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8
成功美術館館藏蔣采蘋先生作品《印度婆羅多舞》
中醫里面有句話叫“神為形之主,形為神之宅”,這種形神辯證統一的觀念同樣也適用于中國繪畫藝術當中,恰如周積寅先生編著《中國歷代畫論》所述:“形是神賴以存在的軀殼,形無神不活;神是形賦予生命的靈魂,神無形不存。”譬如《西部成功書畫家》近來刊載當代著名女畫家蔣采蘋先生的這幅《印度婆羅多舞》,其對舞者衣飾樣貌、身形起舞、肢體擺動之姿以及眉眼的抓取與造像表達,盡得“婆羅多舞”傳遞思想、抒發情感和記述故事的藝術神韻精髓。如此即見這種以對象典型形貌、動作的“形似”反映,承載客體的氣韻、精神本質,繼而達到“神似”的傳神寫照藝術效果。于是“形為神之器,意為畫之魂”,而見其畫面創構形神統一相彰的協和共鳴之境。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 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于用筆……”,故而畫家可以通過“用筆”等畫語載體為之“器”,來表現對象的外形、結構,繼而刻畫并盛載對象的精神狀態。以此為基準剖析蔣采蘋先生呈現于畫面當中的語言形式,這幅《印度婆羅多舞》中用筆的提按頓挫、輕重緩急,線寫的徐疾律動、粗細變化,墨色的濃淡深淺、明暗冷暖,既有隨舞者形象的畫面塑造需求而應物象形,亦見突出那能透露人物精神情感內質的一瞬即逝動作、手勢、眼神……的或取或舍或增或減著意強調。
成功美術館館藏蔣采蘋先生畫作《紅雨落香春落魄》
如其墨相濃重沉實而又筆態婉轉超逸,帶來的舞者及膝發辮飛揚之勢;如那或柔韌或爽勁筆線之寫,賦形上衣緊身貼合帶來的人物體態曲線美感,及搖胯扭臀而下裙衣擺因舞律動呈現的“吳帶當風”一般飄揚韻律;還如筆之快慢、行止而線形虛實變化又氣意相銜,所反映舞者手臂來回曲直、上下伸縮起的舞動感節律;還有色調深淺不一、濃淡各異而富于對比感的水墨、青綠線面畫語,又見相近相宜、調和統一之下,給予舞者外衣、內裙形廓肌理的實相賦形襯托和其內蘊的神秘美感強調表達。如此恰到好處的造像畫語,既見其線墨、色彩等造像畫語里,構建契合典型形象的“沉吟鋪辭”骨之承載,又有其充滿樂感律動的運筆用墨中,畫家吐露其贊美之情而映射于舞樂畫圖定格之上的“怊悵述情”風韻抒發。
當然蔣采蘋先生這幅《印度婆羅多舞》創構里的神韻特質和意蘊內涵,不僅反映于中國繪畫獨有的表現性筆墨語言當中,也還見于其生動而活潑的形象載體里。畫面中那些富于“印度婆羅多舞”特征的華美服裝和頭飾妝扮自不必多作贅述,其動人心魄處尤在于其人物整體因“舞”的主題表達,而軀體扭動造型所帶來的女性綽約婉轉身姿之美。更在于雙腳交錯而腳尖微微踮起的輕盈靈動舞姿之美,在于臂膊依音樂韻律收放、因舞曲節奏舒張所表達的“舞”的畫面意趣傳遞。亦還在于舞者面部表情構建中,那頷首側項、朱唇欲啟又或低眉淺笑、側目斜瞥的一剎那,諸元云集強化而作者的主觀運構神思與舞者的客體對象精神交融共鳴,繼而賦予作品的靈魂注入。于是其形之所寫乃“傳神”之器也,其神之所傳乃寫意、寫心之魄也,此刻無論筆墨、色彩還是形造、神采,抑或畫面圖構意境皆交融在一起,共律而同節于“婆羅多舞”的畫境圓成當中去了。
(文/成功美術館書畫藝術評論員 馮宜玉)
成功美術館館藏蔣采蘋先生畫作《印度庫奇普蒂舞姿》
畫家簡介:蔣采蘋,女,原籍河南洛陽,生于河南開封。1958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1959年后任教于山西藝術學院。1962年后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該院中國畫系副教授、工筆畫室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副會長,北京工筆重彩畫會副會長。其創作、教學以工筆人物畫為主,擅將色粉筆畫與工筆畫技法融為一體。《摘火把果的姑娘》、《憩》均藏于中國美術館;《雪》獲中國當代工筆山水畫展一等獎;《三三月之夜》獲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首屆大展銀牌獎。作品還為中國畫研究院、北京市美協及法國巴黎郭安博物館收藏。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