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董軍
“Passed at eight million and five hundredthousand dollars。”
落槌后,明星級的女拍賣官安德里婭埋下頭去、半自言自語地逐字將這句話寫在她的現場記錄冊TheAuctioneer Book上。
國際大行進入香港已二十多年了,由于拍賣官的第一語言仍是英語,大量的內地標客bidders未必都清楚每一步流程的確切內容。甚至當拍賣官沒有說passed,而只是報出最高一口價位而落槌時,有些新手或許會以為成交了。
流拍或成交都會聽到落槌的聲音,也往往都聽到拍賣官報出的數字,但區別是:只有成交才會同時報出競投牌的號碼。
本文在這里無意介紹拍賣流程的技術細節,只想探討國際拍賣行堅持報出并認真記錄流拍前最高出價的原理。
國內的拍賣業績新聞稿中基本上通報的是總成交額和按件計算的成交率,極少有人提及那些未成交作品BI Lots的流拍過程及數據。這似乎在說,反正沒賣掉,“計件成交率”中已經有“質”的體現,再去糾纏那些未能產生質變的“量的積累”還有什么意義呢?
然而國際拍賣結束后,總是要通報“計價成交率”的,如果不知道公式,但又好奇且喜歡玩數字游戲,就很可能像我幾年前一樣,先嘗試用總落槌價除以總底價或總最低估價,但那樣會出現明明有流拍但由于成交部分的總價超出原估價數倍而導致總成交大于總估價的情況,于是就會出現大于100%的荒唐結果。因此,“玄機”一定在分母上。
這個分母,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拍賣官認真記錄的每一件拍品的最高出價(包括成交和流拍)的加權總數。于是,無論多么成功的一場拍賣,即便是一場全成交的“白手套”拍賣,計價成交率也不可能大于100%。
國際拍賣重視記錄并通報流拍前的最高出價,主要原自兩百多年來對其成熟的市場秩序的信任,即:姑且將場內的所有出價都認作真實可靠、有參考價值的信息。當拍品出現流標時,主導市場的拍賣中介機構選擇的不是回避和忘記,而是通過這些數據總結原定估價及底價的合理性,反思自己對市場的預判失誤。
從某種程度講,計價成交率可以體現出,即便有成交失敗,但市場持幣未夠的數量也能得到一定的體現。當然,這些數據被參考、處理和分析并指導決策的基礎是:入場持牌競標者信用的嚴格把關。換句話說,如果場內充斥了將自己委托的拍品頂至底價附近或更高的賣家,甚至連拍賣行都派人加入戰斗,這個數據的可參考性就微乎其微了。
作者系北京永樂(獲佳士得商標授權)總經理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