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5
特約撰稿 方翔 北京報道
9.315億元,全球最貴中國藝術品的紀錄在今年北京保利秋拍中被改寫,萬眾期待的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登上寶座。在這一紀錄領銜下,陳逸飛《玉堂春暖》創造了1.495億元的寫實油畫作品紀錄,唐伯虎、徐渭等創造了個人作品拍賣紀錄。
僅從重磅作品成交價格來看,頻頻釋出的億元天價為今年拍賣季圓滿收官。然而縱觀整個拍賣市場,古代書畫作品行情上升緩慢,瓷器、工藝品等類別缺乏亮點,與火熱的近現代書畫市場形成鮮明對比。
近現代書畫一枝獨秀
12月17日晚,北京保利2017年秋拍“仰之彌高—中國古代書畫夜場”、“震古爍今——從北宋到當代的中國書畫專場”、“中國近現代書畫夜場”收槌,三個專場實現27.07億元總成交額,共誕生5件億元級拍品和15件千萬級別拍品。其中,古代書畫夜場總成交5.4億元;震古爍今專場12.73億元;近現代書畫夜場8.94億元。
震古爍今專場雖然只上拍了7件作品,其中卻有2件最終以過億價格成交,同時該專場作品悉數拍出,斬獲白手套。全場的明星拍品當屬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現場以4.5億元起拍,在場內的激烈爭奪下,以8.1億元落槌,加傭金9.315億元成交,榮登全球最貴中國藝術品寶座。
1989年,中國臺灣畫商王臺慶逐條買下了《山水十二條屏》,之后臺灣長流畫廊老板黃承志又以百萬美元收藏。2015年,這件作品曾被盛傳將亮相拍場,但最終并未上拍。當時不少專家給出了《山水十二條屏》遠超5億元,甚至超過10億元的估價,此次9.315億元的成交價也算是情理之中。
早在拍賣之前,北京保利拍賣執行董事趙旭就曾對媒體表示,自己希望這套作品能拍出超過1億美元的價格,也希望通過這套作品,增加世界藝術市場對中國藝術品的關注。從此次拍賣的情況來看,9.315億元的天價及其引起的轟動效應完全符合趙旭的期望。
“競買的藏家幾乎全是國內藏家。有近十個人辦理了競買該作品的特殊號牌。這些藏家幾乎都有自己的民營美術館。”趙旭說,“中國藝術品市場和西方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在西方,過億美元的藝術品稀松平常。但是此前在中國,過億美元的藝術品還沒有出現過。我想這件作品能夠達成這一目標的原因就在于,這的確是齊白石最難得一見的作品,是齊白石1925年為其救命恩人所作,每幅都有自作詩,而且目前僅存世兩套。”
趙旭特別強調,中國擁有廣闊的收藏品種類和廣闊的藏家市場,這是中國收藏市場的優勢,未來拍賣公司還有很大的施展空間。過億藝術品的最大價值在于,這個消息會不斷發酵,中國各個階層的人都會因此關注中國藝術品市場,進而關注藝術品拍賣。
拿下8.94億的近現代書畫夜場誕生了2件億元級拍品,另有7件千萬級別拍品。其中,吳昌碩《花卉十二屏》以2.093億元成交,創個人拍賣最高紀錄,奪得該場桂冠。李可染《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舊居》1.7825億元成交,位居全場第二。封面拍品傅抱石《蘭亭雅集圖》7245萬元成交,位居第三。
另一邊,中國嘉德經歷了歷史上最長的一次夜場拍賣。從12月18日的晚上5點持續至19日凌晨1點30分,將近8小時的“大觀——四海崇譽之夜”三個專場實現16.0325億元總成交額,4件拍品超過億元成交,29件拍品千萬元以上價格成交。
