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5
紙繹坊:小藝
在當代藝術蓬勃發展的今天,紙質藝術一直處于被大眾忽視、誤解的位置。提起紙藝術,人們還停留在傳統剪紙、折紙的刻板印象上,雖然今天傳統的剪紙仍舊是紙藝術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之一,但是紙藝術的創作形式遠不止這些。今天《藝術市場通訊》就將帶你了解當代的紙藝術,一起解讀這一被大眾忽視的價值洼地。
丨紙藝術的傳統誤區丨
紙藝術是以紙為主材,利用各種手段而制成的藝術品。無論是在書法繪畫的紙藝方面,還是民俗生活的紙藝方面,紙藝術都為藝術提供了豐富的樣態。不過,在現代人眼中,對于紙藝術有一個傳統的誤區,那就是提起紙藝術,大家能想到的都很局限,如傳統的剪紙,折紙等等。
然而在當代藝術中,紙藝術不僅僅只有折、剪這樣單一的表現形式。其呈現形態多樣且豐富,有形態逼真的手工紙藝花、有質感突出的立體紙藝還有追求紙的肌理和材質美的拼貼作品、有以紙漿為主要材料的平面或立體的藝術作品。不同的紙藝術作品因為所選用的紙的不同也都別具風格。
在這些類別中,紙藝術的空間形式在當代藝術中較為流行,如日本的折紙、英國的衍紙以及歐洲的紙雕、立體書籍等形式,通過互聯網等多種傳播途徑被人們了解和接受之后,人們除了驚詫于這些新穎的藝術形式之外,也被很多憑借電子科技等手段包裝后的現代紙藝術呈現的多元性深深吸引。注意力逐漸從平面轉向立體,不斷挖掘紙藝術在空間表達的其他方式方法。
近些年,當代紙藝術在世界各國可說是發展迅速,原因除了紙材料價廉易得之外,紙本身的可塑性也很高,是極佳的藝術創作素材。紙藝的用途也十分廣泛,影視廣告、書籍裝幀、舞臺背景、櫥窗展示、環境裝飾、服裝設計等許多地方都在運用。2010年5月,瑞士蘇黎世Bel lefive博物館舉辦的“時尚紙藝服飾” 展會的展品;2010年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舉辦的“3D紙藝一2010年中國·瑞士紙藝合展”中,瑞士的阿洛伊斯拉瑟爾用瓦楞紙做的“扶手椅” 、中國的朱立群、姚曉嫣用卡紙做的“紙燈”;還有荷蘭紙建筑師、藝術家英格麗Siliakus的作品《思考》,都預示著紙藝術向著更廣泛的領域進發。
除了這些形式運用外,也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將紙質材料作為自己藝術創作的一部分,或者單獨去專研紙藝術,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呈現出讓人耳目一新的紙藝作品。這些無一不說明,當代紙藝術已然崛起。
丨當代紙藝術的崛起丨
當代紙藝術由兩方面構成:一,指作為當代藝術的一種;二,泛指現今一切以紙為材料、以手工制作為特征的藝術作品或手工藝品。最早的傳統剪紙與折紙發源于中國,后在日本得到空前發展。
現當代的“紙藝術品”與傳統文化中的“紙藝術品”有所不同,由于藝術家們發現了紙材料本身魅力,不斷學習和探索紙材料的制作技巧,這使“紙藝術品”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紙,這種敏感、纖細、脆弱的材料在藝術家的手中成為了富有靈感的創作媒介。藝術家以運用紙的多變的手法和技巧,多彩的肌理與質感,喚醒人類情感上對自然、原始的生存狀態的憧憬。
20世紀初,是當代紙藝術的產生和興起時期,由印象主義開始,立體派、野獸派、表現主義紛紛登場,引發了視覺藝術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畢加索、布拉克在作品中采用了不同的材質的紙在畫布上拼貼,以獲取豐富的肌理效果和凹凸的視覺“觸摸感”,也可謂現代紙藝術的一個發端。此外,馬蒂斯的“野獸派“剪紙,包豪斯早期課程中關于材料的實驗,都是現代紙藝術的源頭與先聲 。
