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念奴by Niannu Lee
今年的華辰秋拍影像專場中,一代歌后周璇的一套老照片《周旋:影像中的人生》最終以218.5萬元成交,創下國內影像拍賣的最高紀錄。然而在這個高價的背后,卻是攝影在如今藝術圈中的尷尬現狀,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收藏界,對攝影藝術研究、收藏的重視都還遠遠不夠。
2003年創辦的泰康空間作為泰康人壽的藝術品收藏部門,自成立之初就定位為非贏利空間。工作的重點之一是為泰康人壽建立起具有美術史意義的收藏。在這個定位下,泰康的收藏相對于那些包含個人審美喜好,或者依個人生活經驗背景下的收藏方向有所不同。泰康空間將攝影藝術作為泰康收藏和研究項目中一個重要的部分進行關注,其核心不在于時代的劃分,而是對藝術價值的判斷。
泰康公益收藏的特點:
1.
泰康的收藏并不是為了投資,而是以學術為基礎來厘清收藏理念,建立起具有美術史意義的收藏
2.
關注當代藝術實驗性探索,注重藝術價值。
3.
關注反映社會發展變化的“文獻類”攝影作品,包括有歷史性特點的老照片、老相冊、新聞攝影、報道攝影和紀實類等。
4.
關注以攝影作為媒介去進行創作的“藝術類”攝影作品。
5.
收藏體系包括三個階段:1942年~1976年,1976年至今,以及青年專項部分。
泰康空間的影像收藏
在攝影藝術的收藏和研究項目中,泰康空間近幾年一直將老一輩藝術家吳印咸作為個案去著力分析。從2009年11月到2011年12月,泰康空間共舉辦了4次吳印咸先生的攝影回顧展,在近三年的時間中,盡量完整地梳理、研究、篩選吳老的作品,并通過每次的展覽表現出來。
吳印咸在攝影界中一直被尊為中國攝影奠基人,其作品在很多人的了解中多為紅色革命作品,如《白求恩大夫》、《艱苦創業》等。但泰康空間此次對吳老的4次回顧展,就展現了很多公眾概念之外的吳老作品。譬如在上世紀20年代拍攝蘇州街景《曉市》的作品;30年代拍攝早期電影明星《白楊》、《周旋》、《袁牧之》的肖像作品;更有一張以展現人體力量美感的裸體攝影《力》。這些生活化、市井化的作品使我們看到了吳印咸在革命攝影之外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也是原作近年首次向公眾公開展示。
這些具有學術價值,而又不同于普遍美學概念的作品可以說是十分珍貴。另外從吳印咸作品本身看,除了上述所言的價值以外,在貫穿吳老近70年的攝影生涯中,還有很多未被了解的作品,需要繼續研究、梳理和挖掘。
攝影收藏環境應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除了藝術家、市場機構和收藏家之外,還應包括相關的批評和史論研究學者的參與。自攝影誕生的這近兩個世紀,因為其自身的技術屬性形成了它自身獨特的審美和語言特點。與西方攝影有著完整發展脈絡不同,中國攝影走過了坎坷、曲折的道路,受到不同歷史階段社會狀況的影響,形成了與西方迥異的歷史和現狀,發現和挖掘中國作為藝術實踐的攝影價值就更具意義。
那么,從市場投資角度,影像收藏又該從哪些方面進行考量呢?首先,要考慮版權問題,影像作品的限量是地域授權限量,還是全球限量,二者的價值肯定是不同的;其次是保存問題,因為洗印的規范不同于普通的家庭攝影照片,所以需要經過專業的流程,而且必須有祛酸的過程,這樣的照片才能夠長時間保存;最后,也是最核心的價值問題,即確定作品的文獻價值、歷史價值、社會價值以及藝術價值。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