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6
在四僧中,論書法當數八大山人為第一,他肅穆高古的書法對他的繪畫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近代黃賓虹曾提出八大山人“書一畫二”之說,似八大這樣書畫雙絕的巨匠是十分罕見的。
八大山人(1626—1705),又名朱耷。目前所能見到的八大山人最早書跡為34歲時所繪《傳綮寫生冊》,有楷、隸、行、章草四體,楷書乃明顯歐陽詢面目,法度森嚴。康熙十三年,僧友黃安平為其畫《個山小像》,八大山人在上自題6處,篆、隸、楷、行、草五體俱全,行書宗董其昌,楷則效法黃庭堅。現藏上海博物館的《行書劉伶酒德頌卷》乃仿黃山谷書,劍拔弩張,方筆出鋒,功力深厚。從上述3件作品可以看出,八大早期受歐陽詢、黃庭堅、董其昌三家影響最大。八大山人50歲前后時期的書法主要受董其昌的影響,從王方宇舊藏《個山傳綮題畫詩軸》(1671)和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梅花圖冊》(1677)可以看得很明顯,筆法和章法與董其昌都非常神似。
從1684年寫的行楷《內景經》開始,八大山人的書風就開始逐漸變化,已經徹底擺脫了董其昌的束縛,開始向鐘繇一路的書法尋求變法,《黃庭經》也是這一時期的作品。他59歲所繪《個山雜畫冊》,應該是研究八大書風變法前的重要之作,不僅是最早出現“八大山人”印章的作品,該冊的題畫詩已經明顯是八大山人個人書風,結字與韻致開始有所變化。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草書《盧鴻詩冊》,融今草、章草于一體,是八大書法過渡期的典型書風。康熙二十七年(1688)寫的兩件作品《為鏡秋詩書冊》和行草《西園雅集卷》,顯示八大山人的書法已經變法初具成功,但此時的書法還以飄逸為主,還沒有晚年的靜穆和遲澀。
筆者以為,1692年是八大山人晚年書法的真正開始,該年的《行書千字文》,1694年的《安晚冊》,1695年的《行書禹王碑文卷》,1696年的行草《桃花源記卷》,都是八大晚年書法的精品。八大60歲以前的書法之作保留下來的不多,60歲以后“八大體”風格逐漸成形后,其書作漸多起來。真正能代表其書法藝術成就的,是晚年變化后用筆圓健、結體奇宕、意態從容的“八大體”行草書。
近年拍場上八大山人的書法屢屢上拍,許多拍出了不菲的高價。2012年北京匡時春拍上,6件尺寸不一的《書法冊》以1840萬元成交。最近兩年國內拍場上八大山人的書法成交并不理想,流拍屢屢發生。回顧近年國內外上拍的八大山人書法拍品,可謂贗多真少。如果講真跡的話,2012年匡時上拍的一組《書法冊》算是比較開門的真跡。仔細觀察近年國內拍場的八大山人拍品就會發現,許多上拍的八大山人書法,都是抄襲之作。有些拍品嚴格講就是抄襲克隆館藏真跡,像北京故宮藏的《行書宋璟詩軸》、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的《行書程子四箴軸》等真跡,在拍場上都被造假者仿遍了。目前拍場上的八大山人書法主要有兩大類,一類為信札,不乏有少許真跡出現;另一類為大幅中堂,此類多贗品。買家應對八大的各個時期書法特點做些研究,以免上當受騙,重點關注那些上了古代書畫圖錄、流傳有序的八大書法為好,對那些沒有來源還動輒估價千萬的所謂“八大”,還是少碰為妙。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