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8
楊昶元先生作品《客家山居圖》
徐悲鴻先生曾說:“藝之來源有二:一曰造化;二曰生活。”千百年來,師法造化或師法自然已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金科玉律,無人否認。當代畫家、惠州美協(xié)主席楊昶元先生的山水實踐,在面對題材的選擇上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其“最熟悉的又最愛好的”家鄉(xiāng)山水,以其堅挺沉著皴筆賦象,對立統(tǒng)一的畫面布構謳歌自然的生機勃勃,抒發(fā)他的濃郁鄉(xiāng)情。正如畫家《習畫心路》中所說:“我的故鄉(xiāng)沒有名山大川,奇峰怪石,但那層層的山巒,恬靜的村莊,無名的小溪,裊裊的炊煙,無處不散發(fā)著原生態(tài)山野之趣和客家人文氣息:充滿質樸無華,生生不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之美”。
譬如《西部成功書畫家》近日刊載楊昶元先生的《客家山居圖》《依山傍水》等作品,其強調筆力、富于節(jié)奏的勾皴之寫,帶給我們的都是其出生的粵東客家鄉(xiāng)村和其長期工作的惠州山水自然風光。背靠層巒、水田環(huán)繞,雜木掩映、秀竹遍植的山野客家屋舍院落,錯落置陳又野徑相通,為匯聚羅浮仙氣、粵東靈秀的自然之景,又注入了平淡質樸的生活韻致。使其畫面既見于其熟悉的自然山水、客家鄉(xiāng)村中,“心窮萬物之源,目盡山川之勢”而體物觀察、胸納丘壑的澄懷味象寫照,同時又見畫家不受固有筆墨、章法程式局限,而以其主觀神思“遷想妙得”之下,概括提煉自然的“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主客交融具象反映,及搜妙創(chuàng)真自然生命本質揭示。
楊昶元先生作品《依山傍水》
以這幅《客家山居圖》而觀,畫家筆筆剛健仿如刀刻斧斫一般的沉著痛快筆皴,縱橫聚散交織組合賦形的堅凝山石,既顯天朗氣清的自然環(huán)境下南粵峰石的嶙峋碐磳之姿,而在筆立形質之線的力量感、勢韻感、律動感和趣味內涵上,又透露著畫家投入自然大生命之中的個性、情志彰顯,而有明凈、爽利、率真的筆墨精神氣質涵泳。或線墨深沉或點厾密匝的草木崢嶸之貌賦形造像,既見其對家鄉(xiāng)風物積蓄畫稿萬千的扎實寫生而草木豐茂的實相表現(xiàn),又有畫家對其生機盎然、山清水秀的筆墨歌詠之訴。畫面中或安置于山坳福地、峰腳緩坡處的正側錯置、高低鱗次的安逸村舍,在強調客家山居的平靜、諧和生活的同時,又更見畫家以澄靜的生命觀照賦予畫面的靜謐、沖和的意境之造。
楊昶元先生作品《家山曉色》
再如這幅《依山傍水》,筆線婉轉卻也質樸的曲線之寫,在賦寫溪流遇石激蕩沖刷的自然鮮活情態(tài)中,也還見畫家充滿意識性情的筆墨語態(tài)內質。或水墨濃淡潑破營造的遠山云煙蒸騰之象,或筆跡樸拙徐疾皴寫構織的近峰挺拔險峭之狀,或依石階層級交錯、綿延溝通之勢布置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屋瓦鱗鱗、墻垣斑駁居舍。再有蔥蘢栽植于房前屋后,虬屈生長于溪畔籬旁的或桑或榆,等等畫面所涉諸物,都是于獨特地域山水中“心師造化”,繼而貴在得神的尋常且典型的客家鄉(xiāng)村景致傳神塑寫和布景排置。同時又于“依山傍水”的宜居原生態(tài)畫境營造中,更見澄澈忘憂的理想家山之居和寧靜致遠的心懷所寄之處。
(文\成功美術館書畫藝術評論員 馮宜玉)
畫家簡介:楊昶元,1956年生于廣東省紫金縣,現(xiàn)居惠州市。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粵港澳大灣區(qū)美術家聯(lián)盟副主席、廣東省惠州市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上臻園·惠州市當代美術創(chuàng)作院院長。2009年在福建泉州,2011年在深圳和汕頭,2013年在惠州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先后有十余幅作品在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辦的重大展覽中入選、獲獎。《海灣新城》《客家幽居圖》《依戀家山》等作品被專業(yè)機構、私人收藏。
楊昶元先生作品《故山清云中》
注: 本站發(fā)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wǎng)”文章均來自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