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7
張立奎先生人物畫《梅園仙遇圖》
宗白華先生在對藝術的探究中提到:“中國的筆有極大的表現力,因此筆墨、二字,不但代表繪畫和書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種藝術境界。”張立奎先生的用筆用墨看似隨意,卻不失章法、節奏,他于筆墨中將狂草張揚的筆意與奔放的勢態融入人物造型;更將現代學院派的理念和寫生實踐融入到傳統繪畫的文人意識中,融匯了魏晉以來文人個性思想解放與風骨張揚的精神面貌。他通過對生活的體察、體悟,將現實人物的動態以適當夸張的筆觸表現出來;運用傳統的“似與不似”“不似之似似之”的抽象表現寫意出人物的精神意象、個性神態。畫面中張立奎先生更將當代藝術的審美意識和豁達的人生態度傾注其中,使得作品呈現出有別于傳統文人畫的,與時俱進的新面貌。
張立奎先生人物畫《柳蔭賞魚圖》
中國畫是以線造形的,筆墨技巧不僅僅是為了精準描寫,情緒的表達,還要有藝術的美感,由于與書法藝術相結合,還形成了具有獨立美感的形式美。在創作中,張立奎先生嘗試把草書的筆墨形態和狂放神韻融入到當下的國畫人物創作中的實踐,并在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成功美術館館藏當代名家作品甲辰賀新春線上展”上,他的《柳蔭賞魚圖》《漁家樂》《梅園仙遇圖》三幅作品均可以看出,先生的人物根植傳統筆墨意識,尤其是魏晉時代的人物風韻。以“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的筆墨思想和謝赫“氣韻、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位置經營、傳移模寫”為繪畫主旨,然后廣泛吸收西方繪畫藝術寫實理念,更通過軍藝強調規范、方正樣貌,以及中央美院造型藝術講究嚴謹但又開闊視野的寫生體驗,來表現新時代人們的生活現象和生活理念。
張立奎先生人物畫《漁家圖》
《柳蔭賞魚圖》以靈動、恣意的筆墨和狂放、遒勁的線條描繪閑士于柳蔭之下悠然賞魚的姿態。畫家以“飛白書”的枯筆意象融合草書的連綿筆勢,傳統粗筆放縱的人物寫意技法,以形寫神,于粗獷中間人物精神,以意到筆不到的水墨妙趣表現出生動的畫面氣韻。《漁家樂》主要表現垂釣的樂趣,古代文人墨客的雅趣與今人熱愛垂釣的生活精神相契合。《梅園仙遇圖》一畫,寥寥數筆寫出梅花傲立枝的景象。橫斜彎曲的梅枝使得畫面呈現出縱深、立體的空間感,前來賞梅的三位雅士于梅樹下不期而遇,他們坦胸露乳,隨意披穿的衣袍表現出愜意的生活意態和隨性自由的人生態度。張立奎先生在畫面中通過賓主、呼應、對比等關系使畫面層次豐富;線條的疏密、交織變化,更襯托出人物主體;墨彩的濃淡、稀疏,筆意的干枯都很巧妙的表現出畫面的意境和韻味。
張立奎先生人物畫《良宵》
無論是展出的這三幅作品,還是張立奎先生的其他人物作品,不管是高士,亦或仕女,畫中人物皆有夸張的形態和五大三粗的形體;穿著長袍寬袖,在流逸的線條寫意中呈現出衣袂飄飄、仙風道骨的意象;動作、神態各異,或悲,或喜,或沉靜,或靜立,或眉開眼笑,或憨態如癡,或交頭接耳,或相見欣喜等等豐富的情態和動態描寫,于質樸、灑脫的線條變化和筆墨的枯潤濃淡中體現出畫家對生活的細致觀察,以及對生活的豐富想象。
張立奎先生的人物畫通過獨具特色的筆墨語言和夸張變形的人物造像,用一種激越、灑脫、無拘無束的筆觸書寫出來,向世界展現著從遙遠的魏晉吹來的“文人繪畫”清風,張揚著新時代文人繪畫的風骨、語境以及人文關懷。(成功書畫家網記者 汪利利)
畫家簡介:
張立奎,山東臨沂人,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水墨人物研究生班。中央美術學院訪問學者,現在國家畫院劉大為工作室研究水墨人物創作課題,國防大學政治部專業美術創作員,解放軍美術書法研究院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獲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獎、首屆全國青年國畫年展金獎、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國際藝術大展優秀獎(最高獎)、炎帝杯國際藝術大展金獎。多次參加全國中國畫提名展,大量作品被國內外友人及美術機構收藏。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