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5
向中林《山水四條屏》
“……飽看巴蜀怪奇山。君今巖壑搜群玉,自有光芒照百蠻。”——清代曾國藩《送孫芝房使貴州二首》。巴蜀山水自古便受文人墨客的向往和青睞,詩文中的巴山蜀水山巒溪谷,草木山石自成一派意境;筆墨中的巴蜀山水亦呈現(xiàn)出自然的萬千氣象和悠久而神秘地域文化、人文精神。自古以來,“巴蜀”之地山川雄偉,生靈蓬勃,鐘靈毓秀,人杰地靈,歷史文化博厚、悠久,歷代許多山水畫大師在此完成了自己的筆墨、圖式和新境界的創(chuàng)造。當代山水畫家向中林先生多年里醉心于“巴山蜀水”的繪畫筆墨探索,承傳統(tǒng)筆墨之精髓,以其特有的色彩塊面對比和墨色暈染,描繪著新時代背景下巴蜀山水的新精神和新風貌。
向中林《更喜岷山千里雪》
從向中林先生的山水畫面中,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繪畫特點,色彩、光的運用以及構(gòu)圖的表現(xiàn)不管是大尺幅的創(chuàng)作還是小尺幅斗方、條屏的創(chuàng)作,都通過豐富的色彩暈染和深遠的構(gòu)圖程式表現(xiàn)出自然山川的勢態(tài)、精神,以及物象的意境和氣象變幻。譬如本次《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的《山水四條屏》《蜀北秋意》《寥廓江天萬里霜》《登高壯觀天地間》《嘉陵秋韻》《嘉陵春雨》《嘉陵致遠》等幾幅作品通過絢爛且對比強烈的色彩,表現(xiàn)出山巖、江河等物象的塊面組合,以及筆墨虛實之間所呈現(xiàn)出的光影景象。于云煙、霧氣的變幻和色彩的自然過渡之間,隱隱可見山川之全貌。更呈現(xiàn)出巴山蜀地每一處山川、每一條流水,高山上的亭臺,流水畔的樓閣亦或是江水中的舟帆都是畫家對生活的直觀體驗,也是情感的表達和寄托。欣賞者通過對自然景象晦明變化的表現(xiàn),透過虛實墨彩的變幻來體驗畫中有畫的審美意境。
向中林《劍門晨曙》
晨光熹微中,初升的太陽光輝灑在劍門山之巔所折射出的溫暖與燦爛。畫家在《劍門晨曙》這幅作品中帶給觀者的這種目光所及的震撼與視覺上對溫度的感覺,完全超越了身體客觀感受。色塊的強烈對比,光影的映襯、折射,是畫家基于對東西方藝術的深入研究,是基于其對自然景象晦明變化反復揣摩后的筆墨精粹,也是畫家在兼取自然之象的實象與個人主觀思想、審美活動所產(chǎn)生的新心象表達。諸如《劍山晴色》畫面中充分運用了傳統(tǒng)繪畫的留白技法,于濃烈的墨彩之中開辟出云氣之境,形成虛幻的、空靈的山嵐氣息,遠山、近景的山峰被暈染出色彩絢麗的金色、紅色霞光,于山川明暗的分布和溝壑的縱橫之間呈現(xiàn)出或深或淺的墨彩形態(tài)。《江山輝煌》《群峰萬里染晨曙》等幾幅作品皆是以暖色調(diào)呈現(xiàn)出萬里河山的崢嶸氣象和晨曙、霞光映照下遼闊、雄渾的巴蜀山水精神。再看《峽江初冬》《岷山之輝》《更喜岷山千里雪》等作品,在視覺感受上給人一種冷色系的筆觸和意象營造。依舊是大開大合的塊面式構(gòu)圖,呈現(xiàn)出巴蜀山水獨有的沉厚、遼遠、雄渾之勢。尤其是對光的運用達到一種傳神的境界。以色調(diào)冷暖相交,光影明暗輝映與水墨浸潤的肌理,呈現(xiàn)出北方雪山的崇高清朗之景。皚皚白雪覆蓋下峻峭壁立的巖石,隨風而起的飛雪帶起一陣輕薄的霧氣,空谷中翻騰的云霧等自然意象的描繪都極盡墨彩之神韻,帶給欣賞者恢宏壯美的山水感受和體驗。
向中林《劍山晴色》
向中林《岷山之輝》
向中林先生的山水畫賦色大膽熱烈,尤其是創(chuàng)作中使傳統(tǒng)的留白、光影、色差的對比代替?zhèn)鹘y(tǒng)的筆墨的作用,而成為構(gòu)架蒼茫巍峨山巒、險峰的主要材質(zhì)。同時又極大地彰顯了中國畫“色不掩墨,墨不礙色”的墨色關系和理論原則。他在繪畫中,賦予了色彩極其重要的作用,燦爛、華麗但不流俗,向中林先生完全打破了傳統(tǒng)山水的構(gòu)成藩籬,以胸臆激蕩的筆意和精氣神寫山水自然之象。既提升了畫面的整體氣韻,又表現(xiàn)出新時代山水的筆墨精神。(編輯整理 汪利利)
向中林《群峰萬里染晨曙》
向中林《嘉陵春雨》
畫家簡介:
向中林 1948年生,四川廣元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天津市美術家協(xié)會名譽理事,天津美協(xié)山水畫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
向中林《登高壯觀天地間》
向中林《更喜岷山千里雪》
向中林《嘉陵致遠》
向中林《蜀北秋意》
向中林《峽江初冬》
注: 本站發(fā)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wǎng)”文章均來自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