其中陳逸飛的《玉堂春暖》以1.495億元的成交價打破了寫實油畫作品紀錄。這件作品完成于1993年,并于同年在香港拍場成交。此作高169.5厘米,寬243.5厘米,是當時陳逸飛拍賣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一件,以近200萬港幣的價格取得當時中國藝術家油畫拍價的最高紀錄。此次被著名藏家劉益謙競得,回到上海的龍美術館,也可謂是榮歸故里。
無論在北京保利還是中國嘉德,近現代書畫都以高成交率和高成交價證明了這一門類是目前中國拍賣市場當之無愧的“王者”。
古代書畫需市場培養
北京保利古代書畫夜場中,趙孟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咨詢價形式上拍,現場以1.2億元起拍,最終以1.66億元落槌,加傭金1.909億元成交,由甘肅天慶博物館競得。這件趙孟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唯一一件在市場上可流通的趙孟頫心經書法作品,這個價格也創下了北京保利本季中國古代書畫拍賣的最高價紀錄。
盡管拍得如此高價,市場人士仍認為這個價格是“撿了漏”,北京保利拍賣副總經理李雪松在拍賣后接受采訪時表示,趙孟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價格應該遠遠超過1.909億元的成交價,古代書畫尚需要市場培養。
中國嘉德“大觀之夜”上,唯一一件可在市場上流通的《石渠寶笈》著錄的徐渭作品《寫生卷》,以1.105億元落槌,加傭金以1.27億元成交,這一價格也創下了徐渭的最高價紀錄,同時也是徐渭首件超過億元成交的作品。沈周《送吳文定行圖并題卷》以1.4835億元成交,創個人拍賣最高價紀錄。
中國嘉德副總裁兼中國書畫業務總負責人郭彤表示此次夜場古畫成交出乎意料,并對“大觀之夜”的成績表示滿意。“三十件古畫都是我們精心挑選的,經過我們的研究和消化,今晚夜場所取得的成績是市場認可的體現。此次是我們古代書畫板塊這些年來取得的最好成績。大家對市場越來越客觀,甄選冷靜嚴格,真實的市場才會走得更遠。”
不過也有藏家認為,在此輪秋拍中,古代書畫的“升值能力”弱于近現代書畫。沈周《送吳文定行圖并題卷》曾于2012年出現在香港拍賣市場上,當時估價60萬港元至80萬港元,最終的成交價為3706萬港元,漲幅巨大。而其在此次秋拍中盡管成交價破億,漲幅卻不如從前,有藏家在拍賣之后感嘆,這個價格對于沈周作品來說“還是太便宜了”。
民營美術館專注“掐尖”
雖然在今年秋拍中,億元天價拍品出現的數量超過了以往,但是許多不屬于億元或千萬元級別的拍品卻慘遭流拍。同時,有些作品雖然高價成交,但相比上一次出現在拍賣市場上, 成交價并沒有大幅上漲,甚至是下跌的。此外,瓷器、工藝品表現較為一般,除清康熙·御制黃花梨鸞鳳牡丹紋大頂箱柜以9890萬元成交,創下家具拍賣的新紀錄外,整體亮點較少。
藝術評論人范昕認為,造成這一市場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現在藝術品拍賣的天價基本上都是由民營美術館創造的,這些機構通過高價展品來證明自身價值,并作為吸引參觀人次的保證。但這恰恰也造成了市場兩極分化日益嚴重。藝術品升值效應的減少,讓普通投資者持續觀望。而天價藝術品畢竟只是少數,從整個拍賣市場的情況來看,豪資爭掐拍場“尖貨”的情況比比皆是。但如果這件拍品名花有主之后,擁有雄厚資金的藏家并不會將錢投向其他的普通藝術品。
頂尖藝術品固然可以成為民營美術館里的鎮館之寶,但民營美術館不能僅僅只有鎮館之寶,更需要有系統的收藏。只有夯實藝術品收藏的基底,才能帶動整個藝術品市場全面健康發展。(編輯 董明潔 許望)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