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3
前些天看了李小山的一篇文章《藝術害苦了多少人》,看似在勸說人們可以選擇藝術創作以外的生活方式,實則是對有些人藝術創作功利心的批評。
現實中,藝術離不開生活,大家也很難辨析功利與非功利的界限,尤其是藝術產業中的審美活動總是與功利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關聯,著重強調哪一方都難免片面。康德倡導自由和無功利者,提出了純粹美和依存美,這兩種美從不同的立場來看,也有不同的判斷,依存美并不讓位于純粹美,更不能被排除在審美領域之外。但就功利性來說它有兩種存在形態,一種是現實生活中的功利性,人形成的是現實生活的功利性情感。另一種是藝術內容中的功利性,現實生活的功利內容被藝術地轉化成形象體系,因此超脫了現實生活功利而成為非功利審美中的功利內容。
仔細想想,執迷于藝術創作的人大致呈現兩種情況,一是對藝術有太多的幻想,誤認為藝術可以改變他的整個生活品質,或者說可以帶來某些物質化的東西。如果真有這樣的期待,很有可能會遭到重創,動力點的支撐也便失去了作用。另則可能會因為功利心的奢望,導致過早對藝術創作喪失信心。要試圖在藝術創作這條道路上求得成功,客觀地說應該是一項很艱難的事。倘若想通過走捷徑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可能很不現實。所以藝術家想做藝術創作,首先自己要活得真實,更要耐得住寂寞,因為藝術創作畢竟和自己的生活以及生命有關。二是要做長期從事藝術創作的打算,更需要付出代價,甚至于你的生命中很長一段時間都能夠擔待得起默默無聞。這就是說,藝術創作不能太多的功利性。如果想通過某種工作獲取利益,可以選擇其他更為便利的途徑。不過,藝術是與功利無關卻關乎心靈的事業,它只審視社會的功利活動,但本身不是功利活動。當然,人類的審美活動不僅是人類文化活動的部分,也要達到為人類生存而服務的目的。所以審美活動本身是非功利的,但沒有徹底完全地超出功利這一范疇,所以藝術發生的時間是非功利性,而從大的方面,藝術有利于人類,藝術的藝術性并沒有凌駕于功利性之上。
我始終認為,中國當代的很多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并不缺乏想象力,問題是因其各種各樣的功利之心抑制了自己的想象力。須知,藝術想象與功利心并不兼容。王夫之說:“文章本靜業”,過去如此,現在看來一樣如此,將來仍然如此。不過,現今很多畫家被各種誘惑圍逼,真正做到靜心、絕慮而凝神,何其之難。但對于藝術創作而言,除了靜下來別無選擇。
說了那么多,其實倒是體現了當下人們的一種困境:只追求實際效用,而忽略了藝術的靈性與自由。因此,在這個時代,戈蒂耶的無功利性的藝術觀點顯得更加重要,只有超脫對功利性價值的追求,我們才能創造更多優秀的藝術作品,才能擁有一顆崇尚藝術的心和靈魂,也才能藝術地生活。
黑格爾曾經說:一片同樣的稻田,商人往往看到的是利益,詩人往往看到的是無功利性的美感,而饑餓的乞丐看到的則是飯食。藝術欣賞也好,藝術創作也罷,舍棄了功利心才可以凸顯創作者的真誠。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