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6
喬安娜 梵高背后的女人
電影《至愛梵高》自打籌備以來就一直備受關注,被稱為是一次“全新的藝術嘗試“。除了電影本身就是關于梵高這個超級流量IP的題材之外,用一幀幀油畫去重現一個油畫家的一生這種行為本身在浮躁的當今社會就顯得尤為誠意十足。根據資料顯示,《至愛梵高》是由來自15個國家的125位畫家手繪了65000千幀油畫,耗時五年之久精心打造而成,這些個驚人的數字也更使得觀眾們的好奇心進一步被點燃。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上映之后果然一票難求,截止2018年1月11日,累計票房已突破6800萬。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6000萬觀影人次,悠悠眾口,不能說毀譽參半,但的確爭議四起。
電影以郵差約瑟夫的兒子阿爾芒的第三視角展開,以梵高寫給弟弟提奧的最后一封信為引子,串聯起梵高去世前的最后幾周之內,與梵高有著密切關系的各色人口中不同的故事。有一眾深受感動的梵高粉,為流暢動人的畫面與孤獨的藝術家曲高和寡離群索居的故事淚流滿面;也有一幫憤怒的批評家尖銳地指出這是在對梵高的又一次消費,是“以一個貧困的藝術家養活了一大群貧困的藝術家的故事”。筆者在此不愿多做評價,還是愿意推薦身邊的好友前去觀看。電影與繪畫都是主觀性很強的藝術,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然而,電影中有一個細節引起了筆者的注意。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加歇醫生提到梵高的弟媳喬安娜一直在收集整理所有梵高與提奧之間的通信。結尾處,喬安娜影印了一份梵高的信件寄給阿爾芒,作為對他為梵高送信這一行為的感謝也是全篇一大淚點所在。只要對梵高有些許了解的人都知道梵高和胞弟提奧的手足情深,知道提奧在支持梵高的藝術之路上,不論是從精神層面還是在物質層面,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無提奧,不梵高。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梵高提奧情同手足,導致提奧在梵高過世之后不到半年也因悲傷過度溘然長逝。這樣的兄弟之情在藝術史上千古留名,更甚于萬尺之深。提奧在梵高生前為扶持他的藝術事業做出的貢獻不可磨滅,提奧遺孀喬安娜在梵高死后仍然奔走于推廣梵高的藝術事業卻罕為人知;淹沒在兄弟情深的盛名之下,關于喬安娜的事跡甚至到現在能搜索到的資料都屈指可數。上學時英文出類拔萃,學位論文研究的課題是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又有在大英博物館工作過的經歷,喬安娜深諳藝術圈的運營規則。收集整理上百封梵高與提奧之間的通信,翻譯成英文并出版為同期舉辦的畫展造勢,喬安娜的藝術推廣之舉可謂跟梵高的畫作一樣,走在時代的前端了。
市場造就神話
當然,一名藝術家的功成名就除了其自身藝術造詣的出神入化之外,不可能僅僅是某一個人的推波助瀾,而是大環境下集各方資本力量一起造勢造就的集大成者。拍賣市場的大手筆運作為梵高在市場上的崛起注入一針強心劑。1957年,倫敦蘇富比在拍賣十張梵高的自畫像之際,適逢好萊塢新拍了梵高的紀錄片《梵高傳》(Lust For Life)。梵高波折傳奇的一生口口相傳引得群眾爭相觀影。男主角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還因此提名奧斯卡影帝。蘇富比的公關公司十分敏銳地抓住這一熱點大肆宣揚,收效頗豐。除此之外,日本人在把梵高推上神壇的道路上更是功不可沒。1987年,安田火災與海事保險公司以驚人的3970萬美元的天價購入梵高的一幅《向日葵》,刷新了當時油畫拍賣的史上新高。而后,1990年,大昭和紙業公司董事長齊藤良平又斥資8250萬美元競得《加歇醫生像》。同時,齊藤更是放出話來死后也要與這幅《加歇醫生像》一同火葬。一時間,關于梵高畫作的話題鬧得滿城風雨,一時無兩。短短幾年梵高就從西半球火到了東半球。造成當時日本人在購買藝術品上揮金如土的原因與20世紀80年代晚期日本經濟鼎盛下民眾對美好的未來充滿向往的心境密不可分。亂世藏金,有錢有閑的盛世當然是投資藝術品了。
一個人孤單,還是數萬人的狂歡