比起畢加索的拼貼,“野獸派”的杰出領袖人物,也是西方著名的剪紙家亨利·馬蒂斯算是當代藝術家中第一個重視、關注紙質材的開發和研究并付諸創作實踐取得高度成就的人。其中他的代表作剪紙《爵士樂》系列,是在傳承了民間藝術和吸取了馬戲團的表演的精髓的基礎上創作完成的,并且使用了光彩奪目的色彩來描繪整個畫面,同時在不破壞物體單純的形象、不讓它們的形態發生變化的前提下,使整個畫面表現出一種美好、和諧的寓意,這樣的作品讓很多人感動,同時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而在中國,自85新潮后,也有許多國內藝術家把紙藝術賦予了當代新語言。在眾多當代藝術家中,藝術家李槍可謂是其中的先鋒代表,他從藝以來一直堅持使用紙材作為創作媒介。在今年7月,李槍個展《肉身啟示錄》在悅美術館展出,策展人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范迪安院長。整個展覽現場仿佛是碎紙的海洋,作品的整體呈現給人以張力和霸氣的感受。李槍通過撕扯式的塑形,呈現出不同的圖式,他的創作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行為藝術。當每一根線條都是因為周圍顏色的去除而得以呈現,每一個字母都是因為撕去很多文字而變成一個字母,在這個過程中原來的圖像和文字都會變成紙的碎片和殘屑。
當你近距離看這些碎片,你會看發現他用的媒介是我們常常看到的媒體雜志,面對各種不同的聲音,夸張、虛假、謊言、欺騙,真實離我們越來越遙遠。其深意值得每一個人去反思,思考人與社會、社會與人的關系。一般來說,就算是當代紙藝術,往往也局限于傳統文化的表達,而李槍完全脫離了傳統意境,以觀念示人,引入深思,無疑是當代紙藝術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當代紙藝術從發端到今天已經有了100年的歷史,紙藝術的各種形式如今已成為很多藝術家最為擅長及推崇的創作手段。在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將紙質材料融入自己的藝術創作之中。
丨國內紙藝術呈現多樣形式丨
隨著藝術形式的不斷變化,國內當代紙質藝術也呈現出了更多的形式。有的藝術家運用紙質材料創作大型裝置,將紙質進行剪裁,構成立體空間,再與燈光相結合,呈現出大氣磅礴的藝術裝置;也有把紙質材料進行再創造,將紙變成紙漿,再將紙漿與雕塑相結合,呈現出不同與以往的紙藝術作品;還有藝術家將紙質材料與水墨相結合,大膽的嘗試材料的混合,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山水畫”。
當代臺灣藝術家邱雨玟,就把紙藝術展現的靈動且富有生命。讓人印象最深的便是她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水姑娘》,“水姑娘”是邱雨玟塑造的一個神話水精靈形象,釋放蟄伏于各種文化中身體與天地對話的原始力量。整個作品營造了一個獨立而深具儀式性的場所空間,讓觀眾得以沉浸于此。邱雨玟以其女性哲學的視角,以紙為媒,從二維到三維,將萬物的線條賦予個體生命靈性,來探討關于水狀態化的呈現。邱雨玟的《水姑娘》被多次邀展,每一次都會根據展場空間重新設計調整,她說:“我會在工作室完成90%的工作,剩下的會與場館工作人員一起完成,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剪紙被一張張傳遞,這個動作像極了水的狀態,流動、連接,這是我想表達、傳遞的觀念。”將這全部的加之在一起,我們看到了一個完整的《水姑娘》呈現,大氣磅礴,讓人深感震撼。
邱雨玟曾說,“‘剪’本來是破壞的動作,但是在破壞后進行藝術創新,便是賦予被破壞事物的新生命。”她的作品仿佛有一種靈性,能使觀眾愿意寧靜地觀賞,同時也是一種內心世界的對話。
如果說邱雨玟的《水姑娘》是對傳統剪紙的創新,那青年藝術家王偉的作品能使你打破對紙原先的定義偏見,她將紙還原成紙漿再造,創作了作品《我們共同的朋友》系列,用這樣新的形式,使大眾重新認識紙藝術。作品通過具有文本性的紙作為材料,以水墨渲染突出不確定和不可控性,塑造在我們生命中交織的人,思考生命本質上的共性。而對于這個作品的創作寓意,王偉本人表示我們面對陌生或者熟悉的人、面對喜歡或者不喜歡的人,都會有各自不同的態度。但是無論人的好壞,在快瀕臨死亡的那一刻,我們都會對其產生憐憫之心,這不是針對某個人,而是對生命的態度。
