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2
來源:收藏快報
“上海對話”論壇是上海自貿區的重要文化品牌,已連續舉辦三屆。本次論壇除發布《2017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全球統計年報》《2017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統計年報》《2018年春拍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查報告》以及《2018年上海自貿區文化藝術藍皮書》外,還會聚中外精英進行行業分析、專業演講、專題討論,并以“自貿區與藝術”的發展融合視角,探討“一帶一路”文化建設、文創產業和藝術品市場發展。
市場政策寬松
高價拉動交易
據《2017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全球統計年報》顯示,中國藝術品市場自2007年至2008年以來始終在全球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投機資本離場,中國藝術品市場自2012年以來進入了一個“新常態”。但隨著國家經濟增長模式從出口和投資驅動逐步轉向消費和服務驅動,政府對文化藝術產業的系列政策支持在近幾年來成效凸顯。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會長黃小堅表示,過去一年里,政府相關部門高度重視文物藝術品市場發展,在深化“放管服”的改革中,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制定發展規劃,調整相關政策,開展市場整頓,為市場發展指引了方向,創造了寬松的政策和營商環境。“去年11月,中國拍賣行業協會配合財政部召開了文物藝術品進口稅收調研會,推動了今年5月底國務院對藝術品進口關稅的大幅度下調。去年2月,國家文物局印發了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進一步鼓勵民間合法收藏文物和提升社會文物管理服務水平,此后一年中連續三次就鼓勵民間合法文物收藏召開了座談會。”黃小堅說。
寬松的政策和營商環境也讓以個人藏家為背景的私人美術館大批涌現,推動了市場對博物館級藏品前所未有的強烈興趣。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以1.4億美元成交,成為全球拍賣成交價格最高的六件作品之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斷涌現的私人美術館選擇購買名家作品來填補自己的收藏。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擴大,中國文物藝術品在海外藝術品拍賣總額中所占比例也迅速增長。數據分析顯示,2017年北美中國文物藝術品成交總額較上年增長62%,這一回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成交價超過1000萬元的高價市場拉動。雖然拍賣市場的高端文物和藝術品表現強勁,但結算問題依然是一大痛點。截至2018年5月15日,所有2017年成交的拍品中完成結算的拍品總額僅為總成交額的49%,降至歷年來最低。較小規模拍賣行生存狀態依然艱難。
交易勢頭穩健
機遇挑戰并存
回顧2017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減量提質已成為常態。而在藝術品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拍賣市場,整體態勢也保持穩健。據《2017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統計年報》顯示,2017年全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成交規模穩步回升,成交額310.52億元,并于2018年5月15日完成結算153.22億元。在整體市場穩定的同時,網絡拍賣逐年增多,并向大眾市場滲透。就拍品結構而言,近現代書畫和當代書畫在2017年有明顯增長,其中,近現代書畫成交額131.07億元,較上年增長10.18%;當代書畫成交額25.16億元,較上年增長113.04%,增長幅度是所有門類之首。其他板塊相對來說保持了平穩。
如今,2018年已經過半,藝術品交易市場春拍結果也已出爐。從《2018年春拍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查報告》中可以看出,2018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成交走勢增速放緩,春拍總成交量為84630件,成交額約267億元,增長率較去年同期僅上升4.5%,成交均價基本與去年春拍持平。此次增速放緩顯然不能簡單歸于拍賣行業的“減量增質”,國內外經濟形勢以及收藏界對高端、高價拍品的態度也是重要因素。“本季成交情況比較客觀反映了當下藝術品市場的現實,基本延續了去年的態勢,市場壓力依舊很突出。就拍品而言,比較有特殊性和稀缺性的作品容易拍出好價格和紀錄,但這對拍賣公司則要求更高,征集更難,因為特性的拍品畢竟是少數。”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國強說。
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負責人徐翠耘介紹,中國藝術品市場存在七年左右的長周期和三年到四年的短周期變化。在2012年至2017年間,我國藝術品市場經歷了相對穩定的發展狀態,而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的分析數據與每階段的市場表現也基本接近。因此,針對目前的數據來看,2018年下半年藝術品市場在整個宏觀經濟沒有大波動的情況下,會與2017年秋拍接近,達到370億元左右。
進入2018年以來,中國經濟繼續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得了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同時,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方面也取得成效。然而中國經濟當前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加上國際貿易戰升級,國內進出口成本增加,貨幣貶值和資本外流等,中國需要應對的風險、挑戰很多,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存。這無疑也會給藝術品市場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建立良好生態
共謀市場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作為改革開放的產物,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經過了近30年的發展,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市場份額在國際名列前茅,并成為中國文化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的市場走向,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文化部原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勵小捷表示,應把握穩中求進的基本工作方針,確保“穩”,力求“進”。他同時指出,當下文物藝術品拍假、假拍、拍了之后不交割的問題仍時有所見。“拍賣企業應把精力、眼光放到進一步夯實誠信體系這個問題上來,誰掌握了誠信誰就掌握了未來的市場。”勵小捷說。對于當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院長、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魏鵬舉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中國藝術品市場要走向健康化、產業化發展,首先要建立一個藝術品市場新生態。”他認為,良好的藝術品創作環境、鑒賞環境和藝術品消費、藝術品投資與收藏以及藝術金融,都是這個新生態的重要層面。
當然,無論是藝術拍賣市場還是藝術產業市場的發展,都離不開對人民生活需求的把握。黃小堅表示,希望藝術品從業者在新的環境下牢記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的宗旨,緊緊抓住藝術品消費帶來的機遇,充分運用科學技術帶來的便利,創新發展方式,捕捉國際化進程所帶來的資源,尋找有效的發展途徑,為探索一個全新藝術品市場發展模式,為服務國家社會經濟承擔更加積極的責任。(周洋)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