由此再看前不久各大拍賣公司高潮迭起,捷報頻傳的秋拍。一整年以來,不斷刷新的巨額成交數據一次又一次震顫著人們的心弦。從今年年中在嘉德拍出3.45億的黃賓虹的《黃山湯口》,到2017年年終歲尾在保利改寫了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記錄的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劃時代的9.315億。趙孟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保利以1.909億元成交創下本季中國古代書畫拍賣的最高紀錄。除卻書畫之外,陳逸飛的《玉堂春暖》以1.495億元被劉益謙購得,在寫實油畫界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現代藝術趙無極的巨幅油畫《29,01,64》當仁不讓拍出1.71億元;趙之謙的青田石自用印章以1207.5萬元成交也刷新了文人篆刻的最高紀錄。瓷器方面,北宋汝窯天青釉洗以2.5億元打破先前雞缸杯創下的中國瓷器成交記錄,博得滿堂彩。
拍賣向來做的是錦上添花的行當。試想,若是沒有喬安娜的東奔西走,煞費苦心,沒有彼時《生命的渴望》熱映,梵高以一個無名之卒身份把任意一件作品放到現在送拍估計都乏人問津。拍賣又是一種眾星捧月的孤獨。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但不管是內行還是外行,除了揮金如土抱得拍品歸的寥寥數人,普羅大眾都是群眾演員,戲散了也就各歸各家。筆者不禁思考除了拍賣市場賺得缽滿盆盈之外,除了藝術批評家們激揚文字點評江山之外,秋拍還有什么可以挖掘的深層意義呢?于是又聯想到《至愛梵高》這部電影。有史以來以梵高為題材的電影不勝枚舉,觀眾依然愿意買賬。除卻梵高本身曲折跌宕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臨終前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的謎團至今也未解開之外,梵高已經成為了一個超級IP,一塊金字招牌。王中軍聲名遠揚的松美術館開張,首展就是“從梵高到中國當代藝術”。其實館內不乏畢加索、莫蘭迪、培根等當代大家的作品,除了從生辰年月的考量之外(梵高的出生年代1853年笑傲于館內一眾當代藝術大家),梵高響當當的名號確實扛得起當代藝術的大旗。就不用說各大正規博物館里令人眼花繚亂的梵高相關藝術衍生品,比如《向日葵》、《星月夜》的卡貼,手機殼,冰箱貼等小玩意都是或自用或送禮的熱門。買不起梵高原作的工薪階級也樂得花錢花在官方出品、印刷精美的畫冊上。再考究高檔一點,跟時尚大牌合作的絲巾毛毯、衣物化妝品,哪里都有其存在的價值。相較每次拍賣的獨角戲而言,制作精良的藝術衍生品才是人人皆而入場的嘉年華,作品本身的號召力才更是不可估量的價值所在。
此屆秋拍的幾大天價拍品都有很大的開發空間,只是不知從競購者手中獲得授權又是怎樣的曲折和難度。風靡至今的故宮文創產品和一系列博物館自產衍生品因為有著“自藏”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和穩定的客流量,在開辟藝術市場新疆圖的道路上如虎添翼。去年引得萬人空巷的《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除了門票錢讓故宮賺得盆滿缽盈以外,周邊衍生品的銷售也風靡一時,筆者自己排了兩次隊才得以進場一睹真容。不僅自己入手了千里江山的膠帶、冰箱貼和線裝本,還給姍姍來遲與特展失之交臂的友人帶了相關的文創產品。友人并不是專業人士,對王希孟和《千里江山圖》不甚了解,卻也愿意起早排隊湊“故宮跑”的熱鬧,并對周邊愛不釋手。這樣的例子大有人在,直接反應了故宮此次“造星”運動的成功,和背后設計團隊對市場和消費心理的把控之準。
每年的秋拍好似一個巨大的礦場,挖出三三兩兩震古爍今的寶貝讓不明就里的圍觀群眾增長了見識。明晃晃的數字可能比一切的普及教育效果來的更加立竿見影,距離梵高的家喻戶曉還需要假以時日,可是再怎么沒學過中國美術史,今年也該對黃賓虹的名字有所耳聞。藝術品本身的價值是有限的,再天價的藝術品隔幾年再送拍一次也許翻個幾倍乃至數十倍,甚至還有跌身價的,其實真正無限的在于藝術品以外的價值,亟待有心人來開采。2017年的秋拍陸陸續續臨近收尾,然而唱罷不該就此散場,市場上后續一系列的推進開發再創造需要更多的關注,期待轉場的輝煌。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