與前兩位藝術家不同的是,實驗水墨領軍人物胡又笨的創作是將多種材質混合。胡又笨將宣紙、水墨、丙烯少量油質劑材料混合起來,大膽嘗試材料之間混合的可能性。用橡皮錘子,農民錘布用的木棒擊打這些混合材料,產生了豐實的肌理效果。1997年,胡又笨的“新技術”手法達到了頂點,他利用揉搓和揉紙的水墨方式開啟了一種新的水墨氣象。有人稱他為“紙藝人”,他用揉紙、拼貼、擠壓、電烤、烙印、滾動,技術來做出與同類作品的差異。
胡又笨的代表系列《凹凸山水》,看起來就像是三維的山水風景圖畫。他將中國傳統繪畫和抽象水墨轉移到凹凸不平形狀隨意的紙漿上。同樣利用宣紙這一特殊的柔韌性與可塑性,創造出一種近于亂真的山石肌理,對自然山石物質形態及紋理的“再現”,賦予宣紙一種全新強烈的表現力。胡又笨的作品充分展現了多年來對水墨主題的探索和突破,從自然到平面,從平面到空間抽象,到巨型體量山水裝置對自然仿像的回歸。使我們認識到紙除了平面的形態外,還有更多的可塑性。
在他的新作《發光石》中,胡又笨結合了發光裝置,將科技元素融入傳統紙藝術,把紙藝術的可能性再擴大,讓人充滿驚喜。
丨紙藝術的困境與未來丨
雖然當代紙藝術一直呈良好的勢頭發展,但是在面對紙質材質壽命短、易受損、發黃、受潮、蟲蛀等特性時,對于藏家而言不易保存,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導致了紙質藝術的收藏難度,同時也使紙質藝術收藏受阻。又因為與木質、金屬、亞克力等材料相比,紙材的輕薄感會使在居家收藏擺放上顯得廉價,以致于藏家不太會選擇紙藝術作為藏品。這些種種原因使得紙藝術始終沒有被大規模商業化普及。
紙繹坊歐迅先生表示:“如果把藝術品比作奢侈品的話,那紙質藝術就是‘Coach’,屬于輕奢”。但如今市場上大多數藏家依然喜歡‘LV’,對于吃慣了大魚大肉的他們,要改變喜好,接受一個新“品牌”可能還需要一段過程。
當然,除了困境外,紙質藝術也有著它的優點。根據它本身的特性來說,紙質藝術非常適合作為商場陳設或者品牌櫥窗陳設。眾所周知,商場需要根據當季的流行趨勢和大眾喜好而不斷的更新陳設,并且對于商場來說,更換陳設需要在晚上,商場關門后,那么這對于陳設操作性也是有一定要求的。紙質材料本身質感輕薄,在二維平面和三維空間中紙材料都能展現其獨特的形態優勢,并且可塑性非常強,易操作。更重要的是,對于需要頻繁更換陳列商場來說,紙質藝術最重要的是價格低廉,對比其他材料而言,性價比極高。
除此之外,像藝術家邱雨玟一樣,跨界合作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與時尚、戲劇相結合,使紙質藝術將其可塑性發揮到最佳,讓藝術與其他領域相互碰撞,產生新的花火。
總體來說,當代紙藝術作品的肌理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紙藝作品的肌理感覺既有觸覺質感,又有視覺觸感。通過手工制作,將紙的平面特征轉化為立體特征,利用自然肌理和人為加工產生變化無窮的效果,將視覺藝術延伸為觸覺藝術,極具含蓄之美。觸覺感受使人們接觸客體而產生形狀大小、軟硬、凹凸、起伏等特征和各造型部分的空間位置的不同感受,從而產生深層的刺激與促發,影響到人的審美情感與意念。自然肌理就是對紙張本身固有肌理的再現,它純粹、真實,魅力永恒。人為肌理常采用:皺、扎、撕等多種手法使表面產生新的效果,使肌理的層次感豐富起來,大大豐厚了紙藝術的圖形語言存儲量,賦予了作品獨特的內涵和魅力。藝術家邱雨玟還提到,目前紙材料已不像過去,包括工藝、材料都優化了很多,規避了以前傳統紙所產生的問題,例如西藏有一種紙,其紙帶有毒性,能防蟲蛀、也不易暈染,保存時間也要比過去長久。隨著工藝的改良,紙藝術將有更遠大的發展空間。
如今,現代人生活在大都市的污染和噪音當中,而誘發出一種懷舊情懷,使得人們對于傳統文化、對于紙有一種別樣的情感,隨著手造紙的制作和紙藝術創作的不斷推陳出新,必將進一步推動和繁榮紙藝術的創作和發展。
結語:
當代紙藝術在不斷向前發展,形式與風格也越來越豐富多樣,不僅僅局限于平面的拼貼作品,還向二維、三維的作品發展。相信在未來,伴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下,當代紙藝術會呈現出更加豐富,多元的形式。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