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30
2012年藝術品市場波瀾再起,市場化程度進一步加強帶來的各種問題再次顯現,作為藝術重鎮的陜西和文化古城西安,在機遇進一步增大的同時,自身的痼疾也在發展中暴露無遺,古代賢達“三省吾身”以求人格與精神的完善,我們也希望通過對陜西書畫市場的分析,為其健康發展提供一點正面的“養分”。價格混亂壞了“行情”
書畫作品價格混亂,已經成為陜西書畫市場的一大頑疾。
古語云:文無第一,書畫藝術品的價值和價格尤其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在古城西安的書畫市場,一些“潛規則”已經成為行內的“明文規定”。書畫家的作品除了藝術成就本身之外,其價格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他們的職位和頭銜等。比如擁有“國字號”的中國書法家協會和美術家協會會員身份,作品價格一般都高于省級書協和美協會員。
而在同一級別當中,擔任各級書協、美協主席、副主席等職務,也是作品價格“飛升”的重要途徑。除了這些“系統內”的等級評定之外,還有很多可以為書畫家“加碼”的條件,比如在比較大型的展覽或比賽中獲得獎項;作品被大型美術館、博物館收藏以及在大型拍賣會拍出高價等等。據業內盛傳,陜西多位文人書法家,其作品不僅隨著職位的上升而“水漲船高”,甚至可以因為其文學作品的熱銷而帶動書畫作品漲價。
近日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為了“規范”市場行情,陜西本地幾位比較有實力和影響的書法家召開了一次“閉門”會議并達成口頭協議,將每人每平方尺作品的價格統一為一萬元人民幣,此種做法雖屬無奈之舉,但也折射出陜西書畫市場亟待規范的現狀。書畫“作偽”攪渾市場
中國書畫“作偽”由來已久,近年來,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火爆,曾經一度銷聲匿跡的書畫“作偽”死灰復燃,陜西作為傳統書畫重鎮也不例外,據業內人士稱“作偽”的最高程度已經到了“想要誰的字畫都有”。
據了解,一張假書畫的獲利驚人,有業內人士稱:“拍賣行喊出十萬的假書畫,有的成本也就上百元錢。有些幾百元、幾千元的仿品甚至會賣出令人吃驚的天價。”真正“作偽”的高手都是以名家書畫為主要目標,特別是長安畫派幾位創始人的作品。2005年,河南警方曾經破獲一個震驚一時的造假大案,兩個河南農民伙同造假者一手炮制了上千張“長安畫派”創始人、國畫大師石魯的“遺作”,并到北京大張旗鼓地開研討會、辦展覽,再經名家題跋、簽字,上千幅贗品堂而皇之地進入書畫市場,案發前已牟利4000多萬元,可見造假者之猖狂。
在西安書院門開畫廊的孫先生告訴記者,去年有一個人拿著一幅自稱是石魯作品到店里來賣畫,孫先生打開一看就發現是假的。這人看露了餡兒,索性就敞開了談起來,他說,自己就是作假字畫的,拿著贗品到處撞,能蒙上就賺上一筆。由于缺乏相應的監管和處罰辦法,有些造假者就抱著僥幸心理到處騙人。夾縫中生存的畫廊業。
因為其創作和流通的特殊性,藝術家和作品進入市場,需要一個正規的渠道和“中介”,那就是畫廊,陜西擁有龐大的藝術家隊伍和數量驚人的書畫作品交易量,但卻沒有與之匹配的專業畫廊起到橋梁作用,這也是書畫市場混亂的原因之一。
圈內人都知道,在陜西的書畫流通市場存在一些“中間人”,這些人實際上起到了在書畫家與市場之間牽線搭橋的作用,當然他們也可以從這些交易中賺取相應的“中介費”。據一位“中間人”介紹,通常買家為了防止買到贗品,一般都會要求親自到書畫家畫室買畫,而同一個書畫家的作品,在畫室買的價格與在流通市場買的價格相差頗為懸殊,有的甚至差到一倍左右。
一方面是傳統交易方式的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書畫市場的難以規范,使得畫廊這一新生事物在古城西安雖然發展多年,但仍然沒有形成品牌和規模。
在西安高新區經營一家畫廊的孫坤告訴記者,畫廊這種全球通用的現代藝術品中介結構,因為其特殊性,比其他行業更需要規范市場。像高古軒和白立方這樣具有國際品牌聲譽的畫廊,是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之后才形成的,而且現在幾乎是行業內的“金字招牌”。但西安的畫廊因為在國內起步比較晚,加上一些從業者急功近利,反而使尚在成長中的畫廊產業遭受不該有的損害,非常不利于古城畫廊產業的健康發展。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