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2
成功美術館館藏張志民先生畫作《春潮》
自然以其起伏舞動的山巒,川流不息的江河,蒸陶飄逸的煙云,榮枯生發的草木,而昭示著其天地內里生機郁郁、生動活潑的質趣與韻致,宏肆浩蕩、綺錯崢嶸的生命張力。畫家“代山川而言”的繪畫藝術創造,欲彰顯這樣充滿生命涌動力量的真義,亦需在表現其相態的畫語擇取上與之共鳴相契、體合為一。即如古人宗炳論畫所謂“澄懷味象”“含道映物”,在創作上也要落實于“以形寫形,以色貌色”的具象表現上,進而“應目會心”而“神超理得”為主客交融、趣融神思的繪畫藝術典型。這是筆者近來賞讀《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原主席、山東藝術學院原院長、中美協理事張志民先生這幅畫作《春潮》時,見其筆線縱逸不羈、水墨淋漓酣暢而陰陽陶蒸、萬象錯布,山川起舞、春潮奔涌的畫面所聯想的。
從《春潮》畫面中那利落又跌宕,紛亂而飛揚,強悍也奔騰,厚拙還扭拗的造景用筆落墨里,可見畫家刊落山水表象形貌,而直追其渾肆浩蕩神韻的“骨氣形似,本于立意而歸于用筆”審美訴求。譬如畫家那看似粗拙不雕、直露不飾的山石狀貌、肌理勾勒、皴寫線跡,恰能體現荒野自然里的巉峻山石、錯列峰嶺等客體對象,毫無人工痕跡只做大璞不完的質樸無華天然本真情態。同時也只有這種具有幻化不定也隨意不經,率性灑脫又“寧拙毋巧”意態的筆相墨語為之賦形造像,才能抓住其怪誕超逸還嵯峨崢嶸,荒率不羈又奇峻險怪的與生俱來氣質來,才能有那繁華落盡而返璞歸真的體神味象審美體現,才能有為山川而言、代自然而語的主客交融、心造共律反映。
還有如那取法“米點”“豆瓣”等又鋒銳盡藏、渾厚拙樸的點厾落筆,疏疏密密、濃淡深淺因形隨宜錯落而布,所帶來的洶涌澎湃、勢不可擋春潮浪跡水光動感之象。這既是畫家“心窮萬物之源,目盡山川之勢”而得“春潮”性表的創構真誠體象取物反映,亦是以其亂而不亂、齊而不齊,這般充滿矛盾對立且富于生動節律之感的皴點筆跡,給予其“春潮帶雨晚來急”一般活潑、躍動自然浪潮,得其神、營其境而與之生命共舞的畫圖運構強調凸顯。再有那水色充盈側鋒拖曳而寫,又墨暈其形、水行其勢欲作飛逸飄揚的遠天飄逸煙云,其由濃轉淡至似有若無、寥寥無跡的筆相形態,正得虛無縹緲、變幻不定的煙嵐云靄本質特征,亦見自然造物捉摸不定的契“道”本相蘊照。
當然張志民先生這幅完全以水墨立其形質、分其陰陽表現的《春潮》,其“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繼而與這自然與造化共鳴共情、化合為一的體道精神蘊藏,也還見于畫家收斂眾景、囊藏萬物又對立統一的辯證性畫面置陳布勢當中。如那筆跡作澀拙枯渴、波折動蕩之態又長短、濃淡、徐疾、虛實組合,所帶來的遠山層疊雄峻、嶙峋崚嶒之貌;還有那或縱橫婉轉勾寫,或逸筆草草皴擦,而看似線面交合混沌一片,實則又相輔相成生生而來的草木葳蕤生發于奇峰,云靄騰起于幽壑、潮涌激蕩歸于四海的天地氤氳、萬物化醇之象。再有依山觀瀾、臨水而居、古木掩映的雅舍,陳置點綴于這蒼茫大地間、浩蕩的春潮頭,將人與自然聯系在一起,物與我融化為一體。如此布構,使之主客的精神融通為一體,而澄觀一心的境造基始由此衍生開來,動靜不二的意境圓成亦歸于此處,與山水同律、與自然共節生命觀照從此開始,體合于道與之同機的審美品咂又落于其中了……
(文/成功美術館書畫藝術評論員 馮宜玉)
畫家簡介:張志民,號張大石頭,男,1956年2月出生于山東省陽信縣,1983年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山東省文聯原副主席,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原主席,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國家畫院張志民工作室導師,文化部國韻文華書畫院副院長,中國長城書畫院副院長,山東畫院藝術顧問,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及美術分委員會委員,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美術與藝術設計分委會委員,山東藝術學院原院長。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