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8
六尊者像(國畫) 南宋 佚名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十八羅漢圖像是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題材,目前較早涉及到十八羅漢的文獻見于唐代中葉的散文家李華所撰《杭州余杭縣龍泉寺故大律師碑》。李華(715—774年),字遐叔,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進士,曾為寺院和禪師寫過不少碑文,對佛教教義及衣缽傳授有所闡述,反映了當時士大夫與佛教的密切關系。這篇碑文中記載:“天寶十三年春,(大律師)忽灑飾道場,端理經論,惟銅瓶錫枤留置左右,具見五天大徳、十八羅漢幡蓋迎引請與俱西。二月八日恬然化滅。報齡七十六,僧臘五十七。”文中雖然并未具體言及究竟是哪十八位羅漢,但是這一記載說明早在唐代中期,中國人已將佛經記載的十六羅漢發展成十八羅漢。當然,至于這十八羅漢中有無降龍與伏虎羅漢,就難以考證了。
雖是如此,但就目前文獻所見,十八羅漢像的說法遲至北宋中后期才逐漸流行。在宋代十八羅漢像的文獻記載中,大文豪蘇軾(1037—1101年)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譬如,蘇軾謫居海南儋耳時,有幸得到四川金水張氏所畫的《十八羅漢》,十分高興,并作序說:“蜀金水張氏,畫十八大阿羅漢。軾謫居耳,得之民間。海南荒陋,不類人世,此畫何自至哉,久逃空谷,如見師友,乃命過躬,易其裝裱,設燈涂香果以禮之。張氏以畫羅漢有名,唐末蓋世擅其藝,今成都僧敏行,其玄孫也。梵相竒古學術淵博,蜀人皆曰此羅漢化生其家也。”在描述十八羅漢像的文字中,寫第七尊者“有龍出焉吐珠其手中”,寫第十三尊者“有虎過前”,這是描繪降龍與伏虎羅漢畫像的較早記載。雖然蘇軾在這篇頌的《跋尾》中說自己家原先供奉的是《十六羅漢像》,并有一些神異之事發生,但是能在天涯海角的海南島得到從四川輾轉過來的《十八羅漢像》,可以看出《十八羅漢像》在當時已有了流傳基礎。蘇軾還在廣東清遠峽寶林寺(今廣東清遠禺峽山飛來寺),看到了據說是著名畫僧貫休畫的《十八羅漢》,并為其作《自海南歸過清遠峽寶林寺敬贊禪月所畫十八大阿羅漢》。此畫是否為貫休真跡不得而知,不過其中的文字描述并未出現降龍羅漢與伏虎羅漢的畫面。
蘇軾之后,人們對《十八羅漢像》的記載與討論多了起來,如北宋僧人中詩名最盛的釋惠洪(1071—1128年)《冷齋夜話》記載:“予往臨川景德寺,與謝無逸輩升閣,得禪月所畫十八應真像,甚奇。”此外,惠洪還作有《繡像十八羅漢贊》。活動于兩宋之間的詩人曾幾(1085—1166年)也作過《唐貫休十八羅漢贊》。南宋是降龍和伏虎羅漢畫發展的關鍵時期,就目前的圖像資料可見,南宋時表現降龍的羅漢圖有:南宋陸信忠《十六羅漢·降龍》(日本相國寺藏),作品的下方有兩條飛舞的龍,圍繞一寶珠張牙舞爪,羅漢攀于巖石旁的樹上作凝視狀,情景交融,獨具特色;南宋金大受《十六羅漢像·第十五》(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畫中的羅漢頭上有一條飛翔的龍;南宋佚名《十六羅漢像·第八尊者》(日本京都龍光院藏)畫有降龍歸缽。
現存的宋代羅漢畫多數流落海外,其中以日本居多。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重要的宋代羅漢畫——《六尊者像》,此畫雖著色不多,主要以淡墨賦染,以游絲描勾畫人物,但是線條細勁流暢,具有較強的力度與柔韌性,畫中人物(特別是羅漢)的神情與動態刻畫生動,超塵脫俗,頗具威嚴,人物形象略有夸張,代表了宋代羅漢畫的較高水平。
《六尊者像》的發現實出偶然。上世紀50年代初,工作人員在故宮東北隅尋沿書屋中的墊褥里意外發現了一幅古畫。這可能是清宮某一太監欲盜出宮外而暫匿于此,后來因變故致此畫耽于此處數十年。當它重見天日時已面目全非,霉變相當嚴重,后經故宮修復廠裝裱師之妙手,得以較為清晰地展現出來,即我們今天所見的《六尊者像》,從每冊名稱可知它原是《十八尊者像》的一部分。《六尊者像》中描繪了六位尊者,分別是:第三尊者、第八尊者、第十一尊者、第十五尊者和俗稱降龍、伏虎羅漢的第十七尊者、第十八尊者。
由《六尊者像》縱觀其他繪有家具的宋代羅漢畫,可以發現,羅漢形象怪異奇特,與常人形貌相距甚遠,而且在描繪與其相適應的環境與器物時也不免突出“奇”。“奇”的來源既有可能是現實的,是畫家通過對生活的觀察所得,也有可能是杜撰的,是源于畫家的想象,然而,無論如何馳騁想象,其現實的基礎是不容忽視的,即它們或多或少均會留下實際生活的痕跡。因此,雖然一些宋代羅漢畫中的器具不可能全部源自現實,但是它們誕生的源泉應當是豐富的,當時佛教環境中的起居事物(既有實際生活中的,也有前人圖像中的)一定給予了畫家重要的參考與啟示。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