝術品價格要靠背后的推手。有些藝術家水平很高,但是價格始終走不上高位,就是因為市面上的作品太少,沒有人愿意操盤。藝術品有時候并不是物以稀為貴。也許在美學價值上來說,古爾斯基不一定是有史以來最高段位的攝影大師。但是有些攝影大師已經逝世,他們只有不多的遺作在市場上流通,并不具備操盤的價值,所以沒有人把他們的價格往上推。
第六:藝術品的價格創新高要靠運氣。西方的拍賣師說:“什么是天堂?天堂就是遇到兩個前蘇聯的商業寡頭互相競價。”這次拍下《萊茵河Ⅱ》的買家并沒有公開身份。在07年花了334萬美元拍下古爾斯基的《99美分》的買家,當時也沒有公開身份,直到幾年后才知道買主是烏克蘭資產排名第二的商業寡頭。古爾斯基在拍賣行的運氣一向不錯。
當我們了解了這張“照片”背后的秘密,就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這件古爾斯基的作品完全對得起430萬美元這個價位。
那么,面對430萬美元這個數字,我們普通人到底要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呢?徐志摩講得好:“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普通愛好者與頂級收藏家走的路有著不同的方向,我們“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因為我們大多數人永遠都沒有機會參與這個頂級的游戲。
順便說一下,以上提到徐志摩的那首小詩,1926年發表于《晨報副刊》,90年前感動了林徽因,90年來感動無數國人,那么這件感人的作品賣了多少錢呢?當時《晨報》的稿費是每千字2-3銀元,相當于今天的200-300元人民幣。
其實,無論國人還是洋人,在關注藝術品之前,都應該先明白一個道理:藝術品的價格與價值并不完全對等,藝術品的價格與觀賞者的內心感受也沒有必然的關聯。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