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3
成功美術館館藏張復興先生作品《秋云起》
八年前曾寫過一篇《張弛有道 復興要妙》的文章介紹張復興先生的幾幅畫,時至今日可謂久矣;當時主要從漓江畫派的淵源和先生畫面反映漓江山水的自然屬性,來揭示畫家在取勢方面所獲得的非凡成就,今天我們就自然山水與畫家師法傳統心態間的關系再來談談他的兩幅畫(成功美術館館藏當代名家作品乙巳新春線上展)。
《天地慧靈》題畫第一句為:從這里看破禪而后下乘、中乘、上乘,再到取法、執法、非法,定慧世界三千。可看見畫家心態的坦然;用水墨、色彩浸染表現著江河流水的寧靜淡泊、源遠流長,用自然文化,訴說著以山為德、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左側淡淡迷霧、層層推進的山巒,中間迷離恍惚、緩緩而來的溪流,右側高巖聳立、木木成林的古松,左上日出東方、冉冉升起的太陽;畫面的志氣平和遞進猶如慢慢拉開的大幕,娓娓訴說著天地的大美。沒有了嶙峋嵯峨、盤旋嶒嶙大石虎踞熊蹲的險峻山勢,沒有了崇山峻嶺、幽山溪泉浸潤高遠華茲的瑰麗景象;有清曠精微里,隱隱約約飄忽著歷史時空的浩然清氣,有不激不厲間,流露著冷靜達觀的空明和悠遠深邃的氣質。筆者一直認為,年齡變化對書畫藝術家而言是重要的,它以日積月累的實踐表達藝術觀念和主觀認識,在靠近藝術本質與自然規律和在“返回藝術自身”的道路上,重新認識了藝術是什么?這使得書畫家得以在一定的高度上,去把握藝術與自然、與人、與世界的關系;藝術的高度一定是站在實踐的厚度上,實踐的厚度總需要經年累月的時間來積淀。年齡讓畫家沒有火氣,多了清氣;少了匠氣,添加淡然;無意曲折,追求簡單。這就是所謂:“貫古通今,同步歲月。”
成功美術館館藏張復興先生作品《天地慧靈》
《秋云起》一種平靜,水:平平淡淡,平鋪直敘;山:靜靜矗立,清靜無為。將嘩眾取寵摒棄,把平實無華講究,境界的高下立判顯而易見。放慢腳步才體會走路延遲的是長度,體會生命的廣闊天地是流水無言的慢慢訴說。遠山如黛,近木茂盛;水從遼遠的雪山經歷九曲十八彎蹣跚而來,帶著遠古的傳說,懷著滿腹的故事,自下至上,充塞全局的水——蜿蜒綿長、不絕如縷、慈祥安然、恬淡靜穆、清遠蕭散兼而有之,使畫面在整體中漸次呈現豐富的變化。在藝術語言運用上極盡淡然樸素之能事;整個畫面條塊之間錯落有致,茂密而不紊亂,融洽而又分明,能感覺到交織產生的空間感,和其中流動的氣息,應該說,在創作中,畫家極重氛圍的營造和境界的表現,以渾厚扎實的色彩、筆墨表現自然的偉岸與無言,并且在形式感與技法上都有獨樹一幟、不與人同的處理之法。山水樹木,用藝術家的心靈娓娓道來,天然妥貼,澡思綺合,沁人心脾的平靜流淌于讀者的五臟六腑,藝術超今越古的感染力繞梁三日而不絕。讀罷,頓生“經緯天地,錯綜群藝。”之慨。
時賢有云:“畫為人生理解過程”張復興先生年界八旬,從藝一甲子,正處在創作的收獲時期,目觀手寫日夕體味中盡得藝事之三昧。在思考里孤獨,在判斷中自覺,不隨大流的謙謙君子本色,讓他以優敏感游的心靈舞動著如椽畫筆,從文化自覺意識和平常心出發,師承各家,遙接先賢,兼收并蓄,恪守法度,守護傳統藝術價值的主張不言而喻。用經天緯地的赤子之誠和平靜安詳同步歲月的初心,默默謳歌著生我養我的皇天后土。
(文/成功美術館書畫藝術評論員 金石開)
畫家簡介:張復興,1946年生,祖籍山西,著名畫家。中國畫學會榮譽副會長,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研究員,故宮博物院中國畫法研究所研究員,榮寶齋畫院特聘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西美術家協會顧問,國家一級美術師。
作品入選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先后十多次在全國性美術作品展中獲獎。曾獲第八屆美展大獎、第九屆美展優秀作品獎、世界華人書畫藝術展金獎,兩次獲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文藝創作最高獎——銅鼓獎,被評為廣西有突出貢獻專家。此外,還是1990——2000年“中國畫百年大展”入選畫家,是“錦繡中華萬里行”“彩墨境界”等有影響的學術活動的參展畫家,并在2004年獲黃賓虹學術獎。作品曾搭載神六、神七遨游太空。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