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拍賣,行業小,圈子大,一只小小拍槌下砸出的數字甚至能引起全球關注。全球戰略合作伙伴Artprice的數據稱,2011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總額超過1000億元,位列全球第一。是何種原因讓中國藝術拍賣行業的發展遠超藝術本身的發展,又是哪些人在過去20年主導著中國拍賣行業江湖,影響藝術、財富甚至中國精神文化產品的價值指標?記者深入中國拍賣行業的核心地帶,為你展現一個神奇的拍賣江湖。
“我今年花的飛機票錢就快200萬了!”董國強在2011年秋季拍賣季即將開始前說。
董國強是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也是藝術品經營行業的老大哥,他在2005年與劉益謙合伙成立了這家專營藝術品拍賣的公司。6年間,北京匡時單場拍賣成交額已經從2億多元增長至20多億元,2011年全年成交額突破38億元。
國際拍賣業兩大寡頭蘇富比和佳士得分別成立于1741年和1766年,他們一度控制著全球90%以上的文物藝術品拍賣份額。在這兩家拍賣公司成功運營200多年后,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大陸的文物藝術品拍賣才開始萌芽。
它的出現與中國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收藏傳統極不相符,當然是有特殊歷史原因。
19世紀晚期,西方國家商業和軍事力量的擴張使得中國不得不打開它古老的大門,被迫“開放”。1874年,英國魯意斯摩拍賣公司在上海最先開設了其在遠東的子公司,隨后英商的瑞和洋行與羅森泰洋行、法商的三法洋行、日商的新泰洋行、丹麥的寶和洋行等紛紛掛牌,開展拍賣業務。
光緒末年,北京崇文門大街上也出現了由外國人經營的魯麟洋行,這是北京地區最早的拍賣公司,主要從事衣物、家具等二手物品的拍賣。新中國成立后的1958年,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最后一家拍賣行在天津關閉。1986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中國拍賣業在中斷了30年之后,于1986年在廣州恢復成立了第一家拍賣機構——廣州拍賣行。
雖然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內地已經開始有拍賣行出現,但文物藝術品拍賣有其特殊性。
當時國家明令禁止私人私下進行文物交易,只有像北京文物公司、榮寶齋、上海朵云軒等一些國營的文物公司和商店允許文物買賣。當時的文物藝術品根本就沒有市場概念,1980年代全國大概有70多家文物商店,它們的作用一是為博物館收集文物,再就是出口創匯。文物價格由政府統一制定,每家商店都遵循同樣的價格標準,價格只根據文物的成色和完整程度而略有浮動。并且文物商店每天定額收貨,最多收2000件文物,滿額就關門,因為沒有多余的錢再收更多文物。
但是“文革”被炒家收為國有的文物,平反后返還到民間的多如牛毛,很多家庭雖擺滿了明清字畫、瓷器,卻一貧如洗。成立于1993年的中國嘉德, 是內地最早一批文物藝術拍賣公司之一。據公司元老、現任副總裁寇勤回憶:“有一位在‘文革’后喜獲落實政策的藏家,守著價值上百萬家財的文物,卻窮得裝不起一部家庭電話,與其聯系都是通過住宅小區電話傳呼站的大喇叭實現。”
中國文物交易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猶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氣。
文物藝術品拍賣放在社會中,它是一個細枝末節的行業,即使是在它迅猛發展的今天,性質依然不會有根本性改變。所以它完全附著在社會的發展和政策改變上,尤其在中國,沒有政策,一切都無從談起。
或許正是因為特殊的政策,得以讓中國拍賣業自發生長。
蘇富比和佳士得完成亞洲布局時,中國尚不知拍賣為何物。蘇富比、佳士得早在1973年和1986年便入駐香港地區進行拍賣,又分別于1992年和1993年進入臺灣地區,1996和1993年進入新加坡。在新興經濟體中,唯一得以“幸免”的是中國大陸,并非兩家公司缺乏戰略眼光,實乃大陸嚴禁外資進行拍賣的政策使然。
今天,蘇富比和佳士得兩家公司早已撤出臺灣地區和新加坡,在亞洲獨守香港地區,而它們未能觸及的大陸,拍賣公司帶著原始的野性,迅速成長,甚至反超。歷史無法倒轉,如果最初政策允許蘇富比和佳士得進入大陸,不知還是否有大陸拍賣今日之景象。孫國